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绽放格桑花——探寻大美西藏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2023-09-18 08:08:02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作者:潘贤强 阮锡桂雄伟的珠峰 东南网9月18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潘贤强 阮锡桂 文/图) 核心提示 9月的西藏,天高云淡,珠峰巍峨。 由中国报业协会主办、西藏日报社承办的第二十七届全国省级党报总编辑年会暨“省级党报总编辑西藏行”主题采访活动,9月3日至9日在西藏拉萨和日喀则举行。中央媒体、全国省级党报党刊等新闻机构30多家共100余人参加。本报记者随同采访团行走在雪域高原,深入田野乡间、产业园区采访,感受壮美神奇的风景、丰富灿烂的人文,探访大美西藏科学发展的新路径、新图景。一路行来,新时代西藏的新气象扑面而来,正如纯洁美丽的格桑花,伴随着更加美好、幸福的寓意绽放在雪域高原。 久久为功—— 锚定绿色守护生态不放松 白云、雪山、哈达,提起西藏,很多人想到的颜色,几乎都是白色。采访团却在这里找寻到满眼的绿色。 流水潺潺,一条条徒步小道镶嵌在山间,柳树、松树、杨树、侧柏等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绿色为底、蓝天为幕,隔水远眺是巍峨的布达拉宫……9月4日下午,在采访团所到的拉萨市南山公园,一幅幅巨型的绿色画卷映满眼帘,大家不禁感慨:“大美西藏”,名不虚传! 南山公园坐落于拉萨河南岸,位于布达拉宫正南方向,园区面积1600余亩,是拉萨市利用南北山造林绿化工程既有成果,打造的一座集休闲、娱乐、健身、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园林、森林公园。如今,在南山公园“布宫镜湖”拍摄布达拉宫倒影,登顶南山公园打卡“祖国万岁”、赏拉萨全景,成为“必刷项目”。 10多年前,这里可是另一番模样。环抱拉萨城的南北山曾经常年草木不生。 “这山上的树,每一棵都来之不易。”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说,雪域高原,给树木生长带来严峻考验。海拔3900米,曾是西藏干旱半干旱裸露山体人工造林的临界线。 在海拔3900米以上的高原山体,要把树种上山谈何容易!为此拉萨人想了不少办法。 南山绿化工程建设之初,先后在不同海拔、不同立地类型的区域进行春季、雨季和秋季人工造林试验,有针对性地试种了不同苗木来源地和不同规格的乔木、灌木20余种,成活率达到80%以上,摸索出适宜南山山体造林绿化的苗木品种、规格、栽植技术和管护措施,成功实现“树上山”,也在全区率先实现海拔3900米以上干旱半干旱裸露山体人工造林零的突破。 据了解,2012年,南山启动试点高海拔植树造林,截至目前共实施拉萨市山地造林环境调控技术与耐旱树种筛选研究等工程项目8个,造林绿化面积达3521.7亩,成活率达85%以上,栽植雪松、云杉、油松、白皮松等各类苗木100余种120万余株。 十年植树,荒山披绿。据介绍,自2021年起,拉萨市又开始组织实施新一轮南北山绿化工程,工程规划期10年,以“五年增绿山川,十年绿满拉萨”为目标,预计总投资278.66亿元,计划完成国土绿化面积206.72万亩。其中,2023年造林绿化面积约19万亩。 天蓝、地绿、水净。4日,采访团走进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鸟鸣叫,鱼翔浅底,草木葱茏,一幅“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画面跃然眼前。 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拉鲁湿地总面积12.2平方公里,九成以上面积被沼泽草甸植被覆盖,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国内面积最大的城市内陆天然湿地,也是拉萨这座古城的“城市之肺”。 “拉鲁湿地以前可不是这样!早些年,这里是拉萨市的重点治污区域。”保护区负责人次仁旺久介绍,为有效地保护拉鲁湿地独特的高寒湿地生态系统、丰富的高寒湿地生物多样性,解决人地冲突等湿地生态被破坏的源头问题,早在1995年,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就成立“拉萨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 1999年正式批准拉鲁湿地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并成立湿地管理站。 2000年,拉萨市政府颁布了《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2018年,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拉萨市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 …… 经过20多年持续整治、建设,湿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水源涵养能力持续提高,这里成为市民游客的乐园、众多野生动物的天堂。 锚定绿色,久久为功。 南山公园植绿、拉鲁湿地保护只是西藏自治区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近年来,西藏森林覆盖率提高至12.31%,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48.02%;全区主要城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9.9%,拉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一;主要江河湖泊水质优良、地表水水质达标率100%;土壤环境总体处于自然本底状态,西藏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 西藏是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在西藏,除了植绿护绿之外,西藏人还倍加珍惜生态,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更是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在这里,高山雪地边、草甸湿地上、山岗峡谷里,雪豹、黑颈鹤、塔尔羊、岩羊、野鸭等珍稀物种不时现身,无不展示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面。 9月8日,采访团来到位于日喀则地区定日县的珠峰大本营。在进入珠峰大本营观景区之前,采访团换乘了环保大巴。在珠峰景区内,为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所有游客的车辆均不能进景区,需要换乘环保大巴。记者一进入景区范围,就收到了请注意保护环境的短信;不要随意丢弃垃圾、注意垃圾分类的标语,随处可见。“守护好净土,才能致富,才有饭吃!”生态环境保护的观念,在西藏已经深入人心。 2017年,珠峰大本营临时党支部成立,隶属珠峰联村党委,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党组织。有18名党员常驻帐篷营地大本营,抓好管理帐篷、服务游客的同时,抓好环境卫生、帐篷“门前三包”等工作,规范帐篷营地管理。 “今年进驻以来,我们坚持每日开展安全卫生排查、营地环境卫生大比拼等活动,把‘两山’理念根植于群众和游客心中,促进珠峰区域的生态文明工程建设。”珠峰大本营临时党支部书记阿旺久美告诉记者。 “守好这片净土,我们才有饭吃!”定日县相关部门负责人说。 次旺仁增是扎西宗乡拉木堆村的村民。2019年,他在珠峰景区环保车换乘中心当上了一名环保车驾驶员。在这里,旅游旺季他每月有8500元的工资,旅游淡季也能拿到2800元的工资,每年能拿到8万多元的工资。“我喜欢现在的工作,家门口就业,技能赚钱,还能帮助家里。现在,我家的生活越来越幸福。只要有双勤劳的手,我们就一定能过上幸福生活。”次旺仁增满脸幸福地说。 共同守护“地球第三极”,良好的生态,带来了发展的回馈。2023年1月至7月,珠峰景区北大门共计接待游客249463人次,收入3626.6万元。定日县全县旅游总人数达42万余人次,共计实现旅游总收入2.1亿元。 创新思路—— 变高原环境劣势为发展优势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在西藏,因为海拔高、气压低、沸点低,食物不容易煮熟。市场上虽然有压力锅,但其压力标准都是针对平原地区的,不能很好满足高原群众烹饪需求。因此,煮熟煮好饭菜,一直是高原居民的所思所盼。 民生所盼就是施政所向,市场痛点就是突破重点。 “结合西藏实际,围绕群众需求,按照好看、好用、便宜的原则,研发推广高原型压力锅产品。”2022年,西藏自治区积极对接工业和信息化部,聚合有关专业机构、炊具龙头企业力量成立技术攻关小组,开始研制适合高原群众使用的“一口锅”。 经过3个多月研发攻关,通过20余次技术研讨、样品展示和研究改进,一系列贴合高原生活实际的高原炊具产品相继出炉,实现了“快速排气、排气防溢、透明可视、连贯调压、开合调压”等多项技术创新,获得18项专利,形成了高原多功能炊具、高原蒸箱、高原烧水壶、纯钛保温杯、不粘炊具、高原户外产品及日常生活用品等7大类30余种产品。 2022年11月20日,首家生产高原多功能系列炊具的公司——西藏尚厨炊具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投产,目前已建成7条生产线,可年产100万只高原专用压力炊具;2023年1月17日,高原炊具首次在拉萨上市销售,受到市民群众热捧。 西藏自治区地处高原,常年气温偏低,在很多人看来,这里意味着环境艰苦、条件恶劣。 然而,9月5日,采访团来到西藏宁算科技集团了解到,恰恰是高原独特环境,吸引了这家拥有西藏最大云计算数据中心的高科技企业落户。 采访团来到这家西藏最大的高科技企业时感受到,没有空调的数据中心机房内温度适宜。 企业创始人蒋宁来自北京中关村,是一名IT工程师。几年前他看中了拉萨的区位优势,在拉萨创立大数据中心。 “我们的数据中心靠自然通风实现降温,这在其他地方是很难实现的。”西藏宁算科技集团创始人蒋宁把采访团带进机房,现场一排排存储设备指示灯闪烁,没有空调的机房内温度并不高。蒋宁算了一笔账:西藏气温低,空气干燥且二氧化硫含量低,通过自然降温,他们在西藏的大数据中心运行成本低于其他省区市,能节约15%至20%的用电。 “如果我们产生的热量直接对外排放,必然会对这个区域的气候产生影响。”蒋宁介绍。对此,宁算科技的解决办法是:热量回收用来养鱼。通过回收数据中心产生的热量,对鱼池进行供暖,根据鱼类生长所需的温度进行调节。蒋宁介绍,除了用于绿色水产养殖,后期该项目还打算将服务器产生的热量进行余热回收之后用于住宅供暖,避免富余的热量浪费。 作为全球海拔最高的云计算数据中心,在“东数西算”的大背景下,西藏宁算科技正着力打造西部地区大型低成本超算中心。考虑到南亚国家市场实际,集团还将立足西藏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不断开拓市场,为南亚各国提供完善的数据处理服务,将算力服务打造成西藏的新名片。 据了解,自治区抓住“数字机遇”,不断加快布局新型基础设施,积极融入“东数西算”布局,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经济发展迅速。今年上半年,西藏数字经济增加值143.88亿元,同比增长20.4%。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35%增长至“十三五”末的45.6%,为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各美其美—— 立足资源禀赋推进乡村振兴 9月,日喀则市江孜县正值青稞收获的季节。 阵阵清风拂面,田里青稞随风摇曳,一片丰收景象。 日喀则素有“世界青稞之乡”的美誉,江孜县正是该市青稞的核心产区之一,年均青稞种植面积达10.5万亩以上,今年预计产量达5.7万吨以上。 江孜县委书记陈昊介绍,过去收获青稞,村民们大部分自给自足,而今江孜县大力发展青稞产业,提升青稞生产附加值。包括青稞酒、青稞面条、青稞饼干、青稞酸奶等精深加工的新产品开始在市场崭露头角,不仅深受消费者喜爱,也助力当地群众增收创收,探索出一条以青稞精深加工为核心的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走进西藏桑旦岗青稞酒业有限公司工厂,全自动生产线有条不紊地运行,各工序人员配合紧密。大家了解到,桑旦岗青稞酒业注重科技研发,以创新驱动发展,先后申请了2项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企业每年向群众兑现青稞深加工项目分红,目前正在扩大投资,今年,公司青稞啤酒生产线有望投产,届时,销售额有望超过1个亿。 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发展生产,推进乡村振兴,在日喀则,各地发展各显神通。 白朗县位于雅鲁藏布江重要支流年楚河两岸,是西藏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 “快来尝尝西红柿、黄瓜……这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