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人家·共同富裕的故事丨武平有“福”,林下种灵芝,下坝户户增收忙
2023-01-06 16:05:13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李雅兰 作者:江雅萍严冬的山区寒风凛冽,龙岩市武平县下坝乡的灵芝种植基地里却是一派火热场面,数名务工妇女正在畦床内栽植菌棒,并将接种好的灵芝菌棒搬运至温室大棚,一一码放齐整。 “灵芝的前期培育步骤很多,切木段、拌料装包、蒸煮、接种……现在正是灵芝种植接种育苗的关键时期,每个步骤都不能出错的。”邱福平耐心地向记者讲解灵芝育种需要注意的事项。在下坝乡,甚至是在整个武平县,只要提到灵芝,人们就会第一时间想到邱福平。 邱福平采摘紫灵芝 受访者供图 邱福平是武平县种植灵芝经验丰富的老师傅。1982年,邱福平刚刚初中毕业,学习成绩并不理想,于是在父亲的建议下前往福建省农科院、上海农科院学习食用菌栽培技术,学成返乡后便开展食用菌栽培生产。在灵芝品种培育、菌种生产、栽培技术研究推广的领域,一扎根就是30余年。 林下种植的紫灵芝 受访者供图 灵芝在民间又被称为“仙草”“瑞草”,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武平县位于武夷山脉的西南端,属于低山丘陵山区环境,森林覆盖率达79.39%,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植被多样,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条件十分适宜灵芝的生长。可是怎么才能把产量稀少的野生灵芝变成可批量种植生产的经济作物呢?邱福平通过自身学习,先是尝试在大棚内种植灵芝,经过几年的摸索以及实践,邱福平很快掌握了丰富的灵芝种植经验,但很快他就发现大棚种植的灵芝产量和质量不高,灵芝产业发展遇到了难以突破的瓶颈。 武平县的自然环境适合生长灵芝,野外自然生长的灵芝有效成分含量高、质量高,那么把人工培育的灵芝重新移植到山上让它自然生长不就好了吗!想通了这一点,邱福平开始尝试改进灵芝种植技术,先是在车间制作培养菌包,待灵芝菌包培养成熟后再运往山林入土栽培。林下灵芝栽培果然大获成功。经过多年的实验探索,邱福平成功驯化当地野生灵芝品种,并实现了人工椴木栽培,总结出的一套林下种植紫灵芝的成熟技术更是在武平县得到了全面推广。 菌丝培养 受访者供图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推进林下灵芝种植产业发展的进程中,邱福平毫不吝啬,热心免费为广大农户开班、教学,为农户们传播种植技术,带领乡亲们一起种植紫灵芝,一起发家致富。2014年12月,邱福平创建武平县下坝乡林下仿野生灵芝种植示范基地,推行“公司+基地+菌农”的生产模式。将灵芝种植过程中“菌包制作和培养”这一风险大的环节,由企业统一把控生产,农户只需将培养成熟的灵芝菌包运往山林栽培,无需投资搭建大棚及专业化田间管理,大大降低了种植难度和种植风险。 菌包集约化生产不仅降低了农户的种植成本,还解决了农村大量劳动力就业。据邱福平介绍,每年的10月份到次年的3月份是菌椴接种、菌丝培养的时期,正好是农忙过后,招聘的工人绝大多数都是处在农闲时的农民。“现在基地里总共有300多名工人,每个人都可以有一两万的额外收入。” 制作灵芝菌种接种包 受访者供图 邱福平充分发挥能人的带动作用,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林下仿野生灵芝种植,一年就能见效益。一次种植可连续采收4-5年,林下仿野生灵芝栽培种植省工、管理简单,只要做好前期的准备,中后期管护成本非常低,几乎不用人去打理,经济效益还是较为可观的。” 谈起林下灵芝种植,邱福平信心满满,邱福平于2009年成立的“武平盛达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现已发展灵芝大棚栽培基地300多亩,林下天然栽培基地2000多亩。 如今,越来越多当地群众纷纷走上林下灵芝种植之路。 “我2005年就跟着邱总打工,在这里学习到了很多关于种植灵芝的知识,看他们种得很成功,就从邱总这里买种子来种,他们过来指导技术,还跟我们包回收。我这个年纪已经不适合外出打工了,在家种紫灵芝比种田要更赚钱嘞!”下坝乡露冕村村民刘兰秀笑着说道。 收获风干后的灵芝 受访者供图 除了当地居民,武平县灵芝产业的兴旺还吸引了年轻人返乡创业。80后青年赖斌龙看到了紫灵芝的发展前景,回乡创办福建永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种植销售紫灵芝。在武平田背、杭背等村发展培育林下有机灵芝种植集体产业项目7000多亩,辐射带动周边农户283户,从事紫灵芝菌种培育、菌棒生产、产品加工、产品销售的从业人员100人以上,实现周边95户农民脱贫摘帽,带动200多户农民致富。灵芝已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富民苗”,有效地带动了农民增收。 林下掘“金”,小小灵芝撑起乡村致富伞。资料显示,2022年武平县新增林下种植紫灵芝8510亩,累计达到2.82万亩,预计产量350吨,全产业链产值2.3亿元。带动紫灵芝全产业链3000多人就业,人均年增收3.5万元,共有427户贫困户参与林下种植紫灵芝激励性扶贫项目,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东南网出品 总策划:曾武华 许上福 策划:王祥楠 林雯晶 监制:许上福 记者:江雅萍 责编:李雅兰 林瑶 海报:林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