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原创新闻 > 正文
突破丨县域领先 “晋江经验”再领风骚
m.folksfolks.com 2022-10-28 19:56:12  施远圻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10月28日报道(记者 施远圻)“每天在路上开车,看到宽敞的道路上车来车往,跟30年前一比,谁能想到会有这么好的日子呢?”来自江西的李强说道,“今非昔比”是他对晋江这座城市的评价以及自己生活状态的一个总结。

今年是“晋江经验”提出20周年。晋江市站在“历史的荣光”之上,向着城市发展与人民美好生活的“双向奔赴”的目标大踏步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晋江经验”的引领下,晋江市坚定不移地发展实体经济,通过创新驱动发展,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逐步实现“产城人融合”的突破发展。

晋江国际鞋纺城整体图。晋江国际鞋纺城 供图

坚守实业 以产兴城

走进利郎集团,很难相信眼前这家企业是从一个家庭小作坊成长而来的。为何会有如此好的成绩?“坚守”“创新”是集团总裁王良星给出的答案,长期以来,他们始终坚守实业、坚持创新,深耕服装领域,力求从各个维度做好每一件衣服。

“为了攻克‘衣服水洗容易变形’这一难题,我们集团面料研究中心从纤维、成分、结构等方面入手,在0.1克、0.1度、0.1厘米间反复试验,最终找到合适配方与方案,让衣服质量有保障。”王良星告诉记者,正是有了这么一点点“小突破”的积累,才让利郎集团成长为国内休闲男装的知名企业。从仅有几台机器到坐拥上千平米厂房、从家庭小作坊到成规模的大公司,也是晋江大部分企业的“成长经历”。

利郎集团内,工作人员认真工作。董严军 摄

实体经济是晋江的命脉!现如今,晋江培育市场主体超26万户、上市企业50家,涌现出安踏、恒安等一大批国内国际行业头部企业,已逐渐形成超两千亿的鞋服产业集群和超千亿的纺织产业集群。在“晋江经验”的指引下,晋江经济总量连续28年居福建县域首位,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位居全国第四。

泉州市委常委、晋江市委书记张文贤表示,20年来,晋江市紧抓实体经济不放松,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处理好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和“处理好发展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关系”等重要要求,锚定实体经济,先后实施“质量立市”“品牌强市”“资本上市”“科技创新”“数智转型”等战略,推动传统产业高新转型、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现代服务业培优壮大的三大突破。

共同发展 以城富人

相较于晋江经济的发展,十年前晋江城市建设还相对落后,当地群众也曾戏言“有钱买汽车,却并非每条巷都开得进汽车”。随着晋江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市功能配套逐渐完善,城乡品质实现脱胎换骨的变化。

晋江市第二体育中心内专业的游泳跳水馆。晋江市第二体育中心 供图

“这几年,鞋纺城周边的配套设施越来越完善,在这边工作生活非常方便。我和朋友们非常喜欢晋江市第二体育中心,一有空就会一起约到那打球、放松,专业的体育场地和设施给予大家极佳的运动体验。”在晋江国际鞋纺城工作的丁榕鑫先生说。他所工作的鞋纺城片区还将配有高端社区、人才公寓、商业街、医院等相关配套设施,这也让他更期待未来的生活。

作为“新泉州人”的李强看到城市发展得越来越好,也将两个孩子接到晋江学习生活。两位小小“新泉州人”很快融入这座城市,已经学会简单的闽南语,他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在这座城市生活工作。

晋江国际鞋纺城市场图。晋江国际鞋纺城供图

张文贤表示,晋江市坚定走好全面发展、共同富裕之路,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处理好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的嘱托,坚持“以产聚人兴城,以城留人促产”,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城镇化率提升到69.3%。

群众幸福 县域榜样

20年来,得益于“晋江经验”的正确指引,泉州各项事业齐头并进,在经济发展、城乡建设、文化传承、民生改善等方面实现新的重大的跃升。

近几年,泉州滚动推进民生补短板“四心”工程和“民生XIN”行动,着力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群众得实惠、更有感。20年来,泉州市累计城镇新增就业288.3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4.6万人,让劳动者安居乐业;累计新增中小学学位54.2万个、幼儿园学位26.5万个,新增医疗床位3.4万张、养老床位4.9万张。2021年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为5.5万元、2.6万元,比2002年增长481%、436%,实现3.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8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出列,群众生活更加殷实。

在“晋江经验”的引导下,泉州县域经济实现多点开花,带动泉州实体经济持续壮大,除了晋江,石狮、南安、惠安、安溪也跻身全国百强县行列。20年来,泉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从2002年1081亿元,到2013年突破5000亿元、2020年突破1万亿元、2021年达11304亿元。


责任编辑:林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