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莆田市博物馆。 蔡昊 摄
东南网5月18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林爱玲)沿着莆田荔城北大道一路向北,在绿意流转的绶溪公园畔,莆田市博物馆以“如意”造型展现“妈祖故里,灵秀莆田”的独特气质。这座建筑面积2.65万平方米的智慧型综合博物馆,集文物收藏、展示研究、保护与教育功能于一体,为莆田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深厚底蕴。
馆校联名共建,创新联动讲解,启动数字化展陈传播项目……近年来,莆田市博物馆推陈出新,进一步拓展博物馆文化教育服务阵地功能,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新模式。
数字体验,了解璀璨历史
“这就是莆田科举史上著名的‘戊午廷对’场景,谁知道穿着红色官袍的这两位是谁?”“我知道,是状元黄公度和榜眼陈俊卿。”“我还知道‘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的古训就出自这里。”……今年“五一”假期,莆田市博物馆迎来节日参观潮,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博物馆“文化过节”。
2017年9月,莆田市博物馆新馆启用,共设有莆田历史文化陈列展、莆田民俗文化陈列展、馆藏近代名家书画艺术陈列展、莆田木雕艺术陈列展、妈祖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展、馆藏文物精品展6个专题陈列展和5个临时展厅。
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美誉的莆田,自唐至清,共出2482名进士、19名状元、2名武状元,载入《二十四史》的莆田人物就有80多名。“莆田历史文化陈列展”是博物馆内最受欢迎的展览之一。展厅内既有“开莆来学”“戊午廷对”的历史场景打造,也有从乡试、会试、殿试到金榜题名的缩微场景展示,文豪巨子、科举名仕群雕以及各种珍贵的文物和历史资料都被精心陈列,全方位展现莆田“文献名邦”的璀璨历史。
“这是一个‘金榜题名’体验设备,游客通过答题闯关,能戴上虚拟状元帽,即时打印高中状元照片。”莆田市博物馆办公室主任陈玉花向记者介绍,展厅结合原创科技互动装置,隐含原创剧情,让观众获得观展新鲜体验。
同样的数字化体验场景,馆里还有很多,如宗祠文化、姓氏文化、妈祖文化等内容体验。今年,博物馆还将上新“多媒体体验墙”,动态展示文物主题内容,参观者可用手机扫描文物展示的3D模型,将文物图形图像任意放大缩小、720°全方位旋转,近距离观看文物的各个部位细节。AI呈现,穿越时空与历史互动,营造“上手观赏”感觉。此外,市博物馆将同步在网站、微信端展示丰富数字资源,供观众下载,二次转化运用。
“通过场景还原、模拟对话、趣味测试、交互体验等方式,让参观者能更全面体验莆田文化的独特内涵,并在体验中学习、传承地方文化。”陈玉花说。
走出校园,来博物馆上课
偌大的中庭是同学们演出的舞台,明亮的长廊变身美育课堂,100多名学生在这里和画家一起创作……17日上午,众多小学生走出校园,来到莆田市博物馆开展“博物馆日”系列活动。
如何将博物馆文化资源赋能学校教育?2023年6月,城厢区第一实验小学博物馆在市博物馆开馆,博物馆突破场地限制,拓展课程形式,把课堂“搬到”博物馆,通过馆校联名共建,实现教育资源双向流动。
“围绕文化传承、教育创新、美育教育、学科融合等方面,学校不定期在博物馆开展师生书画展、文创展、讲解员活动,课程覆盖一至五年级1500多名学生。”该实验小学老师刘瑞玉介绍。
在博物馆二楼外展厅有一间开放式“教室”,配置电视、课桌、音响等。前不久,城厢区一小幼儿园滨溪分园“幼儿生活化阅读”活动在这里举办。该校老师潘丽萍介绍,从儿童视角出发,学校通过评估博物馆可教学的知识,进行分类细化,对应教学目标设计活动,孩子在博物馆上课可以看得见、听得到抽象的乡土文化知识。
“学校将校园文化、学科建设、教学成果等融入博物馆,学生到博物馆看到这些成果,自豪感、使命感油然而生,博物馆成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桥梁。”莆田市博物馆馆长游国鹏说,通过在博物馆办活动、办展览,有助于满足年轻一代日益增强的文化需求,从校园文化的认同感上升到城市文化的认同感。除了把课堂“搬到”博物馆,在学校和博物馆的双向奔赴上,博物馆也在行动。游国鹏介绍,博物馆会不定期把展会送到学校去,通过在学校办展、开课等形式,让博物馆资源流动起来。
今年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为此,莆田市博物馆推出馆校共建、丰富社教、精彩临展、线上互动四大特别活动,开展“小小讲解员”评选活动复赛、俞氏雕版印刷体验、雕版拓福手作体验、印章打卡、玉石展、“我在博物馆里读懂中国”线上竞猜等,吸引大小朋友纷至沓来。
“我们通过和各小学联办‘小小讲解员’活动,和莆田学院等高校开展志愿者活动,结合亲子、方言、器乐等多形式,致力讲好莆田故事。”游国鹏介绍,近年来,莆田市博物馆通过创新实践“图书+文博”“文博+学校”“党建+业务”等品牌亮点,在文物保护、开放服务、陈列展览、教育传播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屡创佳绩。2023年4月,莆田市博物馆入围2023年“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成为全省两个入围该名单的博物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