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民生 > 正文

委员议政 | 建设生态强省 绿色“颜”“值”同升

2023-01-16 08:23:55 作者:陈旻 徐文锦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1月1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陈旻 徐文锦)绿水青山,“颜”“值”同升。过去五年,我省生态省建设交出高分答卷,“清新福建”更加靓丽,同时以约占全国3%的人口、1.3%的土地、2.9%的能耗,创造了全国4.3%的经济总量。委员们表示,这充分体现了我省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贯彻落实。

如何在更高起点上建设生态强省,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福建的骄傲,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进入“双碳”时代,我省将“双碳”战略目标纳入生态省布局,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以降碳为“牛鼻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围绕“双碳”主题,委员们展开热议。

“‘双碳’目标为我省低碳转型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重大发展机遇。”福建省永安林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康鹤表示,福建的森林覆盖率连续44年保持全国第一,应充分发挥我省森林资源全国领先的优势,助力发展模式转型。

他建议,依托我省林业资源和特点,开发专门支撑林业碳汇减排量开发和交易的方法学及交易体系,并扩大全国影响力,努力寻求其与现有自愿减排项目交易体系的连通和互认机制;制定相应政策,允许主要碳排放源——省内规上工业企业,通过采购、使用省内林业碳汇减排量用于抵消其碳排放量,并将此类抵消用于对地方政府、规上工业企业单位GDP碳排放量下降目标的考核,以较低经济成本率先实现省域碳中和解决方案。

“实现碳中和,除了减少碳排放,增加生态系统固碳是关键。”省森林碳计量技术开发应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福建师范大学科技处副处长谢锦升认为,我省森林覆盖率高,森林碳汇是我们的优势,但也意味着可造林面积已不多,同时,我省土壤有机碳含量低,土壤固碳潜力巨大。

谢锦升建议,应重视土壤管理、提升土壤碳汇,倡议推行土壤碳汇提升计划,减少化肥使用,多使用有机肥、微生物肥,促进土壤微生物群落健康协调,兼顾水土保持与土壤固碳效益,实现更大的水土保持碳汇;开发土壤碳汇计量与监测方法学,并适时纳入我省碳交易市场,为纳入全国碳汇交易市场提供先行先试经验;结合全国第三次土壤普查自主开展省级土壤生物普查,提前布局土壤碳汇形成机理、提升技术的科学研究与应用推广,做好理论与技术储备。

降碳、减污协同推进,五年来,我省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均为优秀,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围绕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打好净土保卫战,福建兴业东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剑芳提出,要加强危险废物处置能力,打通产废单位收集“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我省全面落实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危险废物处置能力显著增强、规范化管理水平大幅提升,但还面临年产危险废物量小于10吨的企事业单位点多面广,难以全面有效收集处置的困境。”吴剑芳表示。

他建议,我省加快建立规范有序的小微危险废物收运体系,将小微危险废物监管列入生态环境、应急管理等部门执法范畴,督促产废企业自主纳入危废信息管理平台,为小微产废单位提供规范化管理、第三方运维服务,规范小微危险废物有偿服务行为,引导危险废物处置行业健康良性发展。

守护绿水青山,如何收获金山银山,转化的关键路径在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福建有良好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资源禀赋,但在生态产品分类体系、核算、评估、变现途径、交易渠道等方面,还处于摸索阶段。”九三学社省委会委员、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副局长石全秀表示。

她建议,我省应加快规范生态产品品类和认证;加大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建设,畅通入市审批通道,打造和保护高品质、高知名度的生态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拓宽生态产品交易途径、融资渠道,逐步培育生态产品市场;完善生态产品交易环境,建立生态产品调查、登记、评价、融资和交易的全链条法律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交易流通全过程监督体系,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