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正文
分享到:

深读 | 八百年古村“二次创业”

2024-01-06 09:12:19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作者:单志强

image.png

鲤鱼溪景区板灯龙巡游 魏孙亮 摄

东南网1月6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单志强 通讯员 魏知秋 郑文敏)

核心提示

小桥流水,青瓦黄墙,在周宁县浦源镇上,有这样一个古村,名叫浦源村,村内有一条溪,唤作鲤鱼溪。鲤鱼溪以其800年人鱼同乐的民俗风情名扬海内外,被誉为“中华奇观”,成为福建省三大民俗风情区之一。

上月14日,福建省文旅厅公布2023福建省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秀案例名单,周宁县鲤鱼溪成功入选。

如何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周宁县从振兴鲤鱼文化着手,引进一批文创项目和“北路戏”“方言评书”等非遗技艺,以文促旅、以旅兴文,让鲤鱼溪畔更添魅力风韵。同时,构建“外循环”,将浦源、上洋、吴山底、东升、吴厝、端源等6个村落串联,形成集人文风光、农业采摘、自然景观于一体的“大鲤鱼溪风景区”。

人鱼同乐存古韵

穿村而过的鲤鱼溪由紫云山麓几十条山涧汇聚而成,溪中悠然遨游着万尾色彩斑斓的大鲤鱼。相传南宋末年,迁居于浦源村的郑氏先祖开始在溪中放养鲤鱼,一则去污澄清,二则预防外人投毒,并订立族规:“人在鱼在、誓死护鱼、不捕不食、世代相传。”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经800多年历史沧桑,虽经一次次战乱、灾荒,但村民从未将鲤鱼视为充饥之物,鲤鱼在村民的保护下繁衍至今。村民还专门为死去的鲤鱼建造了鱼冢,撰写了“祭文”,演绎出独特的鱼祭习俗。

为了让鲤鱼在溪中快乐生存,经过长期观察和摸索,浦源村人掌握了鲤鱼的许多生活习性,沿溪建房时在路面下修建“L”形下水道,以便在发大水时供鲤鱼躲藏。同时,还在溪侧植上绿葛蒲让鲤鱼衔住以免被洪水卷走。为达到流水潺潺、人鱼同乐之效果,当地村民就地取材,以鹅卵石“垒街堤、铺幽径、设流坎”,增加溪水活性,创造鱼类逆水排卵繁殖的优良环境,这种景观,世界独一,使临溪观鱼成为一大乐事。

800多年来,人鱼情笃、生息与共,“鱼冢”“鱼祭文”和“鱼葬”沿袭至今,构造了“游人影、游鱼影,形影不离;流水声、嬉鱼声,声声入耳”的人鱼和谐氛围,书写了人护鱼生、鱼助人兴的人鱼佳话。

2008年,周宁鲤鱼溪的“鱼冢”“鱼祭文”“鱼葬”获得大世界吉尼斯纪录“三个世界唯一”和“中国之最——年代最久的鲤鱼溪”称号。2013年,周宁鲤鱼溪·九龙漈景区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7年荣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称号;2018年成为宁德世界地质公园第四核心园。之后,鲤鱼溪还被评为国家级鱼文化主题公园,护鱼习俗被列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浦源村获评“全国历史文化名村”。

深挖传唱鱼文化

走进鲤鱼溪景区,土墙黛瓦的老房子临溪而立,炊烟袅袅。溪中一尾尾鲤鱼或七八成群,或一二成双,欢腾跳跃,尽显主人翁姿态。

上世纪80年代,鲤鱼溪旅游就已悄然兴起,独特的“人鱼”文化吸引各地游客纷至沓来。“那时候景区游客很多,十分热闹。”浦源村村主任郑孝水说,游客多了,村民的收入也增加了,浦源村成了当时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然而,“好景不长”,上世纪90年代,随着浦源村村民大量外出经商,常住人口由3000多人降到700多人,鲤鱼溪旅游从兴盛归于平静,景区发展陷入困境。

“过去,浦源村护鱼氛围浓厚,几乎每家都有男丁会护鱼武术。伴随着经商潮,年轻人大量外出,护鱼武术、鱼祭等传统文化渐渐淡化,失去了以往的精气神。”郑孝水说,800多年的鲤鱼文化渐渐沉寂,让慕名而来的游客感到失望,景区游客越来越少,有时一天还不到10人。

2016年,周宁县被列入福建省全域旅游试点县。政策一出,如一股春风,吹进了浦源村。浦源村以此为契机,围绕鲤鱼文化品牌,高起点、高标准制定发展规划,提升景区质量和内涵。

成立周宁县鲤鱼中华文化研究会、周宁县鲤鱼溪管理委员会,编制《周宁鲤鱼溪景区及古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优化提升鲤鱼溪水系,修缮古民居及鱼祭广场、鲤鱼溪慢行道等景区设施……浦源村充分挖掘鲤鱼溪的文化底蕴,大力推动“鲤鱼文化”保护传承,重点对鲤鱼溪景区进行提升改造,景区面貌及内涵进一步提升。

而对鲤鱼溪来说,最吸引人的自然是独特的鱼文化。

2018年,浦源村村民郑新鸿带领20多名年龄相仿的村民成立鲤鱼溪民俗保护协会,复兴鱼祭仪式表演;郑克移、郑大润、刘明爱和郑树生等村民带着护鱼武术走进校园。在他们的指导下,浦源中心小学已有不少学生基本掌握护鱼武术基础动作。

在做好鲤鱼文化保护的同时,浦源镇还推动历史活态传承。

“大家看这边,鸳鸯树之间立着一块石碑,上书‘鱼冢’二字,这便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鱼墓了……”上月16日,周末,稚嫩的声音从鲤鱼溪畔传来,一群身着统一服装、戴着红领巾的小朋友格外引人注目。

1994年,为了更好地传承鱼文化,浦源中心小学结合鲤鱼溪景区特有的人文资源,组建了红领巾义务导游队,让小导游利用周末和寒暑假期间,轮流到景区开展义务导游,为游客讲解鲤鱼文化。

29年来,小导游们换了一批又一批,已累计为逾50万人次游客提供义务讲解导游服务,先后被省、市授予“红领巾导游队”称号,还被全国少工委评为特色小队。“哪里有红领巾,哪里就有新风尚”的精神在浦源镇生根发芽。

此外,鲤鱼溪文化还被纳入校本教材,成为当地一张亮丽的名片。其中,《奇妙的鲤鱼溪》一文入选北京市小学语文课本第五册,《人鱼和谐千年颂》一文入选福建省小学地方课程教科书四年级下册。

与此同时,更多鲤鱼溪传统文化掀开了面纱:中华鲤鱼文化博物馆正式开馆,游客们徜徉在人鱼奇缘、鲤鱼印象、人鱼同乐等展区,感受鲤鱼文化;传统节日“三月三”、板灯龙、千人宴“闹”鲤鱼溪,让人大呼过瘾……

活化利用焕新彩

走进周宁县鲤鱼溪“鲤窝窝”文创空间,修旧如旧的老宅环境清幽静谧,古韵悠长。在这里,可以换上汉服、旗袍,拍照打卡,还可以伴着潺潺溪声焚香品茗,在私人影院里享受静谧时光,感受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这是一栋拥有100年建筑历史的闲置老宅,我们按照‘修旧如旧、最小干预’的原则,在尽可能保存古建筑原结构、原形制的基础上进行活化开发。”“鲤窝窝”负责人魏云峰介绍。

在浦源村,像“鲤窝窝”这样重获新生的古民居还有很多。随着劳动力外流,充满烟火气的乡村老屋变成了闲置房,如何让这些乡村老屋焕发生机?

2018年起,浦源镇开始盘活闲置农房,先后争取传统村落保护资金600万元,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修缮改造古建筑20余处,一幢幢日渐残败的老屋重焕光彩。

“由政府平台公司统一流转闲置老屋,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再租赁给各类主体,让‘沉睡房产’变为‘增收活水’,同时也为古村增添了新活力。”周宁县景区管委会负责人李丹舟说。

同时,该县积极推进传统文化进景区,引入棕衣制作、黄埔北路戏、评书等非遗传承人,实现多元传统文化与鲤鱼溪景区相融相生,让鲤鱼溪畔热闹起来。

在鲤鱼溪畔,占地200平方米的古民居现在成了鲤鱼溪民俗馆。这里既有制硋拉坯、棕衣制作、剪纸等体验性非遗项目,还会不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到馆内示范技艺,让观众通过听和看,进一步加深对周宁传统文化的了解。据统计,鲤鱼溪民俗馆年平均接待游客4万人次。

“2023年,我们还通过实施古民居外立面改造、三线下地、活化利用改造提升等项目,对鲤鱼溪古民居及周边巷道等公共空间进行改造、活化,实现古民居由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转变。”李丹舟说。

这些项目是周宁县浦源花鲤小镇乡村振兴项目的子项目。去年,浦源镇作为福建省唯一县(市、区)成功申报了2023年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

浦源镇以此为契机,通过构建“外循环”,串联“云端盛景”,将鲤鱼溪景区与周边千亩高优农业园、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园、仙风山国家森林公园及上洋、吴山底、东升、吴厝、端源等村落串联,形成集人文风光、农业采摘、自然景观于一体的“大鲤鱼溪风景区”。

如今,不少群众乘此东风,当起小老板,鲤鱼溪饭庄老板叶华就是其中一员。

“现在来浦源玩的人越来越多。我们也从最开始的小吃店做到现在的饭庄,日营业额都在千元左右,旺季时能够达到2万元左右。”叶华笑着说。

古村来了“新村民”

当古老的村庄融入新内涵,变得更现代、更年轻,文创艺术、休闲空间……这些新名词也开始进入周宁人的视野。

走进浦源村云上揽山民宿,环境清幽静谧,一股浓浓的古朴文艺气息扑面而来。室外,多肉、绿植、石子、青砖巧妙搭配;室内,茶室、书屋、民宿、酒咖应有尽有。民宿负责人陈子昀正与合伙人商讨新一年的发展计划。

几年前,从英国留学归来的陈子昀,在和三五好友的交谈中,萌生到古村创业的想法。敢想敢做的他,于2019年毅然返乡,与6名志同道合者组建青年团队,在浦源村开办“鲤想青年”,成为小村第一个返乡创业的海归“新村民”。2020年,他们租赁了一栋百年古宅,打造云上揽山精品民宿,于2023年6月正式投入运营。

与普通民宿不同的是,云上揽山创新“民宿+文创”运营模式,探索“咖啡+非遗”跨界融合,通过沙龙、驻唱、酒咖、露营等多元体验,吸引了不少回头客。每天晚上,在鲤鱼溪景区内的鲤想青年广场上,伴着舒缓的音乐吟唱,游人尽享闲适时光。

“浦源村作为一个古村,有很多文化创意的内容可以挖掘。我们希望用年轻人的创意和方式,推动新业态发展,让古村不仅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还有现代文艺的‘年轻气息’。”陈子昀说,接下来,他们还将筹备更多个性化的活动,开发更多体验性的产品,让古村更具“年轻态”。

“古村想发展,关键要靠人,尤其是有想法的年轻人。”李丹舟说,浦源村鼓励乡贤反哺家乡,同时,发布“新村民”招募令,引导“新村民”前来投资兴业。

陈起,身上的标签是“重回家乡的90后”。2023年3月,在深圳打拼6年的他,放弃不错的薪资待遇回到周宁,以一年7000多元的价格租用了两栋民房,“驻”进浦源村,创办“依山隐茶”,打造“依山隐文化工作室”,做起茶叶、茶器、茶空间等雅事。

“在大城市待久了,就想返乡陪陪家人,过过慢生活。鲤鱼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很适合做品牌故事讲解。同时,景区内人流量大,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我们品牌的曝光度。”陈起经常和村里一群志同道合者聚在一起,讨论未来发展。他计划引入潮茶、禅修等新元素,增加新亮点,让小众爱好变为旅游业的“新宠”。

在“依山隐茶”的斜对面,41岁的画家龚富英正在鲤鱼溪画院内专心作画,今年是他在景区内创办画院的第7个年头。

“鲤鱼溪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为创作提供了很多灵感,我们将鲤鱼元素融入作品中,很受大众喜爱。”龚富英说,2018年,他尝试利用茶末、茶渣、茶叶作为原材料,围绕家乡周宁县的鲤鱼溪、九龙漈等美丽风景,研究创作茶画文创产品,让作品更有立体感。

文化创新,赋予村庄新活力。在浦源村,“新村民”还有很多,他们掀起了文创浪潮,让鲤鱼溪不断“潮”起来,各色文旅新业态也绽放异彩。

夜幕降临,鲤鱼溪荷花池灯光设备逐渐点亮,随着曼妙的音乐,一道道水柱从荷花池中喷起,一束束光影划破天空,刹那间,灯光、水幕、音乐交织在一起,给鲤鱼溪的夜晚增添了别样的浪漫。

周宁县依托鲤鱼溪荷花池景观,以水为载体,融合提升特色文旅夜景灯光,打造了荷田水幕光影秀,每天都会吸引五六千名游客夜游打卡。

历经岁月沉淀和传承创新,鲤鱼溪焕发新生机,游客纷至沓来。据统计,2023年前三季度,鲤鱼溪景区接待游客81.8万人次,同比增长10.3%,旅游收入达4.1亿元。

1  2  3  4  5  


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