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正文
分享到:

走进国家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圃——守护一池满江红

2023-11-25 08:32:05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作者:

红萍背叶 省农科院供图

红萍红色腹叶 省农科院供图

红萍背叶及茎凸起,边缘变红的叶片 省农科院供图

东南网11月25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提到满江红,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著名的词牌名。其实,它本是一种古老的水生蕨类植物,来自遥远的白垩纪。

这个诗意的名字,源自秋冬时节,其体内花青素大量合成,叶片由绿转红,恰似天然颜料,染红一池秋水。人们又称之为红萍、绿萍。

历史上的某一天,红萍偶遇一种叫作鱼腥藻的蓝细菌,从此难舍难分。红萍通过光合作用,为鱼腥藻提供营养;天赋异禀的鱼腥藻,则将空气中的氮气固定下来,回报以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氮肥。与人类相遇后,红萍被物尽其用地开发成饲草、饵料与绿肥。

在福州北郊的新店镇埔垱村,有一座始建于1979年的红萍种质资源圃。今年,农业农村部为首批72个国家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授牌,该资源圃在列。“满江红”的季节,我们走进国家红萍种质资源圃,探寻这场跨世纪的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之旅。

结孢的红萍 杨艳秋 摄

红色的小孢子果 省农科院供图

红萍小孢子果成熟破裂,捏有120~140个小孢子囊。省农科院供图

遇见满江红

红萍的故事,始于史前时代。其中不能不提的,是改变了全球气候走向的“红萍事件”。

在大约4900万年前,全球火山大范围爆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急剧攀升,引发了严重的温室效应。那时的北冰洋,气候温暖,降水充沛,为红萍生长提供了温床。每年夏季,具有出色固碳能力的红萍便长满北冰洋水域,大量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秋去冬来,枯萎的萍体沉入海底,连同体内储存的有机碳一起被封印。这个过程持续了80万年。其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不断减少,“温室”开始变为“冰室”。小小的红萍,加速了冰河时代的到来。

遇到人类后,红萍的潜能得以进一步开发。

在传统农耕时代,人们逐渐认识到,这种植物长得快、产量大、肥效高,只要三五天生物量就能翻一番。那时,红萍主要有两种用途:作为青饲料,它适口性强、营养价值高,是鱼虾鸭乃至猪牛羊的优良“代餐”;作为绿肥,它在水田里与水稻和谐共生,是天然的有机肥源。20世纪70年代,全球石油危机导致化肥原料价格居高不下。全球农业从业者开始寻找替代方案。从农耕时代走来的绿肥,重新进入公众视野。

作为传统绿肥的当家品种,红萍成为当时的研究热点。省农科院研究团队,将红萍饲(饵)料与绿肥两大功能相结合,集成了“稻-萍-鱼”生态种养模式。

“该模式下,水稻、红萍、淡水鱼相互依存、相互成就。”国家红萍种质资源圃负责人、省农科院资源环境与土壤肥料研究所研究员应朝阳说,红萍生长过程中,利用鱼腥藻合成氮肥,在满足自身生长所需的同时,通过根系释放,被水稻直接吸收。翻压入土后,红萍化作春泥更护花,也为鱼类提供食物来源。

“稻-萍-渔”模式不仅实现水稻稳产,增加鱼类产量,减少了化肥使用,还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凭借强大的富集能力,净化水质,改善水体富营养化。这一模式,让广大农民接受了一场生态农业启蒙,曾在福建山区广泛推广。仅建宁县,最高峰时发展规模便超过30万亩。

经过千万年的演化,红萍这一古老的物种分化出了不同的形态与特性。普遍的观点认为,满江红属植物共7个种,种下又有丰富的变种和品系,分布于世界各地淡水水域。有的生长特别快,有的固氮能力特别强,有的不畏炎热,有的无惧严寒……不同的地区适宜栽培什么样的红萍?栽培什么样的红萍才能实现更好的综合效益?如何利用现有资源选育农民更需要的新品种?

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对红萍有更全面深刻的认知。建设种质资源圃的意义,就在此。

1978年,应朝阳的前辈们开始广泛征集国内外红萍资源,第二年建圃。近半个世纪中,这支不断传承的团队游走乡野,穿山越岭,从池塘、水田、沟渠中,一点一滴地收集各种各样的红萍资源。

温室培养保存 张辉 摄

应朝阳在察看红萍资源。张辉 摄

多级守护种质资源

2016年12月的一天,在浦城县官路乡官路村一个叫作毕岭的村落,应朝阳带队开展红萍资源调查。当天,这个闽北山村的最低气温接近0℃。

红萍对温度变化十分敏感,低于10℃时生长便逐渐停滞。在冬天,一般很难在野外发现其身影。反其道而行的应朝阳,希望可以挖掘出更多耐寒资源,以解决现有品种的越冬难题。

行走在村道上,沿途一处水塘引起了应朝阳的注意。水面上漂浮着成片鳞片状叶子,形似红萍。他当即来到池塘前,近观其形态。果不其然,这是一片在低温环境下依然正常生长的红萍。他兴奋地取出空矿泉水瓶,连萍带水,采集回福州。国家红萍种质资源圃即将迎来新成员。

但新发现还不能马上入圃。首先要验明正身——圃外扩繁,直到来年结出孢子果,系统分析其形态与孢子特征,确认其与现有资源确实显著不同后,才能从中挑选健壮稳定的植株,经消毒灭菌后,编目入圃。这份耐寒能力超群的红萍资源,最终根据出身被命名为“毕岭”,成为资源圃的一员,并于2023年通过国家草品种审定。

在国家红萍种质资源圃,每一份红萍种质资源都有3个分身,对应3级保存体系——网室、温室、离体培养保存。

“红萍繁殖分有性和无性两种方式。”国家红萍种质资源圃邓素芳博士说,红萍长到一定阶段后,分枝与母体断离,自立门户成为新的萍体,这个过程就是无性繁殖。和其他蕨类植物一样,它们还能通过孢子有性繁殖。每年春末夏初、秋末冬初,红萍茎上结出雌雄两种孢子果。它们成熟后,便从母体脱落至水中,在水中结合,最后萌发出新苗。

在自然状态下,大部分红萍不易结孢,即便结孢,雌孢子数量也少之又少。因此,和水稻等农作物不同,红萍种质资源以营养体形态保存,也就是通过无性繁殖不断扩繁。

其中,网室与温室,以盆栽的形式对红萍进行培养保存。盆内底部覆盖了经高温高压灭菌处理的水稻土,加入接近满盆的清水,模拟红萍水田生长环境。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网室为半自然环境,仅覆盖简单的防虫网,辅以简易调温调湿设备,可作为展示圃供科普参观。温室在环境调控方面,则严格得多,必须为红萍生长创造最适宜的条件。比如,环境温度必须在20℃至25℃之间,空气湿度应在85%~90%,同时生人勿进,避免资源混杂。

离体培养保存,则要提取红萍茎尖的分生组织,在无菌条件下,利用组织培养技术,使其在培养基上重新长成新的植株。这个过程,不仅要“纯”,还要足够“慢”。所谓“慢”,就是要限制红萍生长速度,从而减少继代换瓶频率,既节省管理成本,又降低频繁换瓶带来的微生物侵入、资源混杂风险。

年复一年的收集与保护,让散落在世界各个角落的红萍资源,在原生境之外得到妥善保护。如今,国家红萍种质资源圃保存着650多份红萍资源,丰富度与数量居世界之最。

羽叶萍 省农科院供图


离体培养保存 张辉 摄

保存创新的火种

在福建,像这样的种质资源保护基础设施还有很多。

“我们建设了龙眼、枇杷、红萍、水禽、鱼类等23个国家级作物、畜禽、水产种质资源库(场、区、圃),确定了30个省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省种子总站站长赵杰樑说,今年启动建设的福建农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建成后保存能力可达50万份以上。

这些异位保存的种质资源,为种业创新保留了希望的火种,为选育新品种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红萍种质资源圃承担着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研究、利用和交换等职能。”应朝阳说,多年来,该资源圃向全社会机构及个人共享资源1万多份次,为开展红萍基础研究、遗传改良、生产推广提供了源头活水。

“闽育1号”,是我国选育的首个有性杂交且通过国家草品种审定的红萍品种。其双亲就来自于国家红萍种质资源圃。

它的母本“小叶萍4018”抗热性强、结孢性能稳定、结孢率高、雌孢子多,但抗寒性较差;父本“细绿萍1001”抗寒性强、丰产性好、固氮能力强,但抗热性较差。二者各有所长,互补性强。经过育种家撮合后,杂交后代“闽育1号”取长补短,兼具双亲优点,既抗寒又抗热,在全国各地广泛推广。

然而,要选育出这样的杂交品种并不容易。前面提到,大部分红萍天然结孢率低,雌孢子量尤其少。因此,要实现杂种优势利用,必须攻克结孢难题——如何让红萍多结孢、多结雌孢子果。

多年来,应朝阳所在的团队依托种质资源圃,开展了大量人工诱导结孢研究。主要有两条技术路线:改变温度、光周期等外部条件,调控红萍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利用化学生长调节剂,诱导红萍结孢。目前,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发明专利“一种代谢抑制剂硫脲诱导红萍结孢的方法”,通过连续喷施代谢抑制剂3个月以上,能够有效促进红萍孢子果形成。

红萍与鱼腥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这种共生关系,在红萍还是孢子的时候就已发生,并伴随其一生,代代相传。如果萍离开了藻,或者萍“恋”上另一种藻,会发生什么呢?为此,红萍研究者在开展遗传改良研究时,提出了“萍藻重组”的思路。

“剥离孢子果顶部含有鱼腥藻的孢子囊盖,或者在茎尖离体培养时,通过化学药剂灭菌,清除鱼腥藻,培养出无藻萍,再接种不同的鱼腥藻,从而实现‘萍藻重组’。”邓素芳说,“移情别恋”后的红萍,“性情”大变,很有可能出现我们所需要的品种特性。

红萍,这个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传统作物,如今正不断拓展应用范围与应用场景。这也对育种家提出了新的要求:多选育在炎热、酷寒、盐碱等特异性生境下的适生品种,以扩大红萍的栽培区域;对氮、磷、钾等有更强富集能力的品种,用于水体富营养化等生态治理;具有更高蛋白质、氨基酸、多糖、膳食纤维等营养物质的品种,用于开发功能性产品……持续壮大的种质资源库、日新月异的育种技术,为此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素材。

为提高种质资源利用效率,国家红萍种质资源圃于今年启动精准鉴定工作。这项工作正从表型与基因型两个层面,深度解析不同资源的特性,挖掘那些尚未被认知的功能基因,让资源开发利用与品种选育更加有的放矢。

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