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海上明珠 成功之地
2023-10-10 07:41:03 来源: 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黄丽红 作者:多艘超大型集装箱船舶靠泊厦门港。 福建日报记者 施辰静 摄 每片土地都有自己的故事。海,是厦门故事的母题。 从高空俯瞰,厦门,被温柔地拥入一片大海。特殊的地理环境,让海洋文化成为这里天然携带的文化基因。港口的发展,进一步打通厦门走向海洋的机遇。时间的针脚,就这样在船来货往、人来人往的浪潮里,把“进取、开放、包容”的海洋精神缝进了厦门的文化肌理。 从“通商裕国”的口岸,到改革开放的门户,依海而生的厦门,正在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新征程上,锚定建设“国际特色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书写着向海而兴的新时代故事。 敢为人先 地球70%的面积被海水覆盖,人类的足迹伴随对海洋的好奇驶向各个角落。 1922年5月,一艘名为Amoy(“厦门号”)的中国传统木质帆船从厦门港出发,横跨太平洋,途经大西洋,航行1.8万英里,先后到达加拿大维多利亚港和美国纽约港,让世界知道了一个名叫Amoy的地方。2011年11月,同样有一艘“厦门号”帆船从厦门出发,历经316个日夜,勇闯2.3万海里,穿越凶险的西风带,绕过有“魔鬼角”之称的合恩角,成功挑战中国帆船从未行驶过的航线。 航海,向来是勇敢者的游戏。为两艘相隔近百年的“厦门号”鼓满风帆的,恰是大海赋予岛城人不惧风浪的勇气,是镌刻在这片土地上敢为人先的海洋精神。 海边的厦门人很早就在思考如何向海谋生。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早期,厦门的史前先民就开始开发贝类资源。从浅浅的潮间带,到更广阔的水域,充满冒险精神的海边人,渐渐不满足简单的渔猎生活。人们开始通过舟楫往来,连接更加丰富的社会生活。早在宋代,厦门五通、东渡和土地公祖(今开元路)就已经建有码头。 帆影交错,为厦门送上来自世界的礼物。19世纪,一种充满南洋色彩的花砖,随华侨来到厦门的小洋楼,影响了闽南地区的建筑风格,形成极具地方特色的花砖文化。一个世纪后,厦门再度因“砖”与南洋结缘——1982年2月7日,厦门印华地砖厂有限公司成立。这是厦门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它落地的背景,是厦门经济特区设立。 1980年10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厦门经济特区。特区之特,并非是坐等政策红利上门。如何与机遇对话,决定了特区的速度与高度。带着海洋赋予的“勇”,厦门经济特区的建设轰轰烈烈地开篇了。 1985年,国务院批准将厦门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厦门全岛。这年夏天,习近平同志风尘仆仆从河北南下赴厦履新,担任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他到任厦门市第二年即提出并牵头组织编写《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围绕建设自由港型经济特区提出对策并进行21个专题研究,为厦门向海图强擘画蓝图。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带给厦门最直观的变化,是涌现出数不清的第一——组建全国第一家地方航空公司——厦门航空;成立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卷烟企业——华美烟草公司;世界上第一支获准正式用于临床的神经生长因子,诞生于厦门……无数个第一中,有不少和海有关,比如中国大陆第一条海底隧道——翔安海底隧道,世界上离海平面最近的桥梁——演武大桥。1922年那艘Amoy帆船,就是在演武大桥附近的沙坡尾打造的。 沙坡尾,厦门港起源之地。位于这里的龙珠殿是老厦门渔家疍民信仰的重要场所,殿内展示着一艘闽南地区最大、可永久观赏的王船。2020年,中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送王船”是广泛流传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古老民俗,是人们表达对海洋的敬畏和感恩而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送王船”列入人类非遗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它传递着人们对先辈走向海洋的历史记忆,体现了尊重生命的理念。 在今天的厦门,有14个社区村落仍保有大型的“送王船”仪式,其中就有沙坡尾所在的厦港。“送王船”巡境所到之处,人们会来围观祭拜,向神明许愿祈福。海边人勇于远航、敢为人先的历史,城市与海洋深入骨髓的文化联结,也被一路标记。 向海而兴 人眨眼一次100毫秒,在国内首个完成全智能化改造的厦门港海润码头,远程控制室里发出的指令到达2公里外的桥吊,时延约5毫秒。5G技术和高速光纤为港口提速,吸引更多货轮停靠。2022年,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243.47万标箱,领跑东南沿海港口群。 港口联通世界,300多年前的郑成功深谙这个道理。1646年,22岁的郑成功向隆武帝上疏谏言:“据险控扼,拣将进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国。”这是他第一次提出“通洋裕国”的主张,极大冲击了当时社会“重陆轻海”的思想,表现出极具前瞻性的海洋观。某种程度上,今日厦门胸中藏海、开放而兴的文化气象,就有受“通洋裕国”观念的影响。 厦门市博物馆网站的3D文物板块,展示有一枚“永历通宝”,圆形方孔。这是郑氏政权铸行的铜币,也是郑成功开拓海上贸易的物证。明末清初,郑成功以厦门、金门为抗清复台基地,修城筑寨、演武练兵。彼时,厦门港正逐渐取代月港,承载越来越多的海上贸易。 出身海商世家的郑成功与船来货往的厦门港“一见如故”。他继承父亲郑芝龙的海上基业,充分发挥厦门港优势,“以商养战”的同时,实践“通洋裕国”的理想,以海上贸易为杠杆,进一步撬开厦门联通世界的大门。他建立起“五商十行”贸易体系,贩运东西两洋换回来军需物资,输出丝绸、瓷器、药材、茶叶等中国商品。其中,仁、义、礼、智、信海路五商就设在厦门。 如果说,郑成功借厦门港获得的丰厚利润,成为其军队装备精良、抗清复台的底气,那么,厦门港因郑成功发展海上贸易收获的实力和影响力,则给厦门带来对话世界的更多机遇。在郑成功走向海洋的背景下,厦门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愈加密切,清初厦门已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之一,码头星罗棋布,船舶藩商不计其数。1843年,厦门开埠,海洋进一步把这座城揽进世界市场的怀抱。 日本、东南亚、欧美地区,从厦门乘船出海的货物不断抵达远方。这些货物中常见瓷器的身影。1956年,人们在修建同安汀溪水库时,意外发现大量古瓷片。故宫博物院专家陈万里闻讯赶赴同安调查,发现大量卷草纹和蓖纹青黄釉碗,跟日本学者称为“珠光青瓷”的碗类似。后经进一步考证,证实同安窑是远销日本的珠光青瓷产地。一件件凝结着中国审美的中国瓷器,就这样沿着海洋出现在外国人的生活里,传播熠熠灿灿的中华文化。 人与海互动的智慧,人与人跨越海洋的交往,物与物乘船频繁流通,形成熠熠闪光的海洋文明。郑成功“通洋裕国”带给厦门的,是世界海上贸易版图中更加重要的地位,也是更加清晰的文化定位——只有足够的开放,才能海纳百川。不同地域人的交往、文化的碰撞也因港口的发展频繁发生。 来自巴西的三角梅也在厦门扎根,成为厦门市花。转动地球仪,巴西位于遥远的另一端。2022年11月,一条名为“海鸥”的航线在厦门港开行,航行范围包括巴西古丹港。巴西是金砖五国之一。2017年,金砖厦门会晤成功举办。习近平总书记盛赞厦门是一座“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一座经济蓬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对外交流密切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厦门的国际化名片进一步擦亮。 以开放拥抱世界,发展的景象列队而来。如今的厦门,已经成为我国国际交通的重要枢纽、国际资本的重要聚集地、国际交流交往的重要窗口。郑成功的海洋精神,仍激励着这方波光粼粼的海洋,加快打造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开放书写向海而兴的篇章。 多元交融 海路千年,风起帆张。1891年,17岁的陈嘉庚渡洋前往新加坡。在当地,他诚毅为本,艰苦创业,一跃成为东南亚橡胶业的拓荒者和先驱。 彼时的中国,内忧外患,风雨飘摇,随着科举制的废除,广大青年人需要寻找出路,更有众多仁人志士需要寻求救国救民之道。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生于厦门集美、心怀教育兴国理念的陈嘉庚频繁踏上回乡办学的船。从1894年一间名为“惕斋学塾”的私塾开始,到1913年创办集美小学,再到此后将落后的渔村变成集美学村,将荒僻的演武场建成厦门大学……陈嘉庚倾资兴办现代教育带给厦门的,是取之不竭、生生不息的文化富矿,是崇文重教、厚植文脉的城市品格,陈嘉庚的名字也被深深刻进中国近代教育史。 华侨,海洋带给厦门的另一笔财富。他们随船出海学习新知、拼搏奋斗,也为厦门带回更加先进、开放的发展理念,引领风气之先。1898年,由华侨发起兴办的同文书院成立,学校使用英文教材,英语、现代科学和传统国学并重,培育学贯中西的新式人才。“站”在鹭江边的同文顶上,它向联通世界的海洋极目远眺,冲破官学私塾传统,成为厦门第一所新式学校。 海洋吹来的教育之风、先进思想之风,在同文顶对面的鼓浪屿有着更集中的体现。早在1844年,英国伦敦会宣教士施敦力就在鼓浪屿开办福音小学。国内有史料记载的最早的幼儿园——怀德幼稚园、中国最早的女学之一——敏德女学、全国开展足球运动教育最早的学校之一——英华书院等相继诞生在这座小岛,赋予鼓浪屿“中国近现代教育摇篮”的美誉。 大海涌动着精神的浩瀚。某种意义上,鼓浪屿近代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海的推动。一方面,1840年以后,更多外国传教士、领事馆团、海关人员、商人来到鼓浪屿;另一方面,20世纪上半叶,大批闽南籍华侨返乡,选择具有良好自然环境的鼓浪屿定居。人,为鼓浪屿带来新的文化理念、生活方式等,使之成为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前沿,也催生了鼓浪屿多元文化交流交融的生态。2017年,“鼓浪屿:国际历史社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核心要素之一,已有110多年历史的八卦楼以其独特的红色穹顶,闪耀在蓝天碧海间。20世纪80年代,厦门市政府将八卦楼定为厦门市博物馆馆舍。彼时,八卦楼年久失修、破败不堪。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得知这一情况后,当即决定拨款30万元用于修复八卦楼,扭转了这座百年建筑的命运。 在拥有“万国建筑博物馆”美誉的鼓浪屿,大大小小的老建筑还有1000多栋。八卦楼往事和鼓浪屿申遗成功教会这座小岛的,是“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要总结成功经验,借鉴国际理念,健全长效机制,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一座又一座老建筑,在今天的鼓浪屿,借由修缮活化利用焕发新的生机。 八卦楼,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身份——“国内唯一、世界一流”的风琴博物馆,馆内收藏有来自英国、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管风琴、簧片风琴、手风琴和口风琴等。音乐,在这座小岛把多元文化交流交融演绎得淋漓尽致。 鼓浪屿文化这种包容、共进的价值观,至今依然生机勃勃,并深刻影响着整个厦门的文化品格。鼓浪屿家庭音乐会上,中国歌声与西洋乐器共鸣;官任国际社区里,身穿厦门志愿者红马甲的外国青年说着中国话;翔安澳头村,来自北欧的艺术家描绘着中国渔村变迁的新风景…… 厦门与海的故事,仍在远航。 (中共厦门市委宣传部推荐,作者:郭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