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 正文

闽粤滨海社会图景的多维度展陈

2023-10-31 09:33:03 作者:刘泽华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杨培娜新著《生计与制度:明清闽粤滨海社会秩序》以明清闽粤滨海社会生活为研究背景,在“王朝之制”和“民间之俗”的海陆互动中,以王朝统治秩序的确立及演进为研究主线,以滨海人群为研究对象,把以土地开发、海界圈占、渔业捕捞、海外贸易等为基础的滨海社会组织形式和王朝国家的统治秩序相结合,继而把明清闽粤滨海社会秩序的流变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和更可靠的运作机制下,探出闽粤滨海社会的多重力量是如何在冲突、妥协、共谋中逐步消解对中央王朝的政治疏离感。

全书大致可分四部分,论析了明初闽粤滨海社会的卫所人户管理制度及组织结构,其亦是明代滨海社会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础制度;阐述了明清闽粤滨海社会的生计形态及明中后期闽粤滨海社会的准军事化管理进程;论述了明清易代之际闽粤滨海社会的战局态势等问题,主要围绕郑氏集团与“粤东三总兵”在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抗衡而展开;描述了清前中期闽粤滨海社会边防体系的调整及裁撤卫所的后世影响。

作品以滨海社会的组织结构及滨海人群的生计形态等为出发点,重点考察了明清闽粤滨海社会秩序的确立及演变过程,正如杨培娜所论:“一方面,国家管理从移植既有陆上定居农业管理模式向适度尊重滨海生计特点、控制流动性的策略转变,管理机构则从卫所、州县、盐场和河泊所并存的复合交叠架构逐渐转为以州县为依归的单一行政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在滨海人群生计模式、组织秩序与王朝体制的冲突、妥协和共谋中,滨海地域逐渐形成‘垄断(资本)—依附(雇佣)’社会经济结构,滨海地域政治疏离感日渐消解。”

作者用“明清”“闽粤”“沿海”“漳潮”“卫所”“户籍”“渔盐”“生计”等数个语词串联全书的整体内容及结构框架,又运用大量史料阐释问题,把撰述建立在谨严的科学研究上,尽力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用细致、扎实的考证厘清了明清闽粤滨海社会秩序及人群的生计形态等诸多问题,全面展现明清闽粤滨海社会图景。

明中后期以“垄断(资本)—依附(雇佣)”的社会结构为基础的各种经济及军事活动在逐渐加强,同时在多重力量的冲突、妥协、共谋中,滨海人群开始消解对中央王朝的政治疏离感及疏离状态,中央王朝实现了对闽粤滨海社会空间的重塑与再造。全书以明清闽粤滨海社会的运行规律、实践活动及滨海人群的生计形态等为出发点,旨在考察明清闽粤滨海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意识观念的确立及演变过程。

刘志伟在书序说:“过往的史学研究,虽然对海上交通、海上贸易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丰富的成果,但基本的历史框架,仍然是从一个农业文明稳守自身的内在秩序、通过海上通道从外部世界获取稀缺资源补给的角度展开的。”“跳出以国家为历史活动主体的王朝史观,将视线落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从濒海地域千千万万的人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着眼,我们看到的历史情景就完全不同了。”

作者脱出原有的区域史研究模式,独辟蹊径,再结合历史人类学等的研究视野,从作为能动者的人及人的生存、发展等视角出发,试图去发掘隐藏在文字背后的重要史料信息,正如作者所说:“将这一方法称为逆读史料,即在充分理解文献资料字面意思、作者撰写意图和史料文类特点与形成机制的前提下,结合田野经验和自己的关注,解读文献史料中真实蕴含的但非作者主观上打算表达的信息,抑或因为文本制度、格式而被扭曲表达的信息。”

基于对“我们如何才能理解这些真真切切存在但又在历史记述中失语、沉默的人?历史的书写有时候对普通人来说过于冰冷……何尝不是时常只见标签不见人”的深刻思索,作者得出“文字记录内在蕴含的权力关系与知识框架所具有的偏见和盲点,是需要我们警觉和反思的”这一论断。(刘泽华)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