朱子文化谱新篇
2022-06-20 07:41:06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作者:赖昊拓五夫镇坐落于武夷山市东南部,是朱子理学的形成地。 福建日报记者 林熙 摄 东南网6月2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赖昊拓)时维六月,草木葱茏。武夷山下,一方由张岱年先生题写的“朱熹园”石碑,掩映在五曲隐屏峰竹林之下,拾阶而上,便是武夷精舍。绿地莹莹,庭院深深,一尊朱子的坐像,似在传道;一座仿宋风格的书院牌坊,庄严屹立。 “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70余年的人生中,朱熹在闽北“琴书五十载”,在孔孟儒学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性的继承、整合与创新,创立了具有哲学意义的朱子理学,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并远播东南亚和欧美等地。始建于1183年、文脉源长的朱熹园,曾是朱熹著述、讲学之所,是朱子理学繁荣发展的无言见证者。 去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曾来到九曲溪畔的朱熹园,详细了解朱熹生平及理学研究等情况。鉴往知来,感慨于一路见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殷殷嘱托,字字千钧。一年多来,南平市积极推动朱子文化在新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致力于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标杆”,将延续八百多年的朱子文化融入当代生活、融入千家万户。让朱子文化用起来、活起来、新起来的热潮,正在闽北大地涌动。 薪火相传 弦歌不辍 “总书记多次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朱熹园时,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张建光向他汇报了有关情况,谈及当天的场景,张建光仍然难掩激动。 他清楚地记得,上世纪90年代,在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大力推动支持下,武夷山成功收获了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这一“金字招牌”。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主席团会议报告评价道:“武夷山是后孔子主义(朱子理学)的摇篮。”武夷山申遗成功,实现我省世界遗产零的突破。 朱熹园故地重游,总书记如同老友般的亲切,让张建光渐渐放下了紧张的心情,从书院建立到朱子自画像,他如数家珍,将这些年潜心研究朱子文化的成果娓娓道来。 习近平总书记听得专注。 2002年年初,中国社科院致函福建省,建议在朱子学发祥地福建武夷山设立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宋明理学研究中心,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批示要求办好,并拨款支持。中心成立后,承担了多个国家级、省级社科课题研究,编辑出版学术类和普及性著作23部、1000多万字,如今已成为朱子研究的重镇。 “一路往里走,到最里面一间屋舍,看到墙上印有‘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总书记驻足凝视。”在回忆中,总书记动情地说,朱子讲的民本思想和我们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有很多一致的地方,要多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这一幕令张建光印象深刻。 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 “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思接千载,总书记感触颇深,“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结合’重要论断的首次阐述,是习近平总书记朱熹园讲话中最重要思想,彰显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自信。”张建光说,从2013年11月开始,习近平总书记走过山东曲阜孔庙、湖南长沙岳麓书院,再到武夷山朱熹园,足迹所至,立场鲜明,他坚定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种正本清源、继往开来,为新形势下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道在武夷 理行天下 总书记来闽考察后,66岁的张建光加紧了钻研朱子文化的脚步。步入张建光的书斋,但闻幽幽的墨香混着书香,他正从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梳理文绪,准备从诗歌入手,撰写朱子学术思想形成的过程,出版一本《朱子的诗与远方》的集子。 “一年来的生活虽然忙碌,但十分充实。”张建光告诉记者,南平正以朱子文化为引领,深化拓展“一区五工程”,即打造朱子文化生态保护区,做好保护、学术、交流、教化、传播五大工程。发生在闽北大地上的可喜变化,时刻激励着他为朱子文化的传承弘扬尽一份力量。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背负青山,绿水环绕。在建阳区麻阳溪畔,朱熹晚年讲学授徒的考亭书院静静屹立,名扬天下的“考亭学派”因此而得名。从现存明嘉靖十年(1531年)修建的牌坊处拾级而上,道原堂、集成殿、庆云楼、勉学斋次第呈现,大气雄阔的考亭书院建筑群生动展现了有宋一代“高等学府”的模样。 然而,由于岁月的侵蚀,考亭书院一度仅有溪边的石牌坊得以保留。2015年,建阳区启动考亭书院恢复重建项目,旨在打造朱子文化遗存宝地和研究交流基地。“弘扬朱子文化,首先要依靠建设来推进,要让朱子文化看得见。”张建光告诉记者,2019年考亭书院重建完成后,每年10月18日的朱子祭祀大典均在此举行。 去年12月,南平联合中国社科院和北京大学,高规格举办了首届考亭论坛,聚焦“新时代朱子学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多维阐发朱子学的时代价值和当代意义。时隔千年,作为专家主旨演讲会场的考亭书院,再次成为八方才俊说“理”论道的学界胜地。 考亭书院的重生不是孤例。作为我省朱子文物遗存最集中的区域,近年来,南平先后投入专题调查经费30多万元,系统梳理辖区内朱子文化遗存。据统计,目前登记在册的朱子遗存有140处,可谓“县县有朱子、处处有遗存”。去年,南平市成立朱子文化传承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通过专班推进,越来越多的朱子文化遗存展现在世人眼前。 优选39处重点遗存推荐申报2023年第十一批省级文保单位,推动武夷山屏山书院遗址列入国家文物局2022年度配合性考古发掘项目,申报朱子祭祀典礼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新的一年,南平市加快打造朱子文化传承弘扬平台和物化活化载体。 随着《南平市朱子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环武夷山国家公园朱子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南平市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实施纲要》三大规划初稿于今年相继出台,围绕环武夷山国家公园文化保护发展带实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基础设施提升等五大行动,南平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相关重点项目93项,总投资398亿元。 “我们将结合武夷山获评国家公园契机,积极谋划推动将南平列为文化特区,打造最具特色、最具权威、最有影响力的朱子文化遗存宝地、研究高地、交流基地、产业洼地。”正如南平市政协主席、朱子文化传承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林斌在首届考亭论坛上所言,随着对朱子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久久为功的挖掘,闽北丰厚的历史文化正逐步转化为令全社会受益的当代文化价值。 源头活水 守正创新 对于曾经担任南平市教工委书记的张建光而言,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一直在他的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下一代的知晓与认同很关键。 今年“六一”儿童节前后,张建光又一次走进中小学校,向少年儿童介绍朱子文化。望着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脸,张建光的思绪随着清脆的童声飘荡开去:长期以来,朱熹的思想被误读为古籍中的陈旧学问,年轻人对其知之甚少。如何激发和保持孩子们对朱子文化的兴趣,使他们成长为更好的优秀传统文化继承者呢? 复兴非复古,张建光之问,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之问。 “传统的民俗文化由于失去了原有的社会生活土壤,要在社会上自然形成风气很难。”在南平一中教师范成忠看来,要想让传统文化的魅力被更多年轻人认识,需要与他们追求的生活仪式感相结合。缘此,他长期以来依托当地汉服社团,在校园中举办朱子礼仪体验活动。如今,朱子敬师礼已走进了20余所学校。 点雄黄、结彩绳、包香囊、射五毒、斗百草……刚刚过去的端午节,数十名穿着汉服的年轻人,在南平开放大学、建阳区潭城街道和当地汉服社团的组织下,进行了一场趣味游园活动。 “原来朱子爷爷是这样一位可爱可亲的闽北人!”别具特色的传统游戏,穿插着精心策划的朱子文化问答,让参与其间的“大小朋友”们深切感受到,原来这位圣人离自己并不遥远。 在南平,像范成忠这样致力于让朱子文化“活”起来的教育工作者还有很多,如建阳一中团委建立“爱书者同盟”,引导中学生与校外辅导员“结对子”,定期分享朱子经典阅读心得,并利用闽北“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开展研学旅游;武夷山建立一贯制朱子学校,试用《朱子家训五体书法字帖》,将朱子文化融于校园环境、日常礼仪之中。截至今年6月,南平已遴选出43所中小学校开展《朱子文化读本》教学试点。 在南平各地的公益广告、“武夷山水”公共品牌产品、文旅景区中,常常会看到一个笑容可掬的“卡通朱子”形象。这是当地近年来在传播方式上积极创新,导入新媒体文化和流量资源打造的“大话熹游”IP。据介绍,目前“卡通朱子”已先后推出70集宣传传统文化的系列动画短片,线上累计播放量超3亿次,形成了表情包和各类实体产品近70款,受到了众多年轻人的热捧。 为实现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借助日渐成熟的城市IP,南平还进行了如考亭书院立体模型拼图、朱子人偶摆件、朱子孝母饼等一系列旅游纪念品、文创产品的研发,让朱子文化真正走进千家万户。丰富多样的产品,在各个年龄段都培育了一批朱子的“忠实粉丝”。 张建光告诉记者,弘扬激活朱子文化,要继往开来、创新发展,以新的形式、新的载体将朱子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群众日常当中。这份让朱子文化在新时代获得新生命力的答卷,南平还要一直书写下去。 记者手记 “软实力”与“硬道理” 福建日报记者 赖昊拓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是为了守护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也是为了让文化“软实力”更好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闽北人杰地灵,朱子理学、闽越古国、建盏建本等文化资源富集于斯。如何让这些文化遗存重现光彩,让精奥艰深的哲学思想更接地气,让更多人加入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列?通过做足物化与活化的文章,南平进行了有益探索—— 推动城村汉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申报工作,总投资8亿元、占地面积250亩的五夫朱子文化园及朱文公庙工程进入冲刺阶段,建盏销售与制作体验带出近50亿元产值……国内一流的传统文化学术研究、文创设计、旅游营销等人才的会聚,带“活”也带“火”了古籍里的文字和闽北丰厚的文化遗产。 早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就对福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以及申报世界遗产工作倾注了巨大心力。“评价一个制度、一种力量是进步还是反动,重要的一点是看它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他对文化遗产保护及其与发展经济、城市建设之间关系的思考,高屋建瓴,振聋发聩,闪耀着思想的光辉。 今日之福建,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福文化、海洋文化、朱子文化、闽都文化、客家文化异彩纷呈,文旅经济趁势而上,正奏响一曲曲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交相辉映的新乐章。 文化的思想引领作用愈加凸显:武夷山把“故虽遇歉,民不缺食”的朱子社仓建设理念和党执政为民的初心使命结合讲解;建阳将宋慈故里打造为法治与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林则徐的故事在各地禁毒展馆中广为流传……古今的思想精华一脉相承。 文化的“福建特色”不断涌现:“朱子缘·武夷福”福建文创奖成功举办;漳州推进“福”文化产业项目建设16个;全省以“福”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惠民活动累计开展400多场……借由“福”文化破题,我省文化产品的辨识度大为提升。 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日益紧密:全省已拥有4处世界文化遗产,春节期间,“遇见暖冬 有福相见”等一批“福”文化旅游线路累计接待游客1665.4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6.70亿元。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经济已成为我省着力发展的“四大经济”之一。 日益繁荣的福建文化,不仅丰富了八闽儿女的精神家园,也成为经济活动附加值提升的有力保证。福建文化“软实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硬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