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文脉·风物 | 千年不变建莲香
2023-09-25 09:47:46 来源:三明市建宁县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宋·周敦颐《爱莲说》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莲喜爱有加,它们长势端庄,花开高洁,常被寄予各种美好的寓意和愿景。 建莲(陈清元 摄) 三明建宁素有“中国建莲之乡”的美誉。这里丘陵起伏、光照适宜、雨水充沛,夏季早晚温差大,非常适合莲子的生长,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造就了“千年建莲”独有的味道。 山清水秀建宁县(肖开涯 摄) 建莲历史 建莲种植历史悠久,已有1000多年。据《建宁县志》记载,早在五代时期,建宁县金铙山报国寺前已有白莲池。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陈清元 摄) 到了清代,建莲已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尤以产于西门外池的建莲(当地称其为“西门莲”)为莲之上品,是皇家贡品。据清乾隆《建宁县志》记载: 西门外池,一百口,种莲。池旁遍植桃李,春夏花时,游人络绎不绝。莲子岁产约千斤,为吾国第一。 建宁城关的西门外池,百口莲塘散落在凤山坑、灯钵坑、吴家坑三条大垄里,东、西、北三面环山,凤山玉泉泉水潺潺、流入莲塘。每当夏日,碧绿的莲叶丛中露出白如玉、粉如霞的莲花,微风轻拂带来阵阵芬芳。 现今,建莲更是闻名遐迩。2006年,“建莲”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9年,“建宁通心白莲制作技艺”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1年,“建宁通心白莲”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首批保护名录。 赏莲采莲 行走在建宁乡村,随处可见成片的荷塘,硕大的荷叶在清风吹动下轻轻摇曳,粉红色的莲花灿若繁星。 盛夏时节,建宁荷花怒放。(肖开涯 摄) 连片的梯田莲海静静伫立在眼前,群山之间盘绕着的莲田层层尽染,如梦似幻、仿若仙境。 这里的景色随着季节而变化。春植荷伞、夏翻莲浪、秋洒莲蓬、冬盘苍龙,与莲海梯田的曲线构成极美的画面。 在这里,既能感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壮观,也能体验“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的萧瑟,令人不由得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之力。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每年的6月至9月是采摘莲蓬的季节,每到这时总能看到莲农们忙碌的身影。 天刚微亮,三三两两的莲农们背着竹篓、拨开莲叶、走进莲田,他们要赶在日出之前把莲蓬采摘回来。不一会儿,小小的竹篓里装满了莲蓬,一个个莲蓬上还保留有晶莹剔透的露水。 莲子的成色是采摘的关键。莲子外壳若为青色,则肉质鲜嫩,但是烘干后成色和质量较差;莲子外壳若为乌黑色或者棕褐色,则就难以剥壳。 最好是处于青色与深绿色之间,略带有棕褐色,这时候采摘的莲子烘干了最有分量,色泽如雪、颗粒饱满。 摘回的莲蓬需要当天加工,否则就会减损莲子的成色,影响品质。莲子加工共有12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要求。 破开莲壳,剥去莲膜,再用竹签捅去莲芯,几秒钟的时间一颗洁白的莲子就从莲农的手中滑进了旁边的水桶中。他们手速飞快,又像做绣花活一样细致小心,围观的人看得眼花缭乱。 去芯之后,需要将莲子进行烘烤、去除水分。如果是在晚上烘莲,则要在夜里起来两三次,看看火候、翻翻莲子,让莲子受热均匀,这样一次性烘干的莲子才会洁白如雪。 正是这经年不变的手工制作工艺,让一粒粒清香的白莲,久久留驻在舌尖和心头。 食莲爱莲 建莲品质上乘,外观粒大饱满、圆润洁白、色如凝脂,烹饪时轻煮即熟、久煮不散,汤色清香气浓、细腻可口。 建莲粒大饱满,色如凝脂(来源:建宁县融媒体中心) 每年的7-9月是吃建莲的好时候。站在莲塘边,随手抓过一支莲蓬,一颗颗饱满的莲子像是一只只灵动的眼睛。从莲蓬上掰下来的新鲜莲子,直接放入嘴中轻轻一咬,就能感受到莲子的清爽与香甜。 用建莲来煲汤,可以有莲子参汤、莲子百合猪肉汤等多种搭配,不仅香醇爽口,还能够润肺益脾、调养心神。 用建莲煮药粥,也是常见的烹饪方式。如红枣莲子羹、莲子薏米粥等。夏季如果食欲不振,那么莲子粥便是补脾开胃的不错之选。 《红楼梦》里两次提到“建莲”。如第十回,秦可卿生病,太医开了方子名为“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药引用“建莲子七粒去心、红枣二枚”。第五十二回,冬季寒冷,宝玉晨起之后,“小丫头便用小茶盘捧了一盖碗建莲红枣儿汤来,宝玉喝了两口。” 蜜汁贡莲、富贵莲绵、莲乡惜玉、莲满金秋……以莲子为食材,还可以端出一桌丰盛的“全莲宴”。 建莲带给建宁人不仅是美丽梦幻的夏日浪漫,还有脚踏实地充满希望的人间烟火。炎炎夏日,建宁独特的莲景吸引了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在这里游荷苑、赏莲花、尝美食,享受别样的莲乡生活。 伟人情缘 在建宁,赏荷花、吃莲子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可谁又会想到,这么一颗小小的莲子,曾经结下与红军有关的佳话,至今还在莲乡广为流传。 时间回溯到1931年。 1931年5月31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次反“围剿”最后一仗在建宁打响,已取得白云山、白沙、中村、广昌“四战四捷”的红一方面军势如破竹,顺利攻克建宁城。随后,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总司令部进驻建宁县溪口镇。 一天下午,毛泽东因晚上要到建宁西门红三军团驻地开会,便提前来到西门一带调研。 本该荷花正艳的时节,但他看到的却是一片疮痍。只见一口口莲塘十有八九都被黄土、沙石毁得不成样子。当地百姓告诉他,这些都是国民党兵挖壕沟时倒土填埋的。毛泽东痛心疾首,带着警卫战士帮助清理莲塘,直到开会时才离开。 之后几天,毛泽东和朱德总司令都带着红军战士和莲农们一起清理莲塘,他们一边干活,一边向莲农了解生产生活情况。莲塘清好后,大家一清点,共九十九口。可这与“百口莲池”的描述不相符,了解到西门百口莲塘的传说后,毛泽东当即表示:“今天我们红军就让百口莲塘名副其实,如何?”战士们纷纷响应。 就这样,大家齐心协力又挖出了一口新的莲塘,留下了“百口莲塘吐清香”的佳话。与此同时,建宁县已是一片沸腾的红色海洋,县、区、乡各级均建立了红色革命政权。 红军撤出建宁后,“百口莲塘吐清香”成为传递红军消息、鼓舞群众士气的暗号。 岁月如白驹过隙。1959年9月,一个消息在建宁县不胫而走——红军烈士肖瑞云的弟弟、时任溪口公社管委会副主任的肖瑞兰被选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大典观礼代表,要到北京参加国庆典礼。一时间,溪口公社城关大队的社员们都欢欣鼓舞。 为表达对毛主席的思念和当年红军重修莲塘的感恩之情,社员们决定委托肖瑞兰带些建莲给毛主席尝尝。西门莲中又以三伏天采摘的伏莲最好,大家纷纷把当年采收的伏莲搬出来,颗粒饱满、色如凝脂的西门莲被一粒粒挑选出来,一共挑了10斤,打包成盒,连同一封写给毛主席的信,交给肖瑞兰。 去北京的路上,肖瑞兰将这盒载着老区人民沉甸甸情谊的莲子当宝贝一样捧着,生怕有什么闪失,直到将它和信交到中央办公厅同志的手中才长舒一口气。 典礼结束后,肖瑞兰在大家的期待中回到建宁。第二天,肖瑞兰就被请到县里干部扩大会议上汇报进京情况。 会上,他小心翼翼地给大家展示那张具有特殊意义的收条,一字一句地读给大家听: 建宁县溪口人民公社城关大队全体社员同志: 你们托肖瑞兰同志带给毛主席的信和建西伏莲一盒都收到了,谢谢你们的盛意。 此复,并致 敬礼。 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 一九五九年十月十日 干部们都激动不已。从那以后,这张“厚重”的收条便一直铭记在建宁人民记忆里,成为建莲历史文化的重要遗存。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如今的西门莲塘依然荷香氤氲。 参考资料: 范毓桂纂,钱江修:《民国建宁县志》,福建省建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19年; 《千年建莲迎新生》,徐文锦 曾程,福建日报,2022年08月30日。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