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文脉·向海 | 漳州月港:大航海时代的璀璨明珠
2023-07-04 21:54:06 来源:“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黄丽红 作者:近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特别节目《多情的土地》第二集:《海丝上的木帆船》,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漳州月港中国帆船营造法式”在节目中展出。 从拥有百年历史的漳州月港造船厂中,我们似乎仍能窥见漳州月港当年桅杆林立、众帆如云的繁华景象。 月港的繁荣也促进漳州的茶、糖、水果等农产品、加工制品、纺织品、陶瓷器等畅销海外。此时的漳州城俨然已是一个手工业发达的城市,出现了“百工鳞集,机杼炉锤”的繁荣景象。 无数的生丝、瓷器、茶叶等中国货物从这里装载上船,分赴东西洋,最终辗转到达美洲、欧洲。 其中,最大宗的出口商品是丝绸和瓷器,产品供不应求,价格“时时腾贵”。 当时,漳州的纺织业相当先进,漳纱、漳绒为漳州名产。据地方史志记载,这些产品“皆极精美,价颇昂”,不仅为海内推崇,且颇受海外欢迎。由月港出口的瓷器,除了来自我国南方的著名瓷器产地,如江西景德镇等,还有漳州本地所产。明代漳州的制瓷业很发达,平和南胜、五寨等皆有窑址,生产主要是为满足外销的需要。 月港输出的漳州瓷器(江智猛 供图) 同时,大量的番银、番薯、花生、玉米、烟叶等舶来品也从月港引入中国,推动中国和沿线国家更深入地融入全球贸易体系之中,增进了亚、美、欧三大洲人民的文化交流与情感融合。 “海禁”开放所爆发出的变革力量影响深远,大批月港海商抓住历史机遇,主动走出国门,向海而生,拥抱世界,这是中国古代海洋贸易史上壮观的一幕。 月港的繁荣与兴盛,再次打开了中国通往世界的大门。 白银丝路 “天子南库” 月港海外贸易的兴盛带来了史无前例的中西方货币交流高潮,大量的外国银圆源源不断地流入,对主流货币、赋役制度等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十六世纪起,大量外国银圆流入漳州一带,品种多达20种。(江智猛 供图) 在月港海外贸易中,无论是葡萄牙、西班牙抑或是日本,始终处于贸易逆差地位。美洲和日本的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成为当时全球经济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马尼拉的第三任总督桑德在给罗马教皇的信上提到:“我只是相信,中国人对我们的贸易感兴趣,主要是因为墨西哥银圆和当地的黄金。” 而当时的福建巡抚徐学聚则更直截了当地说:“我贩吕宋,以有佛郎机银钱之故。” 从1567年到1644年这段时间,从漳州月港流入中国的白银总数大约为3亿3千万两,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生产白银总量的四分之一、全国的一半以上。 贩吕宋极盛之海澄商舶,回帆俱载银两。 ——张燮《东西洋志》卷七《饷税考》 月港,“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重要节点(杨晖 摄) 无怪乎明朝右佥都御史周起元都称颂月港为“天子南库”: 我穆庙时除贩夷之律,于是五方之贾,熙熙水国,刳艅艎,分市东西路,其捆载珍奇,故异物不足述,而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公私并赖,其殆天子之南库也。 ——明·周起元《东西洋考·序》 1567年,明政府颁布诏令:“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者,止许用钱。” 这一时期,白银成为民间最通行、最可靠的交换货币,也是当时市场流通的主要货币,在中国货币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由于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到了万历年间,张居正顺利在全国推行以征银为主要特征的“一条鞭”法,赋役折银,扩大了货币在赋役中的比重,促进了明朝赋役制度的改革。 文化传播 交融互利 随着精美的中国商品涌入西方,欧洲掀起了一股持久的“中国热”,欧洲人迫切地想要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 九龙江出海口(来源:闽南日报文创院) 1575年,西班牙传教士马丁·德·拉达在九龙江出海口中左所上岸,探访福建沿海的风土人情,购置大量中国典籍带回马尼拉,根据在福建沿海的所见所闻写出《中国纪行》一书。 10年后,一生未曾踏足中国的西班牙传教士胡安·冈萨雷斯·德·门多萨完成旷世巨著《中华大帝国史》,中国的面貌第一次清晰地出现在西方人的眼前,福建沿海独特的人文风情引得西方人怦然心动。对此书帮助最大的,正是马丁·德·拉达的《中国纪行》和带回的那些中国典籍。 随着月港海外贸易的兴盛,大量闽南人到达海外,自然地也把闽南的文化传播出去。 在语言方面,今天欧美地区将茶叫成“Tea”,是根据当时漳州话发音而演变来的;菲律宾的他加禄语有几百个词汇来源于闽南方言。如Bihen(闽南语米粉)、Hebi(闽南语虾米)、Pansit(闽南语扁食)等。 月港在参与世界大航海时代“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同时,也创造了“太平洋海上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交往、文明互鉴的不朽传奇。 路头尾码头(江智猛 供图) 明末清初,由于海盗骚扰、战争破坏、清廷海禁“迁界”,加上港口淤塞难以停靠大型船舶,月港开始急剧衰落,海外贸易逐渐被26公里外的厦门港取代。 当年沸腾的现场如今已是繁华落尽。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当年月港的繁盛景象。 月港在特殊的形势下应运而生、迅速繁荣,又在悄然间退出历史舞台。尽管月港半个多世纪的鼎盛时期在历史长河中只是惊鸿一瞥,但其推动的大帆船贸易、白银时代却在世界贸易史与中国贸易史上留下不可抹去的一笔。 如今,月港在“一带一路”的时代号角下再次被唤醒,地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核心区,月港正在迎来新生。 月港船厂(来源:福建日报) 参考文献: 陈璐:《月港:“漳州时代”开启》,三联生活周刊,2023年; 林仁川:《漳州月港与大帆船贸易》 ,漳州经济研究,2019年12月; 赵锦飞,杜正蓝,萧镇平等:《月港,大航海时代的丝路传奇》,福建日报,2023年5月19日; 江智猛:《漳州海丝 一路芳华》,闽南日报,2021年7月20日; 高舒:《月港,一水中堑,环绕如偃月》,闽南日报,2023年3月6日; 杨晖:《大江东去,向海而生》,闽南日报,2023年3月6日。 (本文综合了闽南日报、漳州宣传月港专刊、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龙海区海丝文化研究会、龙海区融媒体中心等平台相关文稿) 专题策划:“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