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高颜值”“高素质”协同并进的福建路径
2023-08-15 07:58:44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玮 作者:林蔚宁化县隆陂水库航拍图 东南网8月1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蔚)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极大激励和鼓舞了八闽儿女持续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多年来,我省始终坚持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领生态省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把厚重的“绿色答卷”浓墨重彩地写在青山绿水间——以约占全国3%的人口、1.3%的土地、2.9%的能耗,创造了全国4.4%的经济总量,成为全国唯一的保持水、大气、生态环境全优和全国唯一的全省所有设区市人均GDP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走出了一条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素质协同并进的福建路径。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方案》部署的6大领域26项重点任务和38项重大改革成果全面完成,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39项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向全国复制推广,部分成果处于全国首创或领先水平; 经中国工程院评估,生态省确定的69项具体举措全部落地实施,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基本构建起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 八闽大地,万物荣华。福建坚持制度建设和体制改革相结合、坚持模式探索和政策创新相融合,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山水绮姿焕彩 “茶”字拆开是人在草木间。一杯好茶的诞生,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蜚声中外的武夷岩茶,恰是来自环境优美的武夷山区。然而,曾几何时,不断扩张的茶园破坏了当地的土壤和水质,侵占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近年来,南平市着力源头保护,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加快推进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流失治理、农业投入减量化等保护工程,推动永续传承。一面强力整治,拔除国家公园范围内违法违规茶山4676亩;一面系统修复,封山育林62.5万亩、完成试点区内违法违规茶山造林复绿2600亩。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据评估,目前武夷山国家公园旅游和武夷岩茶两个品牌总价值超3300亿元,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不断加强,森林覆盖率达96.7%。武夷山市南源岭村党支部书记胡德清说:“环境保护好了,口袋里的真金白银也越来越多了。” 茶山换新装,矿山披新绿。 “现在和过去相比,真是天差地别!”住在龙岩市紫金山体育公园附近下洋村大半辈子的杨仁河,说起这座公园的前世今生感叹不已。原来,紫金山体育公园地块的前身是一个煤矿开采区。 针对紫金山矿区采空面积大的问题,龙岩采取地灾治理、植被恢复、景观再造、边坡支护、削坡整形等方式,将原本岩体裸露、杂草丛生、高低不平的废弃矿山,逐渐建设成青山碧水、绿树繁花的美好家园。 宜绿则绿、宜耕则耕、宜景则景。龙岩目前已创建国家级绿色矿山8个、省级6个,新增申报省级绿色矿山11家,成功打造一批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恢复试点示范工程。 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八闽山水更加绮姿焕彩。当前,我省正持续推进蓝天、碧水、碧海、净土“四大工程”,实施流域性、区域性、行业性污染整治。2022年,福建主要流域优良水质比例98.7%,其中国控断面优良水质比例98.1%,比全国平均高10.2个百分点;九市一区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97.8%,比全国平均高11.3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达65.12%,连续44年保持全国第一。 动能新旧转换 随着全球经济不断发展和变化,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造成的生态、环境、资源压力与日俱增,对区域经济的增长提出了严峻挑战。但仙游却从这一挑战中看到了机遇: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再生资源利用水平的需求十分迫切,且空间巨大。 新挑战也是新机遇。仙游立足县域资源回收基础优势,培优扶强绿色纤维产业龙头企业,全力打造纺织化纤新材料千亿产业集群,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再生涤纶面料与绿色校服产业协同创新加速推进。2022年,仙游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26.99亿元,循环经济产值163.1亿元,实现了从“贫困县”到“全省县域十强”的华丽蝶变。 “依托循环经济的坚实发展,仙游县近年来逐步实现新旧动能转化,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强劲引擎。”莆田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分析认为。 破除旧动能、培育新动能,需要把握机遇的智慧,也需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仙游的“逆袭”,折射出全省经济发展高素质的蓬勃态势。 ——始终坚持加快培育壮大绿色低碳产业,“生态+”产业持续做大。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数字经济增加值达2.6万亿元,环保产业总产值超2400亿元。 ——将治理工程项目作为生态环境工作的重要载体和关键抓手,坚持工作依托项目干、要素跟着项目走、服务围着项目转。去年以来,省生态环境厅争取并安排国家级、省级生态环境专项资金51.7亿元(同比增长41.7%)。探索推广“生态治理+产业开发”的EOD模式,目前已有13个EOD项目进入中央库或省级库,总投资额超过425亿元,推动治理项目与环保产业相互促进、相互提升。 ——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提速。2022年投入4584亿元支持省重点技改项目。持续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累计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161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6家。 ——能源清洁化转型步伐加快。加快海上风电开发,推进光伏、抽水蓄能项目建设,清洁能源装机比重达61.4%。 ——始终坚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园区循环化改造有序推进,城市区域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指数和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效、水效水平居全国前列。 以产业“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我省绿色经济增长按下加速键。全球首台单机容量最大的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顺利并网发电,全球首次海上风电无淡化海水直接电解制氢技术海试成功,动力电池产业保持全球领先地位,晋江100MWh级储能试点示范项目和宁德时代储能微网项目入选国家首批科技创新(储能)试点示范项目……新旧动能转换,绿色动力澎湃,福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动能越发强劲。 机制点绿成金 如何点绿成金,真正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转化通道? 福建给出的答卷从将乐县常口村开出的全国第一张林业碳票可见一斑。这张合计12723吨二氧化碳当量的碳票,所倚托的正是正在我省全面铺开的林业和海洋碳汇制度改革创新。 在今年6月举办的海洋(渔业)碳汇高峰论坛,全国首张由海洋与渔业部门备案确认的蓝色碳票在连江县颁发,为碳汇理论研究的创新深化提供了有力的实践支撑。 小乡村藏着发展大逻辑。从“种树人”变“卖碳翁”,从“绿碳”到“蓝碳”,在全省范围内,广泛的碳汇测算交易机制正在探索建立——我省支持厦门市开展森林、城市园林、湿地碳汇能力评估,探索建立陆海湿地碳汇计量监测体系,研究制定畜禽粪便堆肥管理减排项目碳汇开发方案并落地福州永泰。 定方略、绘蓝图、明路径。“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这一理念在福建经由机制建设,日益深入人心。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深入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有力服务选好建好重大项目,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污染转移。 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省建设布局,出台做好“双碳”工作实施意见、实施方案,严格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促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林业改革创新推进,率先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等改革试点,累计完成赎买43.7万亩。 河湖长制、林长制全面推行。福建成为全国唯一连续六年河湖长制工作获得国务院正向激励的省份。 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持续推进,南平市成为全国首个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的地级市。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完善,在全国率先出台陆海统筹、适用全省的生态产品总值核算技术指南,探索开展具有山海特色的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试点。 …… “通过机制建设,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我省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发展全过程,做大做强做优绿色经济,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福建骄傲。”省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处负责人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