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烈日下的晒盐工
2023-09-22 09:11:02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作者:王福平盐工用耙子将析沉在结晶池底的盐扒成一堆,勤劳的双手在田间绘就美丽的花朵。 盛夏时节。凌晨4时许,已70岁高龄的林金柏推开家门,朝着平海湾方向望去。一阵咸涩的海风拂面而来,天际露出了一丝暗红色的霞光。他判断,今天又是一个酷暑日。于是他和往常一样,打着手电,扛着耙子,拎着一桶白开水,和同事们早早地来到了盐场。 林金柏是莆田盐场七工区第8小组组长。他的小组共有8个队员,大都是年长的女工。 莆田盐场是一家至今仍保持传统手工艺的国有盐场,多年来,却一直没有年轻人愿意来此应聘入职。其实,老林早已在15年前就办理了退休手续,但盐场希望他继续返聘留用。作为一名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市优秀共产党员,他看着青黄不接的盐工队伍,用行动诠释初心,于是带着退休老伴和两个儿子,至今仍坚守在盐场上。 约莫5:30,天边的朝霞像魔术师一样变幻着色彩,由白而黄,由黄而紫,再由紫变红,彩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辽阔的盐场。火红的太阳升起来了,气温迅速攀升,炽热的日光照射在盐工黝黑的脸上。 老林的脸上冒出大滴大滴的汗珠,头发像刚浸过水似的。他擦了把汗,大口大口喝下白开水,又继续和女工们在盐池中来回翻转着池底的盐层。 中午,烈日当头,气温高达40多摄氏度,整个盐场都在蒸发着,四周已没有其他人的身影,就连常年跟着老林的那只小狗也躲进了休息房。老林又拾起盐池里的塑料绳,用力拖拽,在盐池四周打转,打散结块的盐花。 生产科科长许正元介绍,晒盐靠天吃饭,眼下正是产盐旺季,越是高温越要抓住时机多产精盐,反复搅拌“拉盐花”就是为了控制盐的结晶过程,使其颗粒均匀。 老林们一天得“拉盐花”20多次,他们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若是遇到下雨,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他们都必须马上跑到雨中抢盐。一旦卤水和盐堆被雨淋到,就前功尽弃了。 莆田盐场是福建省最大的国有盐场,生产面积约1000万平方米,年产盐量约11万吨。据史料记载,莆田自宋代置场产盐,迄今已有700多年的盐业生产史。700多年来,盐场一直沿袭宋朝“盐神”陈应功的“日晒法”传统制盐工艺。 “风干日曝咸味加,始灌潮波塯成卤。”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趁着大海涨潮,盐田开闸纳水。海盐生产主要分纳潮、制卤、结晶、整滩、扒盐、归坨等步骤,均由人力采用传统工艺匠心打造而成。盐场生产的原料盐都要送到福建盐业集团的现代化加工企业,经化学成分分析、筛选、粉碎、计量、包装等多道工序,最终才成为我们日常食用的小包装食用盐。 傍晚时分,天空再次演绎了五彩缤纷的景致,晚霞宛如仙女飘动的一条条鲜艳的绸带,不断变幻着色彩和舞姿,染红了天,染红了辽阔的海盐场,更染红了盐工酱紫色的脸。盐场边,风力发电机慢悠悠地转动着,一群归燕从霞光中掠过,女工们还在忙碌着归坨…… 海盐,那晶莹剔透的颗粒,不仅是大海的馈赠,更是盐工汗水的结晶。(王福平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