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正文
分享到:

最感激民间艺术的滋养

2024-01-31 10:22:03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作者:陈尹荔

image.png

广场歌舞作品《展宏魁》在“山花奖”比赛中。(资料图片)

东南网1月31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陈尹荔)

遇见“点火的那个人”

“才才——七才——七才——匡”……尽管鼓乐只有短短7分钟,广场歌舞作品《展宏魁》却呈现了一个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时空。

据介绍,闽南跳鼓又叫跳花鼓、跳鼓舞,是民间舞蹈的一种,传说起源于元代。过去,泉州农村每年常有谒祖、贺寿、佛诞、庙会、祈雨等民俗信俗活动,在迎神赛会的化装游行队伍中,通常由跳鼓舞充当游行阵头,舞者多演绎梁山好汉扮成杂耍艺人劫法场救卢俊义的故事。

而在《展宏魁》中,不仅有“梁山好汉”舞姿蹁跹、鼓乐齐鸣,还有泉州古老民间舞蹈表演火鼎公婆以及彩球、拍胸舞穿梭其间,更有6名“惠安女青年”和6名“台湾高山族阿美人男青年”各持扁鼓或鼓槌表演。其中一组“男女青年”还在舞台上演绎了一段爱恋。

“我们的作品是一部两段体,分别为跳鼓舞的传统复现,以及现代传承与发展。”陈雯告诉记者,《展宏魁》是基于多方文献资料分析与舞姿复现的,创作团队在原始鼓谱的基础上,将原生态跳鼓舞中人物所持的道具与打击乐有机融合,还设置了旦角、男丑、女丑等高甲戏里的多个行当。

源头,是前些年一次赴泉州的采风。当时,拍胸舞传承人杨德意的表演让陈雯非常惊喜。“我觉得他和我们学院派的拍胸舞不一样,确确实实让我感受到文献资料记载中那些对于拍胸舞的气质的描述。我坚信,民间舞蹈的这个‘魂魄’,值得我们学习和宣传。”陈雯说。

在她心中,杨德意就是“点火的那个人”。

更大的背景,是原生态闽南跳鼓急需抢救保护的现状。杨德意的父亲、跳鼓舞省级传承人杨清端生前坚持要儿子传承拍胸舞、火鼎公婆和闽南跳鼓等传统民间舞蹈,但杨德意觉得“不能挣饭吃”,执意不从。直到父亲猝逝,他猛然醒悟。

新文科产学研结合的一个突破

火点着了,现实一开始却有些冰冷。

2019年,陈雯邀请杨德意参与国家艺术基金项目“闽台民间舞创作人才培养”。彼时,杨德意已经把父亲的草台班子接了过来。“但老艺人去世后,草台班子里他的搭档就不跳了。我开始创作《展宏魁》那会,在泉州甚至买不到跳鼓。”陈雯说。

一个人的经年夙愿里,是一群人的携手成全。《展宏魁》于2022年9月准备申报本次“山花奖”,2023年11月最终获奖。一年多时间里,得到了学界、民间、文化主管部门等各方面的鼎力支持——

在理论文本支持方面,泉州市鲤城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周琼琼提供了关于泉州跳鼓申请非遗的文史资料以及古鼓谱;杨德意则找出了父亲申报非遗传承人的视频。

据介绍,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原省艺校舞蹈表演系教师贾淑华与郭金锁对闽南跳鼓有适当发展,也持续教授给了包括陈雯在内的历届学生。郭金锁之子、福建艺术职业学院教师、泉州市民间舞传承人郭锋此番提供了由贾淑华与郭金锁表演的跳鼓舞视频以及动作教学指导。

此外,泉州跳鼓舞传承人尤金满的弟子、闽南跳鼓的厦门传承人肖淑萍帮陈雯买到了跳鼓,还提供了跳鼓舞的动作元素;更有学者帮忙找到了上世纪70年代福建省艺研所在福建民间舞基层采风后结集出版的《福建民间舞集成》一书。

在节目设计方面,著名打击乐专家、福建师大音乐学院李林教授帮忙安排了人物的道具和节奏,并和陈雯一起把古鼓谱创编成7分钟的鼓乐。

而在演员方面,陈雯的6名研究生“从零开始”学习闽南传统戏曲的程式和科步,负责诠释“梁山好汉”。新的火鼎公、火鼎婆由许再生与杨清端的老搭档吴润珠合作饰演,杨德意携手泉州歌舞剧院主要演员丁天福,在《展宏魁》中跳起了杨氏风格的拍胸舞,周琼琼与郭锋则负责跳彩球。

“把沉寂多年的民间艺术复现非常不易,这次多亏大家协力。要知道,旋鼓技巧性极强,表演者经常头、手被鼓打到。为了练旋鼓的节奏,研究生们的手指头都练破了。”陈雯说,为了让节目保持那种来自民间的“深入灵魂”的灵气,她邀请多位民间艺术家加入表演,而他们也克服重重困难前来助阵。

功夫不负有心人。“山花奖”评委高度肯定了《展宏魁》的艺术创作,认为“其表演结构承袭传统,但打破了传统非遗中仪式、流程的罗列,具有独特鲜明的节奏和律动,展示了乐舞一体的风格”。同时,该作品通过舞蹈院校的专业视野,对传统舞蹈的身体、思想、技艺、理念进行了重建式发掘。

陈雯说,这次的成功是新文科产学研相结合的一次突破,少了哪个环节都不行。“我要感谢许许多多人,但最感激的是民间艺术。历史大浪淘沙之后留下了这些文化瑰宝,我们才能得其滋养,才能用它们来培养后代。”

image.png

扫码欣赏《展宏魁》

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