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文脉·品福 | 月满情深 品味中秋
2023-10-07 11:53:44 来源:“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起源于先民对月亮崇拜。 农历八月在三秋(孟、仲、季)之中,为“仲秋”,十五日又为仲秋之中,既以为节,故称中秋节。 清·陈枚《月曼清游图册·琼台赏月》(来源:福建省方志馆)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自古便有赏月、吃月饼、拜月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拜月 在政和,中秋夜女子陈设香案置月饼、瓜果之类,就案前拜之,称“拜月”。漳州、上杭等地则称“请月姑”。 泰宁、永定一带,妇女不但“请月姑”,而且还“等月华”。“等月华”又称“待月华”,民间传说中秋夜嫦娥倍思人间,便把月宫中的一些宝贝撒下,谁能拾到,就能得到幸福。因此,等月华就是在等嫦娥掷来的宝贝。唐代诗人皮日休的诗歌中就有记载: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唐·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等月华”后来逐渐成为赏月的别称。 中秋望月,宴饮达曙,笙歌载路,谓之“待月华”。 ——清·叶和侃《仙游县志》 博饼 中秋博饼风俗,以福建闽南地区及台湾为盛,规则不尽相同,旧时以取科举吉兆为主要目的,现在则是一种深受大众喜爱的游戏。 中秋博饼(来源:福建省方志馆) 根据流传较多的说法,三百多年前,郑成功以厦门为根据地,驱逐荷兰人并收复了台湾。中秋节前后,郑成功的部将洪旭为了宽慰士兵的思乡之情,便巧设“中秋会饼”活动,让士兵们赏月玩饼,品茗聊天。 当年所“博”之“饼”,叫做状元饼,故称为“博饼”。士兵们用掷骰子的方式决出状元,赢得状元饼。这项独特的游戏,后逐渐在民间发展改进,成为一种有趣的民俗活动。 厦门状元饼(来源: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院) 闽南博饼风俗,讲究的是一个开心,博一个好彩头,大多数人都愿意相信,博中状元的人,一年运气总是会特别好。所以,闽南人总是对中秋节格外重视,甚至有“小春节,大中秋”的说法。 2017年厦门中秋博饼嘉年华(来源:东南网) 台湾的博状元饼习俗,屡见于清代方志,为中秋应景节目,历百余年而不衰。清·康熙《台湾府志》有记: 中秋,制大面饼,名为中秋饼,以红硃书一“元”字,用骰子掷四红以夺之,取“秋闱夺元”之义。 博饼一般以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为饼名,宜四五人游戏。戏饼时取6个骰子,参加者轮流抓掷,以骰子显示的点数,按规定取得相应级别的月饼。 灯会 在霞浦、古田、政和等地则有中秋猜灯谜活动,增添不少节日的乐趣。 在古田,对猜中灯谜的除奉以茶、饼之外,有的还鸣炮示庆。 政和则专设灯谜棚,灯奇巧,谜也奇巧,吸引了许多人既赏月观灯,又猜谜语,十分热闹。 中秋前,各里社设坛祀塔,或纸制,或瓦垒,张灯结彩,笙歌彻夜,观者如市。 ——清·邹廷机《南平县志》 建阳城中人家,中秋夜门前皆悬红色小灯,灯之多寡如丁口数,谓之“丁灯”。 ——清·施鸿保《闽杂记补遗》 曳石 中秋夜的游戏很多,宁德的曳石在全国独树一帜。 曳石,顾名思义是拖曳石头。石头重达数百斤,系上粗绳,由数十人牵着沿街奔跑。 石头(来源:闽东日报) 曳石也称“太平石”,相传为纪念民族英雄戚继光所创。 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戚继光带兵驱逐倭寇,军民同心,所向无敌。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八月,戚家军主力外调,留驻霞浦的兵力很少。窃踞岛屿的倭寇妄想于中秋夜乘虚攻城,戚继光便想出以曳石之计疑敌。到了中秋之夜,倭寇偷偷地摸到城郊,但见满城灯火,并听到城内喊声震天,石声隆隆。 倭寇大惊,只道是千家万马在调动,不战而逃。霞浦城因此得以保全。为了纪念民族英雄戚继光,每逢中秋,霞浦都有曳石活动,历400年而不改。 曳石(来源:闽东日报) 一年又一年的中秋,曳石的绳子由粗到细,但不变的是一代代传承的热血。 贴饼花 在福鼎,中秋习俗中除了赏月、猜灯谜、吃月饼外,贴“饼花”也是一项重要的节日活动。人们分吃了中秋饼后,就会把包装月饼的“饼花”贴在自家大厅壁或房间壁上用作装饰欣赏,这个习俗也成为福鼎及周边的一种特有节日风情。 饼花拓印(张晋 摄) 福鼎“饼花”发源于二百多年前,是福鼎当地汉族民间艺人独创的富有地方特色画种,也是专门贴在中秋月饼上的一种装饰画,现存图案三十多种,其表现内容以戏曲题材为主。 最初的福鼎“饼花”是剪纸百子花、手绘团式饼花,“饼花”内容以神话故事为主,后转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溪江戏曲(民间社戏),进而创作出独特美人式、八果式、八景式等“饼花”,特别是“美人式”构图大胆,人物身上画人物,这种画法,在国内独树一帜。 画面色彩鲜艳、热闹,以红、黄、绿、桃红等色为主,线条清晰,民间和地方特色极浓,深受群众喜爱。2005年,福鼎“饼花”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福鼎“饼花”用于中秋月饼时,以饼花上的人物多少标定月饼的重量,如一个人物定为四两饼,两个人物半斤饼,依此类推,最多八个人物为两斤饼(过去一斤以十六两计算)。现存的“美人式”饼花,就是一款八人制图案。 对畲歌 畲族中秋歌节于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举行,是畲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畲族把八月十五这天视为走亲访友的好日子,而陪客唱歌又是畲族的独特习俗。中秋歌节不但要陪客唱歌,还要集中到县城去对歌。节日这天,人们结伴来到县城,白天访亲探友,晚上开始对歌。 畲族中秋歌节(资料图片) 对歌的时候,男女各站一边,女的还特别喜欢挤在一起,不参加唱歌的妇女,也要和歌者挤在一起,以壮声势。高明的歌手,可以随便转换曲调,除了对唱,畲族最爱唱的一种双音,叫“双条落”,是一种属于重唱性质的歌唱形式,具有浓厚的畲族特色。 赏月尝饼 赏月、吃月饼,是福建中秋节的主要习俗,内容丰富多彩。在莆田、诏安、漳平一带,读书人于是夜置酒书斋,为赏月之宴,这是文人雅士之举。一般人家也自有乐趣。 是夜各置酒玩月,歌唱赠答。 ——清·林得震《漳平县志》 中秋夜闽人喜于水上赏月。泉州人于此夕荡舟笋江。厦门也有驾舟于鹭江中流赏月之俗。福州闽江更是中秋观灯赏月的泛舟之处。 浮邱塔夜放花灯,江上看时倍几层。 向月金茎承沆瀣,中天玉柱势凭陵。 绕枝鹊骇珠弹落,照水犀燃宝藏兴。 舟子亦知功德事,指予回顾两三僧。 ——明·曹学佺《泛舟江上观塔灯》 中秋的特点是“圆”,天上月圆,人间团圆。在福州,请月用圆几,拜月用圆桌,点用圆灯,吃的月饼更是圆的。 福建月饼种类繁多,用料考究,制作精细。小巧玲珑的仅几两,大的则径达二尺重十余斤,且有各式各样的款式与口味,福州礼饼、厦门状元饼、客家月光饼……这些不同种类的福建月饼,各有特色的酥皮与内馅,构成多样繁复的滋味,丰富了我们的中秋美食。 福州礼饼是一种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传统糕点。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礼饼可是个稀罕物,只有到逢年过节,亲友红喜事的时候才能吃上。在福州当地也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礼饼方有礼,其他不为礼”,可见在老福州人心中礼饼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礼饼内馅丰富,可见葱的青、冬瓜条的粉红、花生的金黄。(来源:福州市博物馆) 福州海外华人华侨众多,在海外福州人聚居的东南亚、北美等地,福州人也把中秋吃礼饼的习俗带过去,这一块如满月的圆盘形月饼,咬上一口,足以让远在海外的游子一解思乡愁绪。 漳州豆脯饼,没有花里胡哨的包装,更不是什么网红款,许多老漳州人只好这口味道。外皮酥香经典,内里的馅是黄色豆沙,一口下去,淡淡面香的酥皮中和了绵绵豆沙的甜味。甜度也适中,吃过的人都对它赞不绝口。 福安人习惯称“月饼”为“中秋饼”,而五仁馅和香菇虾肉馅可谓福安中秋饼的两大经典口味。 福安人对生活的讲究,在“吃”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拿香菇虾肉馅的中秋饼来说,在备料上就已下足功夫,香菇、虾肉、猪肉、花生、芝麻、瓜糖、豆沙等十余种精料,将其混合在一起作为内馅,方可满足食客的口舌。 红纸包,大圆饼,包装纸上偶有猪油光,饼上撒有芝麻粒且有制作坊的红印,馅料有冬瓜条、花生米、香葱、金桔、猪肉等;包装简单,用料实在,这就是永定高陂月饼。 尽管新式月饼层出不穷、创意无限,可高陂月饼还在坚持手工制作。一代代高陂月饼师傅相信,冰冷的机器代替不了手掌的温度,他们用匠心守护传统,用手心的温度守护中秋团圆之美。 台湾客家人记忆中的“中秋月光饼”,因客家话称“月亮”为“月光”而得名。 如今,在桃园大溪,客家人仍然延续制作这种地瓜、芋头口味的月光饼。中秋月圆夜,迎着秋夜凉风团团围坐,边品尝饼,边享受月华漫漫的好时光,曾是一幅客家人记忆中的画面。 月饼,属于时令食品,对于小孩是一份诱人的甜食,对于大人是一个节日的信号。客家人把月饼称作月光饼,月光下的场景,或是一家人团聚,或是外出人思乡,一切都可以跟夜空中那轮圆月倾述。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