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修)订的福建省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发布——进退之间
2024-02-03 08:42:35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作者:新制(修)订的福建省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发布—— 进退之间 本专栏图片除署名外均由省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提供 东南网2月3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1月29日,经省政府批准,省林业局会同省海洋与渔业局公布修订后的《福建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会同省农业农村厅公布《福建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两份名录分别收录野生动物67种,其中陆生野生动物60种、水生野生动物7种;野生植物38种,其中林业主管部门分工管理36种,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分工管理2种。 我国对珍贵、濒危的野生动植物实行重点保护,分别制订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2021年,新修订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公布。一些福建省级重点保护物种升格为国家级,加上近年来野生动植物资源此消彼长,原地方名录已无法适应新形势,修(制)订福建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正当其时。 哪些物种被纳入名录,哪些物种被调出名录?我们从“进退之间”,看福建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保护之变。 进 谁需要重点保护? 哪些物种需要重点保护?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妨先认识一种特殊的常绿乔木——永福柯。 从名字不难联想到,它是福建特有物种,仅分布在漳平市永福镇海拔800米以上的深山杂木林中。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永福柯属“极危”级别——已知野生数量低于10株。 在福建,像这样比大熊猫还稀有的植物不在少数。台湾含笑,已知野生数量少于10株;永安青冈,福建特有种,仅分布于永安市,已知野生数量少于100株;少叶漆,福建特有种,2022年发表的新种,仅分布于永泰县,已知野生数量少于1000株……这些“植物界的大熊猫”被称为“极小种群植物”,野生数量处于“个十百千”量级,面临严重生存威胁,亟待加强保护,防止其灭绝。 如今,它们有了新身份——福建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我们重点加强省内珍稀濒危物种、旗舰物种、指示物种、伞保物种以及面临较大生存威胁物种的保护。”省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主任刘伯锋说,纳入省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的物种,需要符合几个条件——在福建有自然分布,优先考虑福建特有或主要分布区在福建的物种;种群数量稀少、分布范围狭小;未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分类地位和分布相对稳定。 基于这样的原则,此次制订的《福建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共收录38种野生植物。它们均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多数分布范围少于10个县(市、区),其中不少仅在福建有分布记录。 《福建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则属于新修订。早在1993年,我省便首次发布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30年后的更新的版本,保留了原名录中的45种,新增22种。新增物种中,两栖爬行类占比最大,数量为8种。 “在两栖爬行类动物中,有些种类对生境条件有特殊要求,导致其分布范围狭小、种群数量稀少,需要更加重视对它们的保护。”刘伯锋说,此次进入名录的9种两爬动物,名字中都带有福建地名前缀,如挂墩后棱蛇、福建颈斑蛇、崇安斜鳞蛇、福清白环蛇、福鼎蝾螈。这意味着,其模式标本均产自福建,福建是它们的主要分布地。 昆虫,在名录中同样“戏份”吃重。 “福建的昆虫多样性,位居华东地区之首。”昆虫达人刘鹏宇,长期从事昆虫研究、科普。他说,长期以来,与昆虫相关的保护依据较少,主要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等国家级名录。省内分布的一些种群规模极小、在生物地理及科研上有重大意义的物种,并未列入其中。 新版名录,让它们得到了应有的名分。 布氏深山锹甲,福建特有物种,仅分布在戴云山脉,多见于海拔1400米以上的常绿阔叶林与高山草甸,是见证戴云山脉地质变化的古老物种;尖峰岭彪[~公式~],华东地区体长最长的昆虫,福建是其最北分布区;武夷山大步甲,武夷山脉特有物种,著名的天敌昆虫,是农业上“以虫治虫”的潜力股……此次修订的省级名录,新增7个昆虫物种。 退 恰如其分的保护 有进也有出。与1993年版本相比,新修订的《福建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共调出47种(类)野生动物。它们有的晋级到“国家队”,得到了更严格的保护;有的已经摆脱了生存威胁,不再需要“重点关照”。 在寸土寸金的厦门市中心,隐匿着一处占地40公顷的自然保护区——厦门五缘湾栗喉蜂虎自然保护区。保护区距离周边最近的居民小区和办公楼,仅两三百米。其保护对象是被称为“中国最美小鸟”的栗喉蜂虎,这是一种喉部栗红色、喜欢取食蜂类的鸟类。它们习惯在悬崖峭壁上凿洞筑巢,每年4月至10月,总会如约来到保护区内的土堆上安营扎寨、繁殖育雏。 靠颜值出圈的栗喉蜂虎,主要生活在东南亚地区,在我国仅在福建、云南、海南、广东、香港等地有分布记录。1993年,栗喉蜂虎被列为福建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00年,它还被列为“三有动物”(即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2021年发布的新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新增517种(类)野生动物。其中,栗喉蜂虎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实现了从“三有”到重点保护、从省级到国家级的跳跃。 不仅仅是栗喉蜂虎,因拥有同款黑眼圈而被称为“熊猫鸭”的斑头秋沙鸭、“蓝血活化石”中华鲎、出色的“滑翔选手”黑脚信天翁、“鸟中海盗”白斑军舰鸟……原省级名录中的25种(类)动物,因已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予以调出。此外,杂色鲍、栉江瑶等2种已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予以调出。 近日,全国首次越冬水鸟同步监测福建结果公布。福建全省共记录到水鸟90余种、数量26万余只,均为历年来最多的一次。其实,早在2006年,福建便启动沿海越冬水鸟调查。当年,共记录到65种约10万只水鸟。这项调查持续开展19年,监测到的水鸟数量逐年增加,去年共调查到水鸟数量约24万只。 比数据更直观的,是所见所闻。普通鸬鹚、苍鹭、大白鹭、白鹭……这些曾经的“稀客”不知什么时候,成了福建“常客”。在自然保护区、公园、景区、湿地、农田,总能看到它们成群结队的身影。 种群数量增多,得益于持之以恒的生态建设。 “我们持续推进国土绿化,加强天然林、生态公益林保护,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刘伯锋说,全省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358处、保护小区3300多个,为野生动物提供良好的生息繁衍场所。同时,我省还建立了省级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联席会议制度和省级保护野生动物、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打击违法行为的合力。 得益于此,许多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显著提高,分布范围显著扩大,不再有生存之虞。有鉴于此,新修订的《福建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15种这样的野生动物调出。其中,鸟类占比最大,包括普通鸬鹚、苍鹭、大白鹭、白鹭、喜鹊、毛脚燕等12种;滑鼠蛇、眼镜蛇、黑斑蛙等3种两爬类动物也被调出。 此外,大竹蛏、双线血蛤、香鱼、波纹龙虾等4种水生动物,已实现规模化养殖利用,种群数量多,予以调出;中国龙虾扩散能力强,非福建特有物种,且已开始人工繁育,予以调出。 相关链接 进入重点保护名录,意味着什么? 进入省级重点保护名录的野生动植物,能得到怎么样的保护?开发利用、项目建设应当注意什么? 据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规定,建设项目可能对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迁徙洄游通道产生影响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部门在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时,应当征求省人民政府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意见。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受到自然灾害、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等突发事件威胁时,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及时采取应急救助措施。猎捕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应当依法取得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核发的狩猎证,并服从猎捕量限额管理。人工繁育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应当向县级人民政府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备案。出售、利用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应当提供狩猎、人工繁育、进出口等合法来源证明。运输、携带、寄递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出县境的,应当持有狩猎、人工繁育、进出口等合法来源证明或者专用标识。禁止将来源于野外环境自然生长繁殖的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作为宠物饲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规定,在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域,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建立自然保护区;在其他区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保护点或者设立保护标志。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应当监视、监测环境对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生长的影响,并采取措施,维护和改善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生长条件。由于环境影响对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生长造成危害时,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其他有关部门调查并依法处理。建设项目对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生长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建设单位提交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必须对此作出评价;环境保护部门在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时,应当征求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对生长受到威胁的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应当采取拯救措施,保护或者恢复其生长环境,必要时应当建立培育基地、种质资源库或者采取迁地保护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