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花怒放 陆海共繁荣——福建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十年间
2023-10-18 08:56:51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
东南网10月18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方金春 郑璜 林蔚) 这条路,通达八方,贯连古今。 这条路,云帆高张,昼夜星驰。 2013年秋天,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开启了国际合作的崭新篇章。 “始知丹青笔,能夺造化功。”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从“大写意”到“工笔画”,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落地生根、持久发展,这条承载文明记忆、寄托未来梦想的希望之路,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 十年来,福建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充分发挥独特优势,发扬爱拼会赢、敢为人先的优良传统,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征程中,起而行之、勇挑重担,将奋斗与希冀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交响。 一 山为脊梁,海是胸襟。海洋选择了福建,福建也选择了海洋。 《山海经》一句“闽在海中”,为历史镌刻下这块土地的独特身影。福建因其优越的地理条件,注定在中国的海外交通与贸易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的确难以想象……” 13世纪末,当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泉州时,泉州港的繁荣已经延续了数百年,并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 自唐代开埠以来,得益于独特的地理位置,泉州即为南方四大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宋元时期,泉州港以“刺桐港”之名驰誉世界,成为与埃及亚历山大港相媲美的“东方第一大港”。多条成熟的海上交通航线,把整个世界编织在一张繁华的图景之中。 回望历史,古时“丝绸之路”很少出现海上和陆上同时繁荣的景象。当中国通往西域的陆路交通变得动荡不安,海上丝绸之路才繁忙起来。 天风海涛,站在历史与未来交汇处,远山近岑,切换的是视角,一脉相承的是对人类美好未来的憧憬与追求。 “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近日,在福州举行的2023世界航海装备大会上,展览序言中引用的这段话特别醒目,话里凝聚着习近平主席着眼历史发展大势,对人类文明走向的深邃思考。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 2013年秋,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创造性地传承弘扬古丝绸之路这一人类历史文明发展成果,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和人文内涵,催生了海上、陆上通道并盛的荣景。 2015年3月,海上丝绸之路东方起点福建,被正式定位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敞开胸怀,拥抱世界。 秋高气爽时节,厦门海沧保税港区,一艘来自越南的集装箱班轮顺利靠港。现场工作人员忙碌地组织集装箱卸船进站,集装箱将搭乘中欧班列前往哈萨克斯坦,“海丝”“陆丝”实现无缝衔接。 “对东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企业而言,选择海运抵达厦门,再搭乘中欧班列前往欧洲,比全程海运节省近一半时间,这是中欧班列(厦门)独有的国际海铁联运优势。”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漳州车务段海沧站站长赵励强说。 据统计,仅中欧班列(厦门),开行8年来累计完成运输10.5万标箱、货值超310亿元,货物种类包括电子、机械、日用品、食品、木制品等,细分产品超过1000种。 围绕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互联互通的重要枢纽,“丝路海运”“丝路飞翔”“数字丝路”等一批标志性工程,为福建初步构建起海陆空网“四位一体”大通道。 十年耕耘终不负。 看海,以海为媒,纵横天下,港通五洲。“丝路海运”开行5年来,这条从福建出发的“黄金水道”越行越宽,全球已有317家企业和机构加入“丝路海运”联盟,联通43个国家和地区的131座港口,这个全球业界共商港航合作、共建丝路通道、共享经贸繁荣的重要平台,展现出强劲的吸引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向陆,驼铃远去,班列飞驰,联接中外。全省开通“中欧班列”城市达到6个,通达俄罗斯、波兰、德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实现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日夜驰骋的中欧班列,以其跨大洲、长距离、大运量、全天候、绿色低碳的运输特点,成为中欧贸易新时代的“钢铁驼队”; 仰空,“丝路飞翔”扎实建设,福州、厦门两个“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门户枢纽机场等一批重大互联互通项目陆续推进,85条国际航线通达全球主要城市; 触网,无形“数字丝路”积极赋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系列遥感卫星发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卫星数据服务中心,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提供海洋测绘等相关服务。 从帆船到轮船,从“海丝”连“陆丝”,从历史深处走向广阔未来,不变的是登高望远、劈波斩浪、向海图强的底气。今天,福建发挥区位优势,凭借日渐通达的连接,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作用日显,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重要通道。 二 公元15世纪,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书写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航线最远的航海纪录,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推向巅峰。 这长达半个世纪的壮丽航程中,福建扮演的角色依旧浓墨重彩。 船队七下西洋,每次都在长乐太平港驻泊,许多船舶是在福建建造的,还有大批福建人随郑和出使远航,有些人留居东南亚各地,与当地人民共同开发南洋…… 今年5月,福建省代表团在新冠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的首次出访就选择了东南亚。 为什么是东南亚?答案藏在绵延千年的海上丝绸之路里,更藏在那一声声不改的乡音与一片片永续的乡情里。 据统计,福建有约1580多万华人华侨,而其中80%聚居在东南亚。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引进侨资项目3.6万多个,实际利用侨资超1000亿美元。 印尼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首倡之地,马来西亚是福建人当年“下南洋”抵达东南亚的重要一站,新加坡是改革开放后最早参与福建开放发展的国家之一,南非是福建省在非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这些“一带一路”上的重要节点国家,同时也是福建省对外开放的重要伙伴。 今年1月,中印尼、中菲“两国双园”获国务院批复,分别在福州和漳州加快建设。 中印尼“两国双园”,是中国同东盟国家间首个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承担着探索“互设产业园区、联动发展”这一新型产能合作模式的使命,其中方园区为福清市元洪投资区。 1991年,正是印尼传奇巨商、著名侨领林绍良先生与家乡政府签订了开发50平方公里元洪投资区的协议,让荒山滩涂从此蝶变。 这一“一带一路”新旗舰项目,不仅是投资、建厂,双方互为自贸区,并且以供应链和经贸为纽带,打造出互相促进的经贸发展创新示范区,真正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示范园区获批以来,中印尼“两国双园”中方园区已新签约投资项目70个,投资942亿元;我省企业赴印尼投资项目17个,投资399.3亿元;中菲“两国双园”中方园区已新引进投资项目10个,总投资544.8亿元。 轻关易道,相通共进。十年来,中国与共建国家携手,加强政策、规则的“软联通”,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福建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与海内外投资者深度合作,推动开放之门更大、开放机制更活、开放环境更优,为高质量发展开辟新天地。 9月的鹭岛,一场盛会如约而至。投洽会期间举行的第十届中国-中亚合作论坛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催人奋进。 一年一度的投洽会已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平台。福建省重大项目签约仪式上,中沙古雷乙烯配套工业气体中心项目名列其中。 去年,总投资420.7亿元的中沙古雷乙烯项目开工建设,成为福建省迄今为止一次性投资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项目将有效带动省内石油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业等重点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一带一路”蕴含的无限商机,也成为越来越多闽商眼中的“富矿”,一批批闽商、闽货驭江驾海,远赴重洋。 十年来,福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贸易进出口总额约4.4万亿元,去年福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贸易7351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142%。 更有越来越多福建企业深耕海外,和项目所在国结成“发展共同体”。 塞尔维亚博尔铜矿开发早、时间长,高品位铜矿基本开采殆尽,中低品位铜矿的开采收益难以覆盖开采成本,难寻全球战略合作伙伴。 来自福建的紫金矿业集团最终决定投资。理由很简单:矿业企业“走出去”要放眼长远。易开采的矿层终归有限,全球矿业企业今后真正比拼的是开采技术和管理能力。博尔铜矿具备这样的开发价值。 悉心经营下,博尔铜矿焕发出新的生机。2022年重新投产后,实现70.78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