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文脉·品福 | 最是双九秋色好 登高赏菊话重阳
2023-10-23 17:31:29 来源:“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
重阳节为农历九月九日。古人以九为阳数,日月逢九,两阳相重,名曰“重阳”,又称“重九”。 重阳节最早的记载源自《吕氏春秋·季秋纪》: (九月)命冢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月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可见在古代,早就有在九月农作物收获的季节,举行感谢祖先恩德的聚饮活动。 重阳节(来源:福州市博物馆) 重阳风俗 重阳佳节,寓意深远。古往今来,重阳节庆祝活动丰富多彩,诗词歌赋中也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佳作。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人是如何过重阳节的吧。 ·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习俗由来已久,它源于古代人对山岳的敬畏和崇拜,希望通过登山来避灾祈福。金秋九月,天高气爽,登高远望可令人心旷神怡、强身健体。 重阳登高(来源:福建省图书馆) 在福建,有不少关于重阳登山的记载。《八闽通志》载: 重阳,郡人率以是日登高,饮菊酒以延年,插茱萸以避恶。 早在3000年前的闽越古国,就有闽越王无诸登高的故事。宋代梁克家《三山志》载: 汉闽越王无诸,九日登于山九日台,凿有石樽,以泛菊花酒。石樽可盛酒三斗。后人附会九月九日登高可消灾祛病,从此便相沿成习。 无诸登高的地方当时叫“九日山”,就是现在的于山。乌山、大庙山和烟台山是福州人重阳常去的登高之处。 《福州地方志》述: 九日登高,以大庙山与乌石山、于山为最多,儿童放纸鸢(风筝),士大夫则仿古遗事,相约游山饮菊酒。 其他地方亦有重阳节登高的相关记载: 清·黄任《泉州府志》: 九月登高、饮茱萸菊酒,唯士人间行之。 清·彭衍堂、袁曦业《龙岩州志》: 重九为登高会,采茱萸、菊花,泛酒以饮。儒者游咏自适。 清·冯继科《建阳县志》: 士夫亦多援故事,登高饮唱,以乐嘉节。 登高又有“高升”的意思,旧时私塾的学生们会在这一天备下牲醴和红龟粿、发粿,在先生的带领下祭祀孔子和魁星,祭后师徒聚餐,俗称“食风槎(风筝)肉”。 旧时泉州的文人重阳节会聚集在虎岫寺祭拜文昌帝君和孔子,登山眺海,观翠品茗,即兴作诗。寺内特设素宴招待,文人将诗文书画留赠寺院作留念,虎岫寺将名家的墨宝镌刻在寺院周围的岩石上,供世人观赏。 泉州虎岫寺(来源:石狮人文) ·敬老 “九”通“久”,九月九寓意“久久”,有长久之意,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的个位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载: 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因此重阳节逐渐演变为对亲人表达感恩、尊敬,体现传统“孝”文化的节日。 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放风筝 重阳放风筝的习俗多在南方。农历九月,南方季风渐强,风力适中,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于是人们便形成了重阳节放风筝的习俗。 风筝在福州又称纸鸢,福州方言中“鸢”与“殃”类似,因此在重阳放风筝寓意着免去不幸与灾殃。 风筝(来源:福建档案) 厦门、漳州、平潭、永泰、建阳、崇安等地,在重阳节时放风筝已成惯例。漳州海澄县(大致在今漳州市龙海区东部)重阳节以放风筝为戏,称为“风槎”: 重九……放纸鷂曰风槎,夜繫灯而纵之,明彻星河。 ——清·邓来祚《福建省海澄县志·岁时》 ·赏菊饮酒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人闲居》诗序文中同时提到了菊花和酒,可见魏晋时期有了重阳赏菊、饮酒的习俗: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古时,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所酿。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和粮食一起酿造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 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西京杂记》卷三《戚夫人侍儿言宫中事》 宋人以菊花、茱萸泡酒,名茱萸为“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认为借此二物,可消“阳九之厄”。据明代剧作家高濂养生专著《遵生八笺》记载,菊花酒是当时盛行的饮品。 ·食糕进补 重阳节的糕五花八门,体现了八闽各地特色。 福州的“九重粿”,共九层,层层相联又可一一掀开,有重九之意。店铺出售时,将其切成菱形小块,上插红纸制的三角小旗,使人一望便知。 建瓯、浦城有五色“九重糕”,以米粉蒸制而成。 九重糕(来源:福建共青团) 厦门、南平、尤溪、大田、长汀等地,重阳节制作栗糕。建宁家家磨浆做糕,名为“层层糕”。 将乐有“阳阳包”,状如饺子。其皮由芋头、山粉和制而成,以饼、糖、油渣调均为馅,多包成近似三角形状。 在福建莆仙,人们还在重阳这天采草为粬以及“和米捣成如弹丸大”: 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 ——清·宋祖谦《闽小记·闽酒粬》 重阳除了吃糕外,还有些地区讲究进补。 闽南人习惯在重阳日进补,称为“补重阳”。这天许多人家都要杀鸡宰鸭,和上当归、川芎、党参等滋补中药炖煮。《漳州杂诗》记载: 菊酒茱萸典不传,重阳只乐眼前天,番薯芋柿力子果,吃罢芝山看纸鸢。 可见闽南人在重阳这天会吃地瓜、芋头、红柿、板栗这几样正当时令的食材。 重阳故事 除了丰富的节俗,还有一些名人故事与重阳节有关。 ·毛泽东与《采桑子·重阳》 1929年6月,红四军第七次党代表大会在福建龙岩召开。10月11日是重阳节,这天毛泽东在上杭临江楼,挥笔写下《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离开红四军两个多月,毛泽东历经劫难,想起一桩桩往事,不胜唏嘘,通过重阳述怀,在感叹“人生易老”的同时,表达了诗人对革命根据地和革命战争的赞美之情,更加坚信红四军一定能重振军威,中国革命一定胜利!整首词鲜明爽朗、气度恢宏,有着鼓舞人心的巨大力量。 ·林纾与闽剧《上金台》 1896年3月,林纾应试不中,自京返乡,陈衍和好友在乌石山双骖园设宴款待,并演戏助兴,林纾由此受到启发,创作出闽剧《上金台》。 林纾(1852—1924年),字琴南,号畏庐,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中国近代文学家、翻译家,福建理工大学前身“苍霞精舍”的重要创办人。(来源: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 《上金台》是根据唐人传奇改编的折子戏。故事讲的是唐代大臣刘震的外甥王仙客,原本欲娶刘震的女儿无双为妻。后因泾原兵变致二人分离,重逢时王仙客为官,无双却被打入掖庭,后王仙客得古押衙神药相助,救回无双,二人回到襄阳,白头偕老。 当年重阳节,乌石山涛园主人沈瑜庆推荐闽剧戏班最著名的儒林戏班“驾云天”作《上金台》首演,爱好家乡戏曲的观众纷至沓来。林纾与陈衍、陈宝琛、林绍年等福州名流悉数到场。《上金台》一剧充满传奇色彩,情节简练,文字典雅,文学价值极高。这是林纾创作的唯一一出闽剧,也是《上金台》的唯一一次演出。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从遍插茱萸、赋诗饮酒的古时习俗,到崇老敬老、厚德仁爱的现代意蕴,重阳节早已不是简单的自然时令,而成为一个蕴含着深厚文化内涵、承续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重要节日。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