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已建成投用50个海上职工之家:“家”在海面上 服务到身边
2024-03-02 08:26:54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作者:我省已建成投用50个海上职工之家,将劳动者的“娘家”搬到海面上、渔排边—— “家”在海面上 服务到身边 工人莫色克沙因感冒到鉴江镇海上共享职工之家寻求帮助。 东南网3月2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庄严 通讯员 刘舒婷 刘其燚 林滢 文/图)记者从日前召开的福建省总工会十四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上了解到,省总工会将建设海上职工之家列入年度为职工办实事项目,为渔民渔工筑起温暖“小家”。截至2023年底,福建各级工会已投入资金750万元,推动50个海上职工之家建成投用,覆盖服务海上劳动者超50万人。 2月28日,记者来到罗源县鉴江镇和碧里乡探访海上职工之家。这两个乡镇位于罗源东部沿海,海域面积16.6平方公里,是罗源县拥有海域面积较大的两个乡镇。这里的群众靠海吃海,大多养殖鲍鱼、大黄鱼。以鉴江镇为例,在渔排上直接从事渔业生产的有1393户,海上作业人员约2500人。 在海上,渔民渔工遇到生病、台风、薪资纠纷等,依靠自身力量往往难以应对。为切实维护他们的权益,罗源县总工会决定在鉴江镇鉴江湾和碧里乡牛澳码头打造海上职工之家,将工会服务延伸到前沿,打通服务渔民渔工的“最后一公里”。 记者从鉴江镇乘船至鉴江湾鉴江口,只见一座面积约120平方米的房子漂浮在海面上,墙上“海上共享职工之家”几个大字十分显眼。上午11点多,来自四川凉山的渔业工人莫色克沙来到职工之家寻求帮助:“这几天气温下降很多,我着凉感冒了,也没时间上岸买药,这里有没有药可以吃?”工作人员立即打开药箱,箱内配备了感冒药、肠胃药、跌打药等20种常见应急药品,解决了莫色克沙的问题。 “我们在海上工作很枯燥,再加上交通不便,很少与人接触。”莫色克沙说,他已经在鉴江湾工作了8年,自从有了海上职工之家,生活逐渐变得丰富多彩,下班后常常和工友在此聚会休闲。 碧里乡的海上职工之家建在人流集中的牛澳码头,设置有宣传区、休息区、阅读区,配备了空调、饮水机、药箱、图书,为海上劳动者提供喝水、休息、热饭等生活服务及工会的各类常态化服务。 “渔业生产风险性强,渔民渔工易受到职业伤害,由此引发的纠纷很多。”罗源县总工会专干、碧里乡工会联合会经办人员黄惠告诉记者。罗源县总工会在海上职工之家运用“海上枫桥”金牌调解室等创新机制,做到矛盾纠纷统一受理、集中梳理、归口管理、依法处理、限期办理,持续推进劳动者维权工作。 去年7月5日,来自四川的工人冷先生在碧里乡牛澳村渔排上作业时不慎摔伤,与雇主就补偿金产生纠纷。海上职工之家派出专人与碧里乡司法所对接,经调解,最终帮助冷先生获得工资2.5万元及伤病补偿2万元。 在泉州,市总工会联合海事、人社部门建立船员权益保护三方协作机制,组建船员权益保护专班,持续推动船员工会和船员职工之家建设,让海上职工之家的维权效应走出渔港、驶进深蓝。 在漳州,工会、海事部门联手打造“海上共享职工之家”,为船员提供生产生活保障、政务服务办理、法律法规宣传、劳工权益维护等多方面的一体化服务,拓展“共建共享”的“家”模式。 在莆田,涉海的党群服务中心与海上职工之家实现阵地融合、平台互通,线下“一盘棋”联动,线上“一张网”通办,升级“海上建会、海上入会、海上普惠”的“家”温暖。 为进一步健全海上职工之家服务体系,省总工会针对海上职工流动性大的特点,鼓励各地工会开辟海上职工“扫码入会”服务,为海上职工加入工会提供“家”通道;针对海上职工海上漂泊的急难愁盼问题,支持拓展功能,提供海洋从业职工子女“四点半学校”、暑托班和“海嫂”交友联谊等服务项目,为海上职工亲属提供“家”陪伴;针对海上职工服务团队基础薄弱的现实,探索“工会组织+社会组织+职工志愿者”海上服务模式,健全资金补助机制,为海上工会服务创新输送“家”能量……各方力量正在汇入海上职工之家,共同推动这些海上“小家”建起来、转起来、活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