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闻化】福州“无燕不成宴” :吃太平燕 享全家福
2024-02-13 11:52:40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作者:卢金福同利肉燕吸引不少游客拍照。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游客在品尝同利肉燕。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同利肉燕推出多款新春礼盒。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东南网2月13日报道(记者 卢金福)“肉燕是福州的特色,又有太平燕之称,到三坊七巷游玩一定要吃一下。”在福州三坊七巷的同利肉燕店铺内,来自漳州的游客曾女士带着孩子品尝了美味的肉燕。肉燕在福州家喻户晓,又称“太平燕”,因为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福州人对肉燕有着割舍不断的百年情缘,逢年过节必吃太平燕,基本可以说是“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 据传,在宋端平元年(1234年),时任福州知县兼福建安抚使的真德秀被朝廷任命为户部尚书,上京赴任,路经家乡浦城时宴请亲友。随行厨师林阿荣(系福州人)吩咐临时助厨徐小春(真德秀的表兄,富岭东湖人)捣鱼丸,而徐小春误听为捣肉丸。于是徐小春将猪瘦肉剔精捶打成泥后,端给厨师林阿荣。林阿荣见状顿觉无奈,姑且将这槌捣后的肉泥压平,均匀撒上番薯粉,用圆木棍反复碾压,擀成薄片,包馅成圆头散尾,形似春燕,入汤汆熟,色质晶莹,滑嫩爽口。 如今浦城其制作燕皮工艺与福州制作燕皮技艺如出一辙,据史料记载,浦城的燕皮是由当时在浦城颇有声望的肉燕店店主姚金寿传入福州的。由此可见肉燕源于浦城,发展于福州。 福州同利肉燕是中华老字号,由福州人陈官燃于1876年(清光绪二年)创办,有140多年的历史,至今延续了五代人。肉燕的制作从搓条、擀皮、手拍、碾压、切片、晾干等等好几道工序,非常精湛,用猪后腿瘦肉槌打成泥,擀压成皮,薄如纸、色如玉,包上肉馅,故有“肉包肉”之称。2007年,“福州同利肉燕制作工艺”被评为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春节期间,同利肉燕推出了太平盛燕、全福燕、团圆燕、有福燕等多款的礼盒装产品。“我们在设计上体现出了福文化,包装都用红色,也迎合春节的喜庆氛围,送给亲朋好友很有福味。”福州同利肉燕的陈瑾说道,肉燕寓意平安、传递吉祥,是馈赠亲友福礼之佳品。 “太平燕”因何得名?陈瑾告诉记者,“太平燕”也叫“小长春”,那是因为扁肉形似长春花的缘故。“燕”“宴”谐音;“太平燕”又叫“太平宴”。那么,“太平”二字因何而起?原来“太平燕”菜里配有完整的鸭蛋,在福州话里“鸭蛋”与“压乱”、“压浪”谐音,生活中的各种乱被压下去了,不就太平了,寓意“平安”“吉祥”。 “ 吃太平燕 享全家福”。福州在海外谋生的人多,行舟之时“浪”被压下去了,当然也就“太平”了。 “所以福州人逢年过节,婚丧喜庆、亲友聚别要讨一个‘太平’‘平安’,这‘太平燕’是必吃的 。”陈瑾表示,“燕”字的含义也非常美,每年燕子南来,总是选择家业兴旺的人家梁上筑巢,燕子北归,总是带领儿女同回,象征平安吉祥,阖家团聚,兴旺发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