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坝队员在中国中学生排球联赛中扣球。
竹坝排球少年在进行体能训练。
东南网6月12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邓婕 通讯员 傅春榕 文/图)
向来波澜不惊的中国中学生排球联赛,日前爆出一个大冷门:名不见经传的厦门竹坝学校队,夺得第20届中国中学生排球联赛(男子初中组)季军。这个赛果,让排球圈的人都好奇:厦门竹坝学校是何方神圣?
事实是,这是一所建于1961年的乡村学校,地处偏远。“野路子”出身的体育老师温文彬铲出训练场地,带领一群乡村少年摸爬滚打,古稀之年又将校园排球的接力棒传到学生张海明手中,师徒两代教练共同带领乡村娃娃圆排球梦。
身高差距近20厘米
竹坝学校体育馆内,阳光透过玻璃折射在地面,画出一道道唯美的光路。一声哨响,一群十二三岁的少年抛起排球,扣球声、接应声此起彼伏。
“孩子们似乎攥着一股劲儿,要向更多人证明自己的实力。”厦门竹坝学校教练张海明感慨道。
中国中学生排球联赛是由中国排协主办、全国中学生最高水平的排球赛事,这是竹坝男排第一次参加全国赛,季军得来实属不易。他们的平均身高只有1.77米,是25支参赛队伍里最矮的。在半决赛和三四名决赛中,对手的平均身高达到1.95米,接近专业队水准。
面对身高上的悬殊,竹坝男排没有怯场,勇往直前。虽然在半决赛中以2分之差惜败,但在季军争夺赛中,全队迅速调整心态,以3∶2战胜对手,最终获得季军。
与冠军失之交臂,小伙们遗憾不已。张海明安慰他们说:“要说不在乎结果,肯定是假的。但让大家看到厦门有我们这样一支排球队,这就很棒了!”
白手起家的体育路
即使在厦门,很多人也不知竹坝学校在哪。
这所学校位于同安区,距厦门岛约40公里,学生基本都是周边的农村娃。建校之初,因为“一个球够十几个孩子玩”,排球被确定为兴趣特色课。
上世纪70年代,竹坝学校连教学楼都很简陋,更别提正规训练场。负责教体育的温文彬砍来两根树干,插在土里,中间挂上渔网,就辟成了一个训练场。为了不再到处找空地练球,他带着学生一铲一铲移平山坡,历时4年平整出一片拥有300米跑道的操场。那个年代,要锻炼身体没有杠铃,温文彬就在两块石头中间穿上一根木棍。
比硬件更寒酸的是没有技术——成为体育老师之前,温文彬教了十几年语文。突然成为体育老师,还兼排球队教练,着实是个挑战。他提出,外出学习,把技术带回来,学校全力支持,就这样,竹坝学校排球队步履蹒跚地“起来了”。
很长一段时间,竹坝学校只有一颗旧排球,上百个学生轮番打。打烂了,温文彬说,“去打比赛吧,听说赢了能奖10颗排球”。
看到学生有些畏难,温文彬说:“不要怕,赢球从输球开始。”这样朴素的话,伴随着竹坝学校排球队的每一届队员。他们从区里开始,一级级往上打,打到市里、省里,拿回了多个市赛、省赛冠军。
回到母校付出青春
如果说83岁的温文彬是竹坝排球队的“镇队之宝”,34岁的张海明就是“革新者”。
作为温文彬的学生,张海明回到母校接棒男排教练一职。这是情怀,还是感恩?他说,付出自己的青春,要为竹坝学校男排增加一抹色彩。
张海明规矩极严。队员如果行为习惯不好,学习态度不好,都会被他劝退。“好成绩永远离不开专心、刻苦的训练。”张海明说,除了寒暑假有短暂休息,球队基本上全年无休。
发球、传球、拦网这样的技术动作,每个都要扎扎实实做到上百遍;遇上体能训练,队员们要在300米跑道上跑上十几圈。刻苦的训练,磨炼出了队员们充沛的体力和坚强的意志,张海明自豪地说,竹坝男排就是场场打到第五局也不“拉胯”。
每天,他都要抽出时间看比赛录像,笔记写了厚厚的三大本。训练时,他让队员不断地去尝试。接手竹坝男排的第二年,球队就捧回了省赛冠军奖杯。
本届全国中学生联赛以每天一场的节奏快速进行,张海明依然坚持每晚看比赛录像,分析对手,以便第二天拿出相应的战术。遇到三点攻的强轮次,他的球队可以变换出6种战术,打乱对手的防守节奏。
“我们打赢第一场后,孩子们都落泪了,一种‘被看见’的力量贯穿全身。”张海明立誓要带竹坝男排称霸全国,“不到最后一刻决不放弃,用实际行动诠释‘艰苦奋斗、勇于拼搏、无私奉献’的竹坝排球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