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瞩目福州游神 民间信仰受热捧
2023-01-15 18:43:41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吴静 作者:周霞东南网1月15日讯(本网记者 周霞 张立庆)14日,福州市水务文化旅游公司举办的“福佑闽水·新春寻福”水岸联动民俗主题演艺活动举行,九案泰山“孩儿弟”表演,“五灵公”水上巡安,以及内容丰富的游神活动将民间信仰再一次推向市民眼前,增添了不少烟火气,营造浓浓的节日氛围。当天下午,相关预热活动就已展开,记者提前探访了与之相关的福州民俗文化。 游神活动现场。东南网记者 周霞 摄 参与游神的孩子们。东南网记者 周霞 摄 民俗氛围浓厚 群众夹道欢迎 下午三时许,达道太保庙“张太保”在民众护送下出发,行进至银湘浦三相公祖殿与“章真君”汇合后再次行进,穿梭在大街小巷,引人注目。 一路上,游神队伍精神抖擞、气氛高涨,围观群众纷纷投来炽热的目光。记者看到,道路两旁原先忙碌的市民、赶路的行人纷纷驻足,拿出手机拍摄留念甚至开启直播,并伴随着队列行进发出阵阵欢呼。 围观群众。东南网记者 周霞 摄 “这次活动三尊出行,一是五灵公,二是章真君,三是张太保。”银湘浦三相公祖殿管委会主任陈闽耀介绍,游神活动最早是为了敬畏神明,保佑一方平安,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家庭幸福,表达人们最纯粹的美好祝愿。“这几年疫情搞得大家有些疲惫,很需要这样的传统习俗和烟火气提振人心。”陈闽耀感慨。 “五灵公”:五福大帝 福佑民间 作为福州传统民俗活动之一的“五灵公”祈福文化,在闽台两岸以及海内外都有很大的影响力。在此次文化展演中,“五灵公”首次乘坐新型微动力龙舟,从白马河顺流而下,巡安送福。 “五灵公”民间信俗信仰产生于福州,也是福州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传,“五灵公”原为五位书生,为拯救福州民众,服用毒井水示警而献身坐化成神。“据说,这五位英雄书生中毒献身、坐化成为神灵的日子就在五月初五端午日,当地民众期待供奉‘五灵公’具有驱邪禳灾、护佑平安的功用。”研究五灵公信俗文化的郭陈辉介绍道。 明清时期,五灵公是福州地区民众最崇信的神明之一。深入挖掘产生于疫情的五灵公信俗文化,了解其丰富内涵,传承、弘扬五灵公勇于牺牲的精神,对鼓励人们持续开展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章真君”:由人转神 百姓爱戴 “三相公其实是三个人。银湘浦三相公祖殿供奉的章真君是其中之一。”陈闽耀解释,“章真君是由人转神的,他为百姓谋福,深受爱戴。” “章真君”。东南网记者 周霞 摄 陈闽耀介绍,章真君原籍浙江余杭,讳字“敬魁”,曾是福州太守。福州城内瘟疫严重时,章太守四处寻医问药,直至筋疲力竭,便与世长辞了。因此,本地民众联名向皇帝请愿,皇帝赐圣旨将章太守升为礼部侍郎。百姓们也为他树碑立传,建庙塑像。 银湘浦三相公祖殿内,供奉主神章真君的神殿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至今有四百多年历史,富有明代建筑风格,已成为当地民间信仰的重要名片。 “张太保”:庇护信众 福连闽台 “张太保”名千岁,生于唐代,是闽西北沙县人。当时的沙县时有妖魔鬼怪触摸,祸害民间。千岁决心为民除害,便外出拜师学艺,后下山行道,到处斩妖除魔,因此百姓们将其奉作神明,立庙闽西北一带。 书中的“张太保”形象。东南网记者 周霞 摄 “我们的庙是有五百多年历史的。”达道太保庙副总理陈凤珠介绍。这里古时称“下道太保庙”,始建于明朝。相传,鲍姓、柳姓两位民间草医在沙县寺庙焚香时听说太保菩萨十分威灵、有求必应,便把太保菩萨请到福州,安在厅堂中。乡民闻讯后纷纷到此焚香朝拜。 后来,福州城内瘟疫流行,霍乱鼠疫、疟疾蔓延到台江大应镇、中选,并沿闽江迅速传播,唯独下道没有此难,乡民都说这是太保菩萨庇佑和草药灵验。 这些年间,达道太保庙虽几经修缮,但年代久远,仍显陈旧。2005年农历五月,在热心民众的倡导与奔走下,大家积极捐资,完成了太保庙的整修。 “这是我们去台湾时,西来庵信众送给我们的。”陈凤珠指着庙内的一块牌匾热情介绍,不只是福建省,台湾也有许多人信仰张太保,两岸信众长期以来都保持着密切的沟通和交流。“希望以后能够更加重视这个文化,为福州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做贡献。”陈凤珠说。 陈凤珠提到的牌匾。东南网记者 周霞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