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社会> 正文
分享到:

殷殷赤子情 孜孜菌草梦

2022-08-02 08:12:05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玮  作者:郑璜
流火的七月,“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足迹——闽山闽水物华新”全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队队员来到福建农林大学。

  今年七月,林占熺(左二)在龙岩连城菌草基地察看巨菌草生长情况。林良辉 摄

东南网8月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吴洪)流火的七月,“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足迹——闽山闽水物华新”全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队队员来到福建农林大学。带着阅读过《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一书中“点草成金”章节的感动,学生们见到了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熺。

一锤定音的批示

翻开《闽山闽水物华新》一书第99页,一张照片定格了2000年7月5日这天——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为林占熺颁发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的“一等功”荣誉证书。

“那是专门为一个人授奖的颁奖会,也是福建第一次为科技工作者记一等功。”20多年前的感动,始终萦绕在林占熺的心头,他也没有忘记菌草技术发展过程中的曲折。

2001年福建省两会期间,作为省政协委员的林占熺在省政协大会上作专题发言,呼吁在菌草技术发源地——福建农林大学设立菌草科学实验室。

然而,负责办理委员提案的经办部门认为:“以菌草为原料栽培食用菌技术只是食用菌产业中‘代料栽培’的一种,不宜设立菌草科学实验室。”

随后,习近平在办理意见上批示:“可向农林大学和林教授反馈。”

收到反馈后,林占熺的心情久久难以平复,有些气馁。但习近平简短的批示,又让他觉得事情似乎尚有转圜余地。“既然他批示把这个报告反馈给我,说明他还想征求我的意见。”

几经思量,林占熺决定给习近平写一封信。

在信中,他再次强调改善科学实验条件、加强菌草科研的紧迫性:“菌草技术的制高点可能会被其他国家或省份所取代,我们在世界上拥有的菌草技术优势,也有可能丧失。”

习近平收到来信后,交由省教育厅办理。2002年4月3日,在省教育厅送来的办理报告上,他一锤定音:“菌草技术是福建的优势科研成果,已产生广泛影响,应进一步支持发展。”“这个项目较其他一些项目更贴近现实,有经济和社会效益。”

很快,省政府决定拨款100万元,支持在福建农林大学创建菌草科学实验室。依托菌草科学实验室,菌草技术的运用和推广如虎添翼。

扶贫开发战场上的生力军

“没有总书记,就没有这株‘幸福草’。”面对暑期社会实践队的这群年轻人,林占熺讲起了自己的半生菌草生涯。

林占熺是龙岩连城人,小时候家中困难。“看到长辈们用芒萁等野草掺进面粉米糠里充饥,就懂得粮食实在太珍贵了。我是农民的孩子,干农业是应该的。”在报考大学时,林占熺报的都是农业院校。

20世纪80年代初,已在福建农学院(福建农林大学前身)工作的林占熺赴长汀、上杭等闽西革命老区调研,(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发现当地农民处于深度穷困中。林占熺暗自思忖,食用菌产业“短、平、快”,但传统段木栽培法以消耗大量木材为代价,得不偿失。

1983年,在福建农学院一间破旧的实验室,他开始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实验。1986年10月,第一朵利用芒萁培育的香菇长成。

能变出山珍的菌草,迅速成为福建扶贫开发战场上的生力军。

对于这群20来岁的年轻人来说,最熟悉的,还是林占熺作为电视剧《山海情》中凌一农教授的原型,参与闽宁协作的故事。

1997年4月,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上,菌草技术被列入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项目。习近平在联席会议纪要文本上签字。

林占熺和团队一起跋涉千里,带着6箱菌草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