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经济 > 正文

经济评弹·锐评 | “静悄悄”的“双11”?

2023-11-13 09:04:59 作者:郑璜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11月11日23∶59一过,今年“双11”电商大促季活动正式收官。同去年一样,今年天猫、京东两大电商平台仍选择不披露总成交额情况。不过,两大平台均明确表示,订单量和成交总额全面增长。据统计,今年天猫“双11”全周期累计访问用户数超8亿,创下历史峰值;京东平台上,福建宁德的黄鱼鲞销量同比增长300%。

至此,“双11”已经走过了15个年头。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中国的消费者和电商平台来说,“双11”都是一个备受期待的日子。商家为这一天备战数月;消费者则研究规则、计算折扣、熬夜下单。支付卡顿、物流爆仓……往年那些关于“双11”的抱怨,如今想来倒也不只是“吐槽”,毕竟与它共生的,还有期盼和喜悦。相比之下,今年的“双11”,似乎平淡到有些“静悄悄”了。

“双11”的成功,让“造节”模式被电商平台不断复制、重组,不同平台在不同时间段,利用不同噱头,“制造”出一场又一场购物狂欢;此外,在各种各样常规促销手段的刺激下,电商平台上仿佛每天都在过节,直播的火爆更是进一步添柴加薪。吃惯了各式“促销”大餐后,大部分消费者也开始变得更加理性,追求性价比和优中选优。因此,“双11”渐渐“疯狂”不再,也就不难理解了。

当然,已经走过巅峰的“双11”,虽然不再是“唯一”,但各项数据依然可观,更是观察中国经济和消费趋势变化的重要窗口。

盘点今年“双11”的关键词,低价首当其冲。无论是天猫的“官方立减”和“天天低价”活动,还是京东的“9块9包邮”“京东百亿补贴”和“京东秒杀”,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带动了订单量和成交总额增长,特别是三线以下市场的用户增长明显。

在业内人士看来,各大电商平台都在强调“低价”,这实质上是渠道生意走过了可快速替代线下的红利期后,回归到最朴素的效率逻辑。当然,低价并不意味着靠降低品牌价值和服务来换取市场。低价的核心是性价比,是商家投入产品研发、优化生产流程、创新组织结构后,通过效率提升、成本下降换来的。

国际咨询机构埃森哲发布的相关报告认为,对于品牌商家来说,“双11”已经不再仅仅意味着销售高峰,更是一个特殊的运营节点,激活用户兴趣、提升用户体验、增强用户黏性,成为更为关键的竞争因素。

除价格竞争力外,天猫将今年“双11”实现全面增长的另外两大引擎,归因为商家会员和店铺直播。

截至11月11日零点,在今年“双11”活动中,淘宝天猫累计为商家带来新增会员规模超1亿,全平台商家会员规模同比增长近30%,商家会员订单连续多日增长超100%。这说明,随着电商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电商平台需要更加关注用户增长的质量,更注重消费者体验。只有不断提升用户价值和用户忠诚度,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

店铺直播亦迎来大爆发。451个店播成交破千万元;全平台58个成交额破亿元直播间中,店铺直播占比超过六成。其中,FILA官方旗舰店在预售前4小时即破亿元,刷新了网络直播带货诞生以来的新纪录。

这也与今年淘宝加大店播扶持力度,给予高效率、高转化的直播商品以更多公域曝光机会不无关系。数据显示,今年“双11”期间,搜索引导店播成交相较去年同期翻倍。近一年来,淘宝新增店播数量超30万个,其中成交破千万元的有近4000个。

“双11”走过的15年来,移动互联网已经全面进入“流量到留量”的时代。网购消费行为从节日仪式化走向常态化的同时,也推动中国商业消费模式实现全面变革。

来自福建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252.89亿元,同比增长4.3%;全省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4.1%,占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6.2%。虽然电商没有了当初起速狂奔的势头,但早已成为经济社会和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未来,电商购物节之于平台、商家、消费者的全新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可能不会有满分答案,但各平台的探索已经为15岁的“双11”赋予新的内涵——即不单单聚焦成交与促单,而是回归消费的价值,围绕消费者体验去做更多发散与创新。这些创新,可能关乎消费全链路的细节优化,可能关乎对新生活方式的满足,也可能关乎消费、社交、娱乐的融合。它们聚焦“双11”,但功夫远不止于“双11”。(福建日报记者 郑璜)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