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 正文

容膝居:清代培田的特色教育机构

2023-12-12 10:34:33 作者:吴卫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image.png

容膝居

培田位于连城县宣和乡,毗邻长汀县,是一个拥有800年悠久历史的客家村落。明清时期作为连接连城县与汀州府的水陆交通要冲,培田村曾经繁荣一方,书院大兴,一度被赞为“人才辈出的南方客家地之邹鲁”。

培田书院文化的历史可追溯到明弘治元年(1488年),培田吴氏七世祖祖宽公“以余赀在石头坵建书墅,为讲学之所,延谢桃溪先生训其后昆,题曰‘草堂别墅’”。由此“开汀连十三坊书香”。

此后直至清中期,培田吴氏一直继承兴学之风气,以房族为单位创办新的书院。其中明代有两座,分别是第十世祖肖泉公创办的肖泉公书馆、第十世祖在宏公创办的十倍山学堂(又名宏江书院)。清代培田兴办书院的风气达到极盛,先后出现了十二世祖君健公兴办的白学堂、十三世祖配虞公兴办的义屋学堂(又名云江书院)和伴山公馆、十四世祖健庵公兴办的岩子前学堂、十五世祖锦江公创办的南山书院、十六世祖纯一公兴办的清宁寨下学堂,以及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由吴氏族人共同创办的紫阳书院等7座书院。

历来官办书院大多设于城里的中心地带,一来便于官府对书院的教学进行管理和督导,二来也便于考课。而培田的书院完全由私人兴办,在选址上与当时各地的私立书院一样,更偏重于自然或人文景观。这些书院大多依山而建,其中尤以南山书院最具代表性。南山书院位于卧虎山北侧山脚下,坐西北,朝东南,自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取“南山”为名。书院所处南坑口东有一条延伸的山鼻梁,林木茂盛,隔开了村内村外,挡住了村中嘈杂喧闹的声音,使书院自成一体,意境幽深。

曾任教于此,后科举高中成为翰林院庶吉士的名儒曾瑞春在其所撰的《南山书院记》中高度评价了书院的环境:“嘉木葱郁,胜概清幽,鹿洞鹅湖,殆不啻矣。”鹿洞、鹅湖指的是江西的白鹿洞书院与鹅湖书院,二者皆在当时闻名全国。作者将南山书院与鹿洞、鹅湖相提并论,其溢美之情跃然纸上。书院门前有一棵树龄达700余年的罗汉松,形似毛笔;门外则有一个泮池,是为砚池,二者相映成趣,形成了“文笔蘸墨”的绝妙景致。

培田经济的繁荣为书院文化在当地的兴起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明清时期,培田借助其地处连接(长)汀连(城)两地水陆交通要冲的优越地理位置,在手工业、商业、民间借贷业等方面的经营十分发达,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培田的吴氏族人从中划拨专门一项支出用于支持书院,在《培田吴氏族谱》中关于“义学田”“秀才田”“经蒙田”的记载屡有所见。以石头坵草堂为例,在七世祖吴祖宽“以余赀”兴办后,为保证学堂开支,不仅祖祠衍庆堂每年拨给学堂租谷百担,后来南邨公祠也承担了部分学堂经费,其他规模较小的资助更是不胜枚举。

明清时期,培田书院培养了大批的人才。据《培田吴氏族谱》统计,从明弘治元年(1488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的400余年里,取得功名者累计达311人,仅第十五世就有40人登科入庠,父子连科、兄弟同榜的美谈比比皆是。须知明清时期培田村的人口在极盛时也不满千人,能有如此成就实属难能可贵。

不仅如此,培田的书院还造就了当地的文风昌盛,俨然成为汀连两地文墨之乡。当时即便是没有取得功名的吴氏族人也手不释卷,好学成癖。如十世在宏公“虽涉猎业务,亦手不释卷。好学悦古之心,与读举子业者不二”;又如十九世企尧公虽“赴闱不售”仍好学不倦,“尝与子侄辈谈论诗文,津津有味,每有疑义,不耻下问”。

《培田吴氏族谱》中收录了大量书、表、序、跋、祭文、诗歌、传记,其中有不少文采斐然的佳作。明万历年间吏部尚书裴应章到访培田时,深为这里浓厚的文教氛围所感动,特意为石头坵草堂题写了“距汀城廓虽百里,入孔门墙第一家”的联文。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大学士纪晓岚在汀州府巡视期间,听闻培田文风兴盛,特意微服私访,之后也同样赞誉有加,欣然题写了“渤水蜚英”四字相赠。

书院文化的兴盛,也塑造了培田的文化气质,其核心就是崇文重教、经世致用。在书院文化的带动下,一些专门化的教育机构也开始在培田兴起。其中有为幼童启蒙开设的9所童塾蒙馆,为培养武术人才而设立的化成厂和集勋厂两座武学堂,为培养妇女家政能力而设立的容膝居,为培养农业生产技能而设立的锄经别墅。后二者是培田颇具特色的教育机构,在全省乃至国内都是罕见的,由此也成为构成培田耕读文化的重要元素。

容膝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系培田吴氏十八世昌同公捐资创办,是一处三间两厢、坐北朝南的小院落,占地面积仅50平方米,因空间狭小“仅可容膝”得名。其办学目的是为了让嫁入培田的新媳妇和即将出嫁的培田女子能够知书识礼,懂得操持家务,成为贤妻良母。这所妇女学堂的创办还引起了当时长汀县督学的注意,他不仅批准了学堂的设立,还专程派员到村中调查学员人数和教学内容。学堂创办之初仅为吴昌同自己的房族服务,后逐渐扩展到为全村的吴氏族人服务。

容膝居门前的对联上书“庭来竹友心胸阔,门对松冈眼界宽”。进门后天井前的照壁上书有“可谈风月”四字,当心间屏门上方悬挂一方书有“王国伟人”四字的牌匾。这些文字无不体现出当时培田妇女良好的文化修养。若不是有兴盛的书院文化作为支持和助力,当时培田的妇女能够享受到如此优越的教育环境是不可想象的。

锄经别墅系培田吴氏第十九世允轩公创办于清同治年间,是一所启蒙学堂,同时兼教农耕知识。门前一副“半亩砚田余菽麦,数椽瓦屋课桑麻”的联文鲜明地体现出创办人对亦耕亦读这种生活情趣的追求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办学初衷。现存建筑为左右对称的三开间三进两院式,占地面积百余平方米。虽规模较小,但布局紧凑严整。青砖外墙精细平滑,两扇镂空花窗作为点缀。屋内梁架不加雕饰,显得格调朴实淡雅。

进入清中后期后,因战乱频发,培田的经济逐渐衰落,用以支持诸多书院的经费也日显不足,加之缺少生源,一些书院被迫停办,房屋或因长期无人管理而倾倒,或转卖他人改建成住宅。光绪年间,吴泰均所撰《六学堂拾遗记》中对此有生动的描述:石头坵草堂“祖宽公创之,李钱塘记之,诚先人育俊首善之区也。殊初更为屋,再垦为田,沧桑代易,为日久矣”。又如云江书院,“道光甲午渐塌,今惟荒基存矣”。岩子前学堂则“嘉庆、道光间为铁厂,咸丰初为大墓”。到清末民初,培田大部分的书院或被废弃,或被改为他用,仅余南山书院尚保持文教功能,盛极一时的书院终于走向衰落。

清末废除科举后,南山书院顺应历史潮流,于1906年更名为“长汀县南宣区中心国校”,成功实现了向近代教育转型。这也是当时汀州府第一所初高两等小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清末到民国年间,这里先后走出了四位留学生,其中留日的吴建德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积极参与民国的创立和反袁讨袁活动;吴树钧、吴乃青、吴旭初三位则是周恩来、邓小平赴法勤工俭学期间的同学,吴乃青还翻译了《马克思的生平及其著作》一书,成为培田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

培田历经数百年积淀而成的崇文重教、经世致用的文化气质并未随着书院文化的衰落而消亡,而是借由南山书院的嬗变顽强地保持下来,并与时俱进,发扬光大。

(作者单位:福建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