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社会 > 正文

远古家园 重焕光彩

2022-07-27 08:27:57 作者:徐文锦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玮   我来说两句

亲历者回顾从炸药包下抢救万寿岩的惊险经历,感悟守护历史根脉的坚定情怀

东南网7月2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徐文锦)三明市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上新”了。

乘坐虚拟热气球,通过环幕投影穿越时空,观察万寿岩从古至今的地质和气候变迁;走进远古生态森林,体验远古时代古人类的生活环境……万寿岩考古研学营地、远古生态森林两处新景点一推出,便成为研学团队的热门“打卡地”。

很难想象,20多年前这里经历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抢救。刚刚出版的《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一书中,就详细记载了万寿岩从炸药包下抢救下来的经过。

19日,一场阅读分享会在万寿岩举行,遗址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捧着新书热烈讨论。大家纷纷表示,正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两次批示一锤定音,才有了今天的万寿岩。大家将继续为万寿岩遗址的保护和发展工作贡献力量,让万寿岩重焕光彩。

走到命运的十字路口

夏日里,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绿意葱茏。洞穴探秘、采集狩猎、远古铺石……暑期研学团队的孩子们来到经过改造的水泥罐体,体验着别样的古人类生活。

“我们利用原三钢破碎厂遗存的水泥罐构造与造型,辅以多媒体光影等手段,在8个罐体内再现古人类的生产生活场景,并设置互动游戏,让游客和研学团队沉浸式地体验古人类文化。”万寿岩遗址保护中心副主任朱凯向记者介绍。

从破败到新生,这8个水泥罐体见证了万寿岩20多年来的变迁。翻阅着新书,更多细节浮现在大家眼前。

万寿岩位于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岩前村,是著名的石灰岩矿。上世纪70年代,三明钢铁厂(简称“三钢”)取得该石灰岩矿开采权,此后架桥铺路建厂房,投入了巨资。

但在当地村民眼中,万寿岩是寄托信仰之地。眼看着家门口的山要被夷为平地,1998年底,岩前村村民推举“五老叟”作为代表,撰写呼吁书,呼吁社会各界一同抢救万寿岩。

一方是投巨资买断开采权的企业,一方是坚称“山里有宝”的村民,万寿岩走到命运的十字路口。

“一时间,争议声很大。”当时分管文物保护工作的三明市原副市长严凤英回忆,“政府必须尽快把问题搞清楚:万寿岩是不是文物?是文物就要根据文物法保护,不是文物就应该尊重企业的开采权。”

1999年9月,在三明市政府协调下,文物部门与三钢达成初步意向:省博物馆、三明市文管办和市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通过一个月的抢救性考古发掘给出结论——万寿岩是否值得保存下来?

严凤英还记得,在这一个月的“博弈”中,一接到新的出土动态,她就立即赶往发掘现场,了解一手情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做了重要的两件事:一是请国家级的顶尖专家进行鉴定,用事实说话;二是严格保护好出土的文物,文物如果消失就不会再有了。”

“两次批示彻底改变了万寿岩的命运”

曾任福建省博物馆文博研究员的陈子文,于1999年9月起负责万寿岩遗址的现场发掘工作。这些年来,他始终牵挂着万寿岩。《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出版后,今年73岁的陈子文迫不及待地读了相关章节,仍为万寿岩的保存感慨万千。

“接到‘限期破案’任务后,我就马不停蹄赶往万寿岩。”陈子文回忆说,进驻工地后,他们白天在爆炸声中忙于发掘,晚上则如饥似渴地啃读旧石器与埋葬学方面的书籍。

两个星期过去了,考古队未发现任何足以保住万寿岩的文物遗迹。大家都心急如焚,但陈子文坚持一条信念:“不挖到洞底岩体,决不罢休。”

终于,鹅卵石铺就的地面和巨貘牙齿被相继发现,三明市还派人赴京邀请权威专家鉴定。之后,灵峰洞又发掘出200多件年代更为久远的人工石器——根据铀系法测定,大约距今20万年(截至目前的最新数据)。

万寿岩遗址的重要性逐渐凸显,但“合法开采”仍在继续。

2000年1月1日,时任福建省代省长的习近平作出重要批示,明确指出:保护历史文物是国家法律赋予每个人的责任,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作为不可再生的珍贵文物资源,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后代子孙,任何个人和单位都不能为了谋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坏全社会和后代的利益。

时隔不到一个月,1月25日,习近平在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关于依法保护三明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的意见》上再次批示:“省政府高度重视三明古代遗址保护,已于去年底专题协调,做过初步保护安排。请省文化厅进一步提出全面保护规划和意见。”

两次批示,字字千钧,句句铿锵。“经济建设与遗址保护的矛盾是尖锐的。在这关键时刻,两次批示彻底改变了万寿岩的命运。”陈子文说。

后来,陈子文多次回到万寿岩参加国际会议。看到万寿岩依然屹立于天地之间,他不禁眼眶湿润:“从绝望到希望,整个过程惊心动魄。本来遭受灭顶之灾的万寿岩,遇到了一群‘贵人’,幸运地躲过一劫。”

“在新与旧的碰撞中重焕光彩”

6月28日,主题为“旧石器对话新科技”的首届海峡两岸万寿岩科技节举行。100多位两岸嘉宾参与研讨交流、机器人大赛、无人机展演等科技活动。如今的万寿岩正在搭建海峡两岸科技交流平台,促进两岸人民共享科技成果。

这是万寿岩重焕光彩的最新缩影。“万寿岩被保留下来实属不易。我们坚持‘核心做减法,外围做加法’原则,在做好文物保护的基础上,引入新元素新业态,让万寿岩在新与旧的碰撞中重焕光彩。”万寿岩遗址保护中心主任李顺亮说。

2019年,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开园。此后,三钢万寿岩学院投用,带动景区发展党员培训、职工疗休养项目;举行郊野马拉松、青年音乐节等活动,吸引年轻群体;修复生态、还原造景,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几十万年前的远古生态森林……眼下,万寿岩已成为具有丰富古文化体验的研学基地。

“最新推出的考古研学营地和远古生态森林项目总投资约1700万元。项目不仅盘活万寿岩周边资源,展示万寿岩的史前风貌,还填补了景区可玩性弱的短板,充分发挥万寿岩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价值。”李顺亮介绍。

万寿岩逐渐成为岩前镇和三元区文旅融合发展的一张“烫金名片”。据统计,2021年,万寿岩开馆247天,参观人数近22万人次,其中青少年群体占三成,研学团队占三成。

“目前,我们正在推进万寿岩博物馆数字化保护与应用项目,已进入方案优化、论证阶段。”李顺亮表示,该项目可对部分珍贵馆藏文物进行数字化采集与管理,实现线上游览,同时运用全息投影等技术,打造互动性强的线下体验空间。古老的万寿岩正在活化利用中持续释放活力,向“创5A、申世遗”目标阔步迈进。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