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时政 > 正文

春风吹满仓——看福建如何点亮“强农”“兴农”梦

2023-03-10 07:42:36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东南网3月10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郑昭 严顺龙 林蔚 朱子微 刘必然 林清智)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如何走稳强农路,走好振兴路?我省全国人大代表、住闽全国政协委员的共识是:“必须锚定目标,铆足干劲,走好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为建设农业强国贡献福建力量。”

打好特色牌

乡村产业提质增效

一雷惊蛰始,耕种从此起。

在永泰县同安镇西安村的油茶育苗基地里,农民正趁着农时,抓紧育苗整地。远在全国两会会场的全国人大代表、永泰县希安油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卢玉胜,远程关注着春耕进度。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作为西安村的“领头雁”,卢玉胜分享了当地农民因地制宜发展油茶产业,走上致富道路的故事。

几年前,卢玉胜返乡创立油茶专业合作社,为村民免费提供苗木、技术指导、贷款担保、保底收购。去年,他又送出助农“大礼包”——将3100亩油茶园中的一半赠送给全体村民,作为他们参与共同创业的股本金。

深耕农业多年,卢玉胜深知龙头带动的重要性。“乡村振兴,首先是产业振兴;产业振兴,需要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卢玉胜说,福建现有农业产业化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000余家,但还存在龙头“链主”少而小、抗风险能力不足、产业链条短且附加值低等问题。

为此,卢玉胜建议,加大力度培育龙头“链主”企业,鼓励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建立原料生产基地,让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同时要充分运用财税补贴、低息贷款等手段,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全产业链,形成多种经营主体参与的产业链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农业强国,既要遵循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又要体现中国特色。多年来,依托“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省情农情,福建主打特色牌,走出一条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新路。茶叶、蔬菜、水果等十大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已超过2万亿元。

如何持续打好特色牌,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代表委员们带来了各自的思路。

立足福建丰富的山地资源,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秦源,关注木本粮油产业高质量发展。

“我国木本粮油树种资源丰富,种子含油量在40%以上的有150多种。”秦源说,发展木本粮油是维护我国粮油安全、促进山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她认为,应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开展主要木本粮油树种品种资源调查,加大木本粮油的良种选育、良种繁育关键技术科研攻关力度,提高良种优苗供应能力;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木本粮油机械化、轻简化、智能化生产;构建多元化产销对接渠道,推动生产者融入现代销售和物流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省水利厅厅长叶敏则关注大食物观下的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用地除了耕地之外,还有林地、园地、滩涂湿地等,其中生态林、茶叶、水果等优质园地和养殖滩涂也是农用地的精华。”他建议,借鉴耕地保护经验,明确部门责任,对包括而不仅限于基本农田在内的优质农用地实行特别保护,综合分等定级,差别化管理,因地制宜进行土壤改良,加大立法执法力度,在全社会树立起大食物观、大农地保护观。

叫响创新牌

乡村发展换挡提速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破译四倍体栽培种花生全基因组;自主选育的白羽肉鸡新品种“圣泽901”通过国家审定,打破国外种源垄断;全省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覆盖率达98.5%……翻开福建农业答卷,不难发现,福建农业高质量发展,正是以科技为利器,从依赖资源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

如何持续叫响创新牌,推动乡村发展换挡提速?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全国人大代表、闽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陆銮眉长期致力于园艺植物种质创新、技术推广与教学工作。今年两会,她带来了关于花卉产业创新的建议。

在陆銮眉看来,我国花卉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产业原始创新能力弱,科研水平滞后,科技资源分散。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益品种缺乏,导致我国花卉产业在产业链利益分配中难以拥有话语权。因此,她提出了创建海峡花卉产业科技创新高地的构想。

“部省共建,以福建和台湾的高校、科研院所为主体,联合国内外机构,组建海峡花卉资源利用创新实验室和海峡花卉产业工程研究中心。”陆銮眉建议,从基础前沿、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到应用示范,进行全链条创新设计,着重开展基础理论、品种、技术、产品与销售模式等创新研究。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总商会副会长柯希平长期关注数字乡村建设。他援引了去年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阿里研究院数字乡村项目组联合发布的《县域数字乡村指数报告》。报告显示,福建县域数字乡村指数为69分,居全国第三,但依然存在山海区域发展不均衡、结构差异化明显等问题。

柯希平建议,要加大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构建全国统一的乡村数据中心,促进数据安全有序共享,加快培育数字乡村应用场景,推动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等方面信息化智能化改造提升,同时还要加强对广大农民的数字化技能培训。

农业科技牵两头,一头是源头研发,另一头是推广应用。科技特派员,则是联系两头的重要纽带。

“福建已累计选认科技特派员7万多人次,实现乡镇和重点建制村、一二三产业全覆盖。”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农林大学海峡联合研究院根系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廖红建议结合现有科技特派员制度,选调一批涉农专业的年轻人驻村驻点,打造一支稳定的、懂农业的基层农技人员队伍,打通科技与田地的“最后一公里”。

擦亮和美牌

乡村建设扎实推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乡村建设行动。

乡村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行走在福建广大乡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日趋完备,公共服务持续优化,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画卷呼之欲出——

全省实现镇镇通干线、村村通客车;基本实现城乡网络“同网同速”;2700多所义务教育学校实现管理标准化;建制村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超过60%……一张张乡村民生答卷彰显温度与力度,尽显农民幸福感与获得感。

然而,与城市相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供给的历史欠账较多。如何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提升乡村建设品质?

全国人大代表,南安市省新镇省身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吴金笔长期关注乡村医疗。“近年来,全国各地持续加大基层医疗队伍建设力度,但依然存在不少短板,尤其是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匮乏,乡镇卫生院复合型人才十分紧缺,且整体年龄老化。”吴金笔建议,强化面向基层的医卫人才培养引进工作,持续加大全科医学、预防医学、中医药学等人才招引力度;完善乡村医生培训、管理、使用机制,鼓励支持三甲医院名医在乡村设立工作室;全面推广“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完善上下级医院人员流动机制,盘活各级医卫人才资源。

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董希源主张用艺术赋能乡村建设。他提出了“艺术家认领村庄”的构想——建立“一对一”服务体系,让广大艺术家带领村庄深入挖掘乡土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历史文化遗存,提升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在广大乡村设立艺术创作实践基地,带动乡土文化艺术的复兴和保护。

和美乡村,绿色是最鲜明的底色。全国政协委员、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曹晖关注“双碳”背景下农业碳汇的开发潜力。“我国目前保有耕地19.18亿亩,通过农业管理能够将大气中的碳有效固化到土地和农作物中。”他说。

事实上,在农业碳汇方面,我省已有探索:去年,全国首个农业碳汇交易平台落地厦门;海峡股权交易中心助力落地全国首单农田碳汇交易。曹晖建议,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打破工业碳汇与农业碳汇之间的交易壁垒,将农业碳汇充分融入我国碳交易统一大市场。他认为,各地应该摸清农业碳汇“家底”,推广农业减排固碳技术,提升农业碳汇能力,规范农业碳汇交易主体,建立监督监管体系,同时开展新一轮农技培训,增强农户碳汇意识和应用水平。

惊蛰时节,春雷响,万物长。福建广袤的田野上,万象“耕”新。迎着春光,广大农村正阔步走在强农之路、振兴之路上。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