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社会> 正文
分享到:

潮声 | 浦城大口窑:藏在深山的海丝遗珍

2024-03-08 09:38:55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作者:刘益清 吴旭涛 姚雨欣

image.png

千年古邑浦城披新姿。 刘德祥 摄

东南网3月8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刘益清 吴旭涛 姚雨欣 通讯员 邱春静 柳志勇)

近日,以“传承非遗技艺 共推瓷器发展”为主题的南平市标准茶器皿订购签约活动在建阳举办。

会上,相关代表企业对浦城青白瓷器及南平市其他瓷器品牌进行了推介。35家商会现场签约订购10130套标准茶器皿,助力南平市茶器皿产业实现“开门红”。

“作为一名匠人,我一路走来真切感受到这些年创作环境越来越好,大口窑青白瓷的市场也越来越广阔,给了我更多勇气和力量进行传承创新。”大口窑青白瓷市级非遗传承人陈雪芳已着手准备接单,对新一年充满了希望。

大口窑是宋元时期以生产青白瓷为主的一处重要窑场,其青白瓷产品远销海内外,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贸易陶瓷。而今,且将新火试新窑,浦城大口窑青白瓷继续穿山越海,绽放出生生不息的魅力。

传世之美现芳华

在浦城博物馆,记者见到丰富多样的大口窑产品,从饮食器皿、生活用具到文化用品,甚至还有猫、狗等形态的瓷塑玩具。

其中,代表性产品青白釉印花瓷方瓶呈方形,侈口,束长颈,四方鼓腹,矮圈足,四垂脊,腹部模印牡丹,釉面青中闪白、白中透青。

“大口窑产品品种多样,种类丰富,在我省古代瓷窑中比较罕见。大口窑产品除直接受景德镇湖田窑影响之外,还创新性发挥出自己的特色,在南方瓷窑中清新脱俗,独树一帜。”浦城博物馆馆长吴卫华介绍,大口窑生产的产品范围很广,适应着民间各方面的需求,包括碗、盘、碟、壶、罐等日常饮食器皿,灯盏、香炉等生活用具,水注、砚滴等文化用品。

更令人惊叹的是,当时人们的审美已不再局限于用线条装饰器具,而是以印花、刻花等方式装饰器皿,为这些器皿增添了几许艺术色彩。

“大口窑生产产品以青白瓷器为主,器物胎骨洁白坚韧,质地细洁、坚致,装饰工艺以印花为主,纹饰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吴卫华说。

从保留下来的大口窑产品中可以看到,瓷器的纹饰,常用鱼、莲、婴戏、牡丹、梅花、菊花、缠枝草等图案,工整而不繁杂,疏密有致,不仅鲜活灵动,更蕴含着美好的祝福寓意。

闽北浦城,从黑陶到青白瓷,数千年窑火不断。“4000多年前,在浦城猫耳山,被称为‘中国龙窑鼻祖’的窑炉第一次有了长条形的窑炉形态,大量烧制出的黑衣陶以其过硬品质和美观外表,成为先民们的‘流行爆款’。”浦城县文物保护技术中心副主任杨军介绍,唐五代至宋,浦城珠塘窑、瓦窑铺烧制的青釉器、酱釉器,以碗、碟、罐、壶居多,充盈着当时人们的生活。

1000多年前,宋朝人对美学的极致追求,在“薄如纸、青如天、明如镜、声如磬”的浦城大口窑青白瓷中得到体现。

穿越历史长河,大口窑由盛而衰再涅槃,正在保护中不断传承发展,让更多人认识这一韵泽千年的非遗明珠。

20世纪60年代,大口窑窑址被列入第一批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福建博物院考古所联合浦城县博物馆对大口窑进行局部的考古勘探,获取一批重要的考古资料。

2022年,“浦城县大口窑青白瓷制作技艺”被列入福建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丝路明珠销海外

穿过葱茏的山林,走进浦城县水北街镇黄碧村大口窑遗址的窑山,土夯的泥墙诉说着远古窑火的故事。行走其间,举目尽是形状不一、颜色多变的瓷器碎片,仿佛可见当年“全村三十六座窑,家家出师傅,户户会烧窑”的盛景。

据考,浦城大口窑烧造于北宋中晚期,兴盛于南宋。其窑址西距南浦溪1000米,窑群依山而建,堆积范围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100米,面积5万平方米。窑址堆积层最厚处约6米,包含大量窑具和瓷器残片。产品年代可分为早、晚二期,早期为南宋中期至元代早期,晚期则为元代中晚期。

“从大口窑遗址的规模不难看出,其产能已不局限于满足本地的需求。”杨军说,近年来世界各地尤其是东南沿海,如印尼爪哇群岛、韩国新安沉船的水下考古中,不断有类似大口窑产品的器物出水,印证了以青白瓷著称的大口窑窑址,在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占有重要地位。

据悉,在日本博多湾出土的青白瓷器中,模印各种花卉草叶图案的小盒,内壁模印莲瓣纹的碗,底足作兽面形的炉,内底模印双鱼莲花鱼藻纹的盘、碟、洗等器物均是大口窑的常见品种。

当代日本学者矢部良明认为,日本古代的经冢里,往往收藏着小件白瓷或青白瓷作品,如壶、碟、碗、瓶、杯、香炉、水滴之类的小品居多,其绝大部分是12世纪到13世纪前半期的作品,其中以数量见长的小盒,大多数为浦城大口窑所出产。

历史上,伴随着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大口窑精美的瓷器经由南浦溪流入闽江,后从福州港、泉州港出海,远销日本、东南亚、欧洲等地。

1975年,新西兰考古学家、《中国瓷器》一书作者路易·艾黎专程到大口窑考察。日本陶瓷专家、《世界陶瓷全集》作者藤冈了一先生也曾到大口窑参观,并给予高度评价。

传承创新有新火

日前,在浦城县丹桂广场举行的“三浦并臻·福满浦城”新春文化大集上,大口窑青白瓷器展位上,有花器、香器、茶器、艺术品摆件,还有龙杯和龙年雕塑作品,吸引了大批市民游客驻足欣赏。

现场,不少小朋友排队参与传统捏塑体验活动,在动手制作中了解浦城大口窑青白瓷文化和传统制作技艺。“我以前只知道大口窑有名气,今天一见,才意外发现原来如此精美,而且产品很有新意,准备带回去送给同事。”在国外工作的李女士春节返乡,对家乡有这样一张亮丽的名片感到很骄傲。

主理展位的“85后”陈雪芳为大口窑青白瓷市级非遗传承人,从小生活在黄碧村,是家族中制作青白瓷的第五代传承人。

2015年,带着对大口窑青白瓷的深切情愫,陈雪芳与爱人李天保一同回到家乡。“那时候,我们转让了在厦门的艺术培训机构,卖了一套房,作为回乡研究大口窑青白瓷的启动资金,没想到,才回祖宅一年,就把启动资金‘烧’了个精光。”陈雪芳笑着说,刚开始,他们执着地研究坯料、釉料、纹饰纹样等所包含的传统技艺,每次开窑,就像开“盲盒”一样,也许能有几件得意之作,也有可能颗粒无收。

伴随着技艺日臻成熟,夫妻俩将传统制作技艺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不断推陈出新:一把茶壶,诗词、绘画与瓷器巧妙融合;一座香炉,再现宋朝清雅且卓越的审美;一盏茶杯,《山海经》中的神兽卧于丹桂花中憨态可掬……

“大口窑青白瓷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如今我们再现传统工艺,烧制的产品不仅受到国内用户认可,也受到不少海外客商的喜爱。”陈雪芳说,2017年到2022年,他们已恢复大口窑古瓷100多种,同时不断推陈出新,累计研发制作500多款新产品。

2021年,他们成功创下世界纪录联合协会世界最薄坯0.28毫米的纪录,丹桂、浦稻天成、“福”文化等系列青白瓷作品也获得多项大奖。

为了让这项珍贵的非遗技艺被更多人所知晓,夫妻二人还在有关部门支持下开设公益培训班,开展非遗进校园,并配合举办高技能人才培训班,不遗余力地传播大口窑青白瓷文化,让这一缕来自远古的窑火,赓续,不灭。

无独有偶,浦城县忠信镇的熊文杰也选择回到家乡,为淬炼传世之美贡献力量。

熊文杰原来在德化学习陶瓷制作技艺,还做过出口贸易。“当我踏进家乡的大口窑遗址时,看到不可计数的青白瓷残片,夯入村庄的土墙,嵌入脚下的土地,与村民的生产生活合而为一,不免为这千年窑火的沉寂而辛酸。”回忆起返乡的初衷,熊文杰感慨颇深。

“当我把大口窑遗址的照片发到朋友圈的时候,引起陶瓷界友人的广泛关注,追梦大口窑的心也更加躁动起来。”熊文杰说。

回到浦城后,熊文杰积极参与大口窑青白瓷文化的传承、推广,不仅帮助当地申请注册商标保护知识产权,还广泛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在传授技艺的同时,更把浦城窑火的历史讲给孩子们听。

2023年4月,“熊文杰大口窑”工作室正式落户浦城。“接下来,我打算从陶瓷制作、直播销售等方面着手,为推动当地陶瓷文化产业发展汇智聚力。”熊文杰说。

近年来,浦城县以青白瓷茶器皿为媒介融入南平市茶产业发展大局,高标准规划青白瓷文化创意产业园,该园总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项目分为两期建设,包含青白瓷产品研发、各类茶器皿的生产、创意集市等业态功能。

2023年12月,浦城青白瓷文化创意产业园茶器皿生产基地正式投产。眼下,陈雪芳、李天保夫妇已带着团队入驻其间,正忙着将各地定制的标准茶器打包、装箱,发往客户手中。

“入驻生产基地,于我们而言可以说是从小作坊升级到了标准化加工厂。”陈雪芳高兴地说,公司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不仅有宽阔的场地让烧制大口窑青白瓷的72道工序实现一体化,还新装了一条全自动化生产流水线设备,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相信,浦城大口窑青白瓷一定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听 海

悠悠古窑 海丝明珠

□刘益清

一个古窑或一处古窑群,往往是一地文明颇为重要的载体。

一片瓷器,在穿越重重岁月迷雾之后,犹能映射出产地的历史之光。

回望人类发展历程,瓷之光,大多发韧于大山深处,从某个山谷的窑眼,照亮一段历史。

考古表明,位于中国东南、濒邻台湾海峡的八闽大地,是世界陶瓷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闽南德化窑、漳州窑、同安窑,都在陶瓷发展史上占有自己辉煌的一席。尤其是环戴云山的陶瓷文化圈,数千年窑火不熄,精美的瓷器,惊艳了悠远的时光,更令东洋西洋各国人士视为珍宝。3700年前,德化永春交界处的苦寨坑辽田尖古窑(现留存遗址),就升腾起烧瓷的窑烟。那窑火,映暖寒山,照亮林间,极大改变了先民的生活方式,推进了文明进程。

在闽北,一个个古窑的发现,同样见证了莽莽山林中的陶瓷之光,曾照亮山地文明的历史路径。自宋朝开始生产于建阳的建盏(主要在建阳水吉密烧制的一种茶盏),因其珍贵和独特的釉色而被誉为“天下第一茶盏”。建盏的烧制过程非常低效,成品率只有20%左右,而精品建盏更是稀有。建盏的釉色和釉质在宋代已经非常珍贵,宋代许多文人墨客作诗称颂之,例如“兔毫紫瓯新”“忽惊午盏兔毫斑”“建安瓷盌鹧鸪斑”“松风鸣雷兔毫霜”“鹧鸪碗面云萦字,兔毫瓯心雪作泓”“鹧鸪斑中吸春露”等,都是宋人对建盏的由衷赞美。进入新世纪,建盏工艺得以发掘传承,不断弘扬光大。

大口窑生产的位置,比建盏更北,主要分布在浦城南浦溪畔。其风格受江西景德镇湖田影青一定程度上的影响,最著名的产品有青白瓷、灰白瓷,器物胎骨洁白坚韧,质地细洁、坚致,突出表现为“薄如纸、青如天、明如镜、声如磬”的特点,体现了1000多年前宋朝人对美学的极致追求,在东洋日本和西洋都颇受追捧,历史上曾是闽北出口海外的陶瓷名品。如今,在印尼爪哇群岛、韩国新安沉船的水下考古中,不断有类似大口窑产品的器物出水,印证了大口窑村窑址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悉,在日本博多湾出土的青白瓷器中,模印各种花卉草叶图案的小盒,内壁模印莲瓣纹的碗,底足作兽面形的炉,内底模印双鱼莲花鱼藻纹的盘、碟、洗等同类器物,均是大口窑的常见品种,这足以证明,大口窑产品,曾一度风靡东瀛岛国。

遥想千年之前,闽北深山里的古窑,就已烧制出闻名遐迩、畅销海外的青白、灰白瓷,光洁釉面上,除了优美流畅的线条,还有精致的印花、刻花等,以装饰器皿,体现了福建古人高雅的审美品位,这是多么令人激动的文创事件!作为海丝遗珍,浦城当代年轻匠师,从釉型、釉面、釉料、线条、花纹等诸多环节,传承弘扬大口窑名瓷的优秀传统工艺,在新时代烧制出技术更精湛、风格更精美的青白、灰白瓷,站在历史发展的视角,这同样令人振奋,令人自豪!

千年前,闽江上游南浦溪畔,大口窑所在的黄碧村,家家烧瓷,户户出匠师,这样的历史场景说明,纵然是偏远的闽北山区,至迟在千年前,陶瓷也和武夷茶叶一样,参与全球生产分工和贸易体系,在世界经贸循环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不同的是,闽北武夷茶的出口,主要是往北输出,由晋商越蒙古高原、经西伯利亚,抵俄罗斯和西欧,形成著名的“万里茶道”。而大口窑的陶瓷,则沿着南浦溪、建溪、闽江,从福州港和刺桐港,输往东西方目的地。——可以说,大口窑和散布于福建大山深处的诸多出口瓷古窑一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原点,是当之无愧的海丝遗珍、海丝明珠,值得好好挖掘和保护。

闽北是中原文化入闽的桥头堡,群山万壑中留有很多宝贵的文化遗存。4000多年前,在浦城猫耳山,被称为“中国龙窑鼻祖”的窑炉,最早在这里以长条形的窑炉形态出现,烧制出的黑衣陶以其过硬品质和美观外表,成为古老的“流行爆款”。唐五代至宋,浦城珠塘窑、瓦窑铺烧制的青釉器、酱釉器,对时人生活品质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大口窑被发现后,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继20世纪60年代,大口窑窑址被列入第一批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2022年,“浦城县大口窑青白瓷制作技艺”被列入福建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陈雪芳被确认为非遗传承人,大口窑青白瓷制作技艺涅槃重生,得以传承和弘扬。

闽山闽水,含珠蕴宝,物华丰饶。几千年来,一代代福建人发挥聪明才智,眼光向海,市场向外,开拓出比福建地理面积广阔得多的生存发展空间,在世界绽放出独特的闽人光彩。

1  2  3  4  5  


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