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记者八闽调研行 | 竹产业拔节向上
2023-07-17 09:29:59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作者:林侃祥福公司已经从竹茶盘生产企业转型为竹家具、“竹空间”制造企业。图为技术工人正在车间工作。 东南网7月17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林侃 通讯员 魏剑生 徐庭盛 邹观长 文/图) 核心提示 夏日里,驱车行驶在三明、南平等地山区,但见满山的竹林更加青翠。竹,福建的优势特色物种。数据显示,全省现有竹林面积1845万亩,约占全国17.5%,居全国第一。 如今在福建,“一根翠竹”培育了涵盖上游竹拉丝、竹片,中游竹胶板、重竹板,下游竹地板、竹家具、竹工艺品,以及竹下脚料再利用、笋食品加工等在内的完整产业链。来自省工信厅的数据显示,2022年福建竹业总产值达1052亿元,规模居全国前列。 但长期以来,我省竹产业也面临缺乏技术型企业、高附加值产品的困境。为此,我省积极引导竹产业企业对接科研院所、攻关关键技术,加快新产品研发,补齐设计短板,推动“一根竹子”向价值链高端拔节。近日,记者走访了一些涉及竹前端装备制造、竹家具研发设计、竹精深加工的专精特新企业时发现,竹产业不再是传统样貌。 “父子兵”的“破竹”之道 “半城山水半城竹,千年建州入画来。”这句诗词形象描绘了建瓯当地丰腴的竹林资源。数据显示,建瓯现有竹林面积163.5万亩,居全国县级市第一。 周宁人陈凤祥将二次创业的重心转移到建瓯,看中的就是这一优势。 初见陈凤祥,在他的公司上睿机械,这是全省规模最大的毛竹初加工自动化设备生产企业,位于建瓯市城东工业园区。公司内一处不起眼的角落,就是他的“研发中心”。 虽已过耳顺之年,且身为董事长,但陈凤祥依旧勤于研发。他说,自己是“跟竹子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机械人”。 陈凤祥最重要的研发“伙伴”叫陈森永,是他的儿子。2014年大学毕业后,学习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小陈决定和老陈一起“折腾”研究竹加工装备技术。 老陈研究竹子、捣鼓设备,小陈在边上把老陈的点子写成代码,成了这个“研发中心”最独特的风景线。 正是在这稍显局促的空间里,这对“父子兵”破解了智能化锯竹、破竹的关键数据,让毛竹初加工由纯手工操作直接跃升至智能化加工时代。 竹子下山,首先要锯成长短相同的竹段,再破成竹片,才能进入工厂。过去,这道工序需大量的熟练工。如今,用上智能化设备,只需少量普通工将竹子放上智能化流水线,就能破成不同规格的竹片,分门别类、规规整整。 这看似简单,门道却不少。 在老陈看来,他之所以能掌握独家秘籍,关键是“懂竹子”。 陈凤祥打小在竹林边长大,对竹子再熟悉不过。20世纪90年代,从事竹后端装备研发的他亲手研发出了竹筷制造装备,“成本只要一两万元,不比从日本进口的二三十万元的机器差”。 尽管小装备厂做得有声有色,但他依旧忧心。“锯竹、破竹这些竹前端工序还始终停留在几十年前的手工加工的水平。” 这些年,不少企业尝试创新,但大都铩羽而归。作为老竹工机械人,陈凤祥有种使命感;身为商人,他也嗅到了商机。 “竹前端装备为什么难做?因为竹子不‘听话’!”在“研发中心”里,老陈随手拿起几根毛竹说,“竹子是异形的,没有两根是完全一样的;同一根竹子,根部厚、尾部薄,向阳面厚、向阴面薄;还有不规则的竹节、难以捉摸的纹路等等。没搞清这些特性就上机器,它们会‘不听话’得让你不敢想象。” 可即便是“懂竹子”的老陈琢磨出了大量的“方法论”,但付诸实践时还需要新技术加持。 自动化控制、视觉技术这些新一代信息技术,陈森永在行。为了做好设备,在小陈的提议下,企业甚至斥巨资购买了进口的激光机,而原本这是现代船舶、汽车工业才会采购的设备。“只要是技术创新,投入研发、购买设备,我都全力支持!”老陈说。 于是,有了如今精细到对竹子每个参数的自动测量,锯竹机上神奇的“自动避节”技术,测量完成后自动切换柔性刀片库,破竹后根据大小自动分类摆放…… 目前,上睿机械自主研发的自动化智能锯竹机、自动智能破竹流水线以及自动智能定长裁丝机销往福建、安徽、湖南、江西、广西等多个省份竹产区,深受竹加工企业喜爱,年产值近亿元。 尽管如此,“竹二代”陈森永并不满足。“我们竹前端加工设备是领先的,但相比木加工设备又是落后的,某几道工序取得突破还远远不够。” 如今,老陈和小陈依旧会一起待在“研发中心”,让新点子成为新产品。他们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既懂竹子又精通智能装备制造的人才加入他们的行列,让研发不再只是“父子兵”上阵。 从“茶盘”到“空间”的进化 锯竹、破竹之后,竹子便进入工业化生产阶段,“变身”各色产品。其中,在竹茶具这一细分市场,一个闽北小城的产能占全国的60%。 政和县漫山遍野的翠竹,葱茏茂盛。这里是中国南方重点林区,竹林面积46万亩;这里还是“中国白茶之乡”,世界白茶核心产区。 茶与竹的不解之缘,造就了一家行业龙头。 走进福建省祥福工艺有限公司竹茶盘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记者近距离感受到了一块普通竹板材化身为精致茶盘的全过程。高频组装机、雕刻加工中心、砂光机、榫头机等新设备的投用,让这里呈现出自动化、标准化、高效化的现代工业样貌。 早在2013年,这家企业就参与了国家“竹茶盘行业标准”起草,如今竹茶盘产能占政和县的近一半。 “这条生产示范线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专’和‘精’的问题。”福建省祥福工艺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忠介绍说,这是专门为竹茶盘标准化生产而改造的产线,每个工人的年产值从原来的35万元提高到60万元。“能效提高了,我们的市场地位就更稳固。” 即便竹茶盘供不应求,但依旧无法让杨忠满足!“企业要升级,还是要摆脱路径依赖。”杨忠说。 几年前,祥福就把转型目标瞄准了竹家具。“加工越精深,附加值越高,即使是一套小家具,附加值也相当于10个茶盘。”对杨忠来说,这笔账并不难算。 短短几年,祥福已经从竹家具发展出了“竹空间”。 在祥福竹工艺博物馆,精致的竹茶盘、温润质朴的竹茶桌、素雅的竹椅、简约大气的竹茶亭、环保耐用的竹床……琳琅满目。更重要的是,它们并非随意摆放或按门类放置,而是通过空间布局设计搭配成茶室、洽谈室、多功能会议室、户外休憩区等“竹空间”。 “很多消费者或者客户不知道买了竹家具如何搭配,我们有专业的设计师,可以进行整体设计,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祥福公司总经办主任梁东介绍说。 当地政府也在为“竹空间”推广助力! 采访期间,记者入住政和当地酒店客房,推门可见屋内家具、茶桌、软装均为竹子打造,清爽、雅致的“竹空间”令人耳目一新。 “地方政府及各大酒店优先使用我们的‘竹空间’产品,潜移默化地改变消费者的观念。”梁东说。 据透露,目前该企业的“竹空间”订单不断,在民用家居市场已占据一席之地。 从“茶具”进化到“空间”,并非简单地拓展产品线。 “做家具,竹子必须是高山竹、必须冬天砍、必须三年生,这样的竹子含糖量最低、角质化最高、硬度最高。还要经过盐水煮、烘干、炭化等一系列科学且复杂的工艺流程。”梁东介绍说,从一根毛竹变成一套家具,要经过56道工序,确保成品不开裂、不变形、不发霉、无虫蛀。 而祥福的“进化”,除长期在竹茶盘领域摸爬滚打,亦离不开当地完善的竹产业链。“从竹条、竹板到原材料深加工,一旦缺少一环,就意味着成本增加。” 同时,企业也在不断向“年轻”进化。 “我们在厦门设立研发中心,以解决闽北山区难以招到高端设计人才的瓶颈。”梁东介绍,20多位平均年龄不满30岁的设计人员已成为骨干。“他们创新意识强、美学功底深厚,最重要的是年轻,知道Z世代的品位。” 抖音直播,又为“竹空间”添了把火。梁东透露,去年3月起,祥福组建了30余人的专业团队,投入20多万元购置相关设备,开启直播电商领域的探索。短短一年多,抖音电商销售额已达总销售额的1/3。 记者了解到,祥福的“5G全链接柔性数字化工厂”建设已接近尾声。这一生产线是为了适应线上订单“短平快”的需求而建的,生产流程由线式布局取代了分散式布局。 祥福的“进化”仍在继续。 在“下脚料”中夺“宝” 如果说高端竹制品对竹子年限、品质要求高,被淘汰的原材料要如何做他用?加工竹制品会产生大量下脚料,它们能否废物利用? 在将乐县,一家专精特新企业找到了自己的解题路径。三明市缘福生物质科技有限公司内,一根根原竹被切成3~5厘米的片状,碎竹片经输送带送入,提取、浓缩、改性、干燥等工艺流程,最终变为一袋袋木质素基分散剂等产品。 这是缘福公司利用福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原院长刘明华教授的研发成果转化的技术。去年11月,这一项目拿到了福建省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奖一等奖。 什么是木质素?在公司的“小课堂”,副总经理刘家荣向记者作了科普。原来,纤维素、木质素和半纤维素(聚糖类)是竹子里蕴藏的三大“宝藏”资源。“无论什么品质的竹子,甚至竹制品企业的下脚料、生产废液中都能提取出它们。” 提取木质素并不难,要让木质素改变性能进而实现高值化利用,却一直是个难题。 刘明华教授团队从制浆造纸废水中提纯出木质素的技术引起了企业的注意。双方一拍即合,建立起“福州大学-缘福生物质资源化技术研究中心”“福州大学-缘福木质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产学研平台。 “科研在学校,中试孵化在技术研究中心,生产在企业。”刘家荣说,借助外力,企业大大缩短了新产品研发与生产周期。“所谓改性,就是通过化学修饰,来提高自身产品的适应性能,以保障每一批产品的稳定性。”刘明华教授介绍说,通过改性,提取出的木质素可以制备成高性能木质素产品,如陶瓷添加剂、印染分散剂、水煤浆添加剂等。这些都是有机添加剂,环保安全,便于生化处理和达标排放。 缘福公司在全国首创的一款陶瓷添加剂如今成为“爆款”。 “在陶瓷中加入这种添加剂,能够提高陶瓷浆料的分散性、稳定性,缩短研磨时间,增强坯体强度,减少破损率。”在刘明华看来,这对于长度1.2米以上的大板瓷砖而言,意义重大。“坯体强度增加了,就可以做减薄处理,陶瓷厚度最低减至3毫米。” 随之产生的效益并不难计算:陶瓷薄了,烧制时可节能降耗;陶土是不可再生资源,降低了用量,便提升了效益。这款陶瓷添加剂面世后,深受陶瓷加工企业青睐,始终是零库存状态。 但这还只用好了竹子中的一个“宝”! “每生产1吨改性木质素产品,还将产生约3吨的纤维素、半纤维素等提取剩余物。不好好利用,同样会影响木质素产量。” 如何用好这些“宝”? 原先,缘福公司将提取剩余物转售给周边制浆造纸企业,但这些企业生产规模有限,且生产运营不稳定。 为了深挖纤维素的价值,公司再度找到刘明华教授。一回生,二回熟!全新的产学研项目很快“上线”。项目综合利用竹生物质提取木质素的剩余物——纤维素,经过浆料制备、模塑成型、干燥、整形等4道工序,生产出高附加值的纸浆模塑制品,即一次性可降解餐盒、餐碗等,实现“以竹代塑”。 “传统塑料要100年以上才能降解。竹餐具仅需60天,还可作为土壤的有机堆肥;它比塑料更耐高温,不会产生有毒物质,将100°C的沸水倒进去也不会变形。”刘家荣边演示边细数竹餐具的优点。 但它也有短板,便是价格。比塑料高三分之一的成本,现阶段还是制约了这款产品的市场开拓。“环保是大趋势,我们现在抢先布局,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迎来广阔的市场前景。”刘家荣信心十足。 如今,半纤维素高值化利用项目——低聚木糖生产线也在规划中。一旦这块“拼图”补上,缘福公司就将打通“竹子三素”高效分离和高值化利用的全产业链,真正将一根竹子除竹叶外“榨干取尽”。 记者手记 破解瓶颈补齐短板 林侃 去年11月,中国政府与国际竹藤组织在第二届世界竹藤大会上共同发起“以竹代塑”倡议。在“以竹代塑”上升为国家行动的当下,竹产业无疑将迎来新机遇。 福建是全国重点竹产区,也是全国最重要的竹产业基地之一。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竹产业逐渐由生产竹拉丝、竹条、竹胶合板等传统产品逐步向重组竹板材、竹炭、竹家具、竹工艺(日用)品、竹纤维浆纸、竹化工等高附加值产品发展。 由此,福建竹产业也诞生了一系列“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如南平华宇集团是全国最大的竹地板板坯供应商,元力股份是全球最大的活性炭生产商,福人集团是全国最大的竹密度板生产企业,庄禾科技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户外重竹地板供应商,三明帝视机器人的市场占有率近九成…… 此外,南平是我国最大的竹炭制造基地,邵武是全国最大的竹餐具生产基地,建瓯是全球最大的冬春笋交易市场,永安是全国最大的竹胶板生产基地等。 此次记者走访的企业也都是在细分领域占据优势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它们规模还不算大,但发展潜力大,代表了产业发展的新方向。 但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我省竹产业还是存在一些发展短板。 上睿机械的研发靠“父子兵”,投射出专业竹产业研发人才之“短”;祥福公司、缘福公司都存在创新产品成本无优势、市场推广难之“困”。此外,我省竹产业企业绝大部分是中小微企业,在这些企业还存在数字化能力不足、标准制定滞后、设计能力欠缺、技改资金有限、抗风险能力差等种种问题。 当前,我省竹产业总体处于转型升级向上发展阶段。记者了解到,近期我省将出台省级专项政策,推动竹产业发展。这其中,加大市场推广、技术创新、人才引进力度将是重中之重,无疑将为产业发展打上“强心剂”。 我省各地也在着力探索,破解发展瓶颈。如永安成立“竹师傅”共享用工平台,以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促进竹山经营高效化;南平引进国内头部工业设计机构深圳浪尖集团,加快省级竹木产业工业设计研究院建设等。 聚全省之力,优特色产业,蓄强劲动能。福建竹产业正拔节生长,顺势而上。 扫一扫看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