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原创新闻> 正文
分享到:

先锋|谢华安:牢记嘱托 端牢中国人的饭碗

2022-10-21 21:53:55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作者:

要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集中攻关,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习近平2022年4月在海南考察时的讲话

谢华安院士接受东南网记者采访。东南网见习记者 周霞摄

谢华安院士在尤溪麻洋村现场验收“内6优7075”再生稻。东南网见习记者 周霞摄

东南网10月21日报道(本网见习记者 周霞 记者 张立庆)10月14日,在三明市尤溪县西城镇麻洋村田间,今年已81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植物遗传育种学家谢华安,迈着稳健的步伐走到田埂上细心查看“内6优7075”再生稻再生季的生长情况,耐心听取项目组汇报工作,并热情地与农户交流种植经验。

谢华安院士在尤溪麻洋村验收现场与专家们交流。东南网见习记者 周霞摄

增收于种 再生稻示范品种喜获丰收

当天,谢华安带领专家组验收“内6优7075”再生稻再生季。“最高干谷亩产551.52公斤;其次是541.88公斤、527.26公斤!”专家组在7位农户种植的示范田里随机抽取7块,每块实割约0.1亩,经过测算,平均干谷亩产511.93公斤。听到这里,专家组、村干部、农户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丰收的喜悦。

谢华安高兴地说,今年“内6优7075”再生稻第一季平均干谷亩产800多公斤,再生季收获500多公斤,总产量达1300公斤。“今年再生稻又是一个丰收年,我们借此向二十大献礼。明年我们要把再生稻种得更好!”谢华安表示,明年要推出米质更好更优的品种在麻洋村作再生稻示范,届时必定又是一派丰收的景象。

谢华安院士团队研发的“内6优7075”再生稻“种一季可收两季”,第一季收割后无需再次播种或插秧。自2000年以来,谢华安院士团队在麻洋村建立百亩再生稻示范片,进行了12个品种的再生稻示范,育成的“Ⅱ优航1号”再生稻两季亩产达1358.7公斤,创下百亩再生稻单产世界纪录。

谢华安院士在领奖现场。受访者供图

藏粮于库 攻克耐储存品种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谢华安带领团队育成我国杂交水稻亲本遗传贡献最大的恢复系“明恢63”,促成我国杂交水稻更新换代,对继续保持我国杂交水稻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发挥了重大作用;主持育成中国稻作史上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良种“汕优63”及系列杂交水稻新品种50多个,累计推广面积超14亿亩,其中“汕优63”累计推广近10亿亩,增产粮食近700亿公斤,为国家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为水稻育种专家,谢华安更懂得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良种创新对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谢华安说,提高粮食安全综合生产能力,既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更要藏粮于库。“粮食产量再高,但也无法避免2-3年后就面临陈化问题导致品质下降、不宜食用的难题。在这方面国家往往要投入大量物力、财力保障粮食储存,这是数额巨大的损失。”

为解决这一难题,谢华安与团队在十多年前就确定了耐储存品种的研究方向。耐储存品种选育没有公认的技术路线和标准,谢华安和团队从零起步,每年都在高温高湿的室内条件下开展种子发芽试验,选取发芽率高、生命力顽强的种子开展耐储存特性选育。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团队培育的“福香占”耐储存水稻品种产量喜人,取得初步成功。谢华安介绍,“福香占”把丰产性、抗病性、优质性、广适应性综合在比较高的水平上,基本达到“四性育种”的综合目标。简而言之,“福香占”省肥、抗病性好、产量较高,更能仓储2-3年基本不陈化。2020年,在湖南长沙举行的第三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活动中,“福香占”荣获(籼稻)金奖。

今年,谢华安院士与团队又把“福香占”作为再生稻来栽培。“目前来看试验是很成功的。这两年都在探索,逐步要提出‘福香占’作为再生稻栽培的技术模式。”他对现阶段的研发予以肯定并对未来工作充满期望。

2022年10月12日上午,谢华安院士与光泽县仁厚村农民周建仁讨论“福香占”稻田养鱼。受访单位供图

寄望于技 致力培育人才“种子”

81岁的谢华安院士不仅仍然亲身参与选种育种和田间试验,也十分重视青少年的科普教育。前不久,他还参与录制央视节目《开学第一课》,通过演讲为现场和屏幕前的少年儿童讲述自己数十年如一日参与农业育种的故事。此外,他回到老家龙岩与小学生一起割稻子,为同学们科普农业知识,培养青少年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张建福研究员说,谢院士常常鼓励年轻人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年轻人当家,鼓励大家申请基金、课题、项目,不但要从技术层面提高田间操作能力和选种育种能力,也能够为今后的科研之路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谢华安说,希望未来科研工作能够集中多学科技术、协同多学科人才,朝着同一个目标协作创新,实现“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的愿望。

东南网出品

记者:周霞 张立庆

视频:陈鸣 周霞

责编:黄丽红

策划:许上福 王祥楠 林雯晶

监制:许上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