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俯瞰赖坊古村落。陈汝辉 摄
东南网6月2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罗昱伦 通讯员 吴火招 巫建辉)从三明市清流县城向东南出发,历经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来到赖坊镇。从高处向下俯瞰,在群山环抱间,文昌溪如玉带般环绕着古朴典雅的村庄——这便是有着千年历史的赖坊古村落。
赖坊古村落形成于宋,繁荣于明、清,位于赖安村和赖武村地界,是一个典型的客家古村落。现存古街区面积15万平方米、古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现存古民居有106余座,是我省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村落,2008年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近日,记者走进赖坊古村落,探寻千年古村传承至今的奥秘。
跨过文昌桥,进入古村落。青石板铺就的乡村主道平坦宽阔,一片片黄墙黛瓦守护着深深庭院,路旁的水渠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亮光,不时有小虾从水中一闪而过。漫步村中,随处可见浓郁的客家乡土风情。
十几年前的赖坊古村落,却是另一副光景。屋内空间狭小,屋外环境堪忧。稠密的人口给村落生活带来许多不利影响:道路上生活污水横流,空地上横七竖八地堆着柴火杂物,放养的鸡鸭也让村子笼罩在呛人的气味中,有些村民还“见缝插针”地在村子内修起新房……人与古村落的“生存环境”都愈发严峻。
保护势在必行。如何在回应村民期盼的同时,让老建筑焕发新生机,成为赖坊镇面临的新课题。解决这些问题,赖坊分“三步走”。
第一步,新村建起来。
“古村落保护落脚点在人,让村民们有个舒适的居住环境是我们的头等大事。”赖坊镇党委书记许伟超介绍道,在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成功后,当地政府自行筹措了100多万元资金,在古民居东北、西南两个方向分别征收土地,用于建设赖武新村与赖安新村。
“当时在新村购买一块宅基地需要5万元,算上各级政府的补贴后,平均只需要花2万元,就可以拿下一块属于自家的宅基地。”村民赖崇贤说,这得到了村民们的积极响应,大家纷纷搬出老宅,在新村建起宽敞明亮的新房。
“新村不仅解决了百姓的建房需求,也切实改善了整体的居住环境。”许伟超说,在村民迁出后,政府通过雇佣等形式,与村民携手对古村落内环境进行整治管理,干部们走进村落,向村民们宣传古民居宝贵价值,发出鼓励鸡鸭圈养、改善人居环境整治“三清楚”倡议,相关的政策、资金支持也为保护工作注入动力。
一系列“拯救”行动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了解到房子价值的村民们,开始身体力行参与建筑维护,村里没有再增加一栋新建房屋。鸡鸭不再满村跑,杂物不再随地堆,水渠清澈透亮,蚊蝇踪影全无……村落环境,正和村民的认知一起悄然发生变化。
“和以前‘脏、乱、破’的模样相比,现在的村子干净整洁得像个公园。”对这些年村落发生的改变,村民赖顺生深有感触,“如今外村人过来,总会在村子里多看两眼,多夸两句,作为土生土长的村里人,我感觉非常自豪。”
第二步,整修忙起来。
对有了新房的村民而言,怎么处理老屋又是一个难题:不能拆也不愿卖,除了一些文保单位,其他老房子修缮起来,个人又要多一笔不小开支。政府为村民们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以修代租。
所谓以修代租,是指由镇政府出资对古民居进行修缮维护,作为交换,从村民处取得古民居30年使用权。目前,镇政府已与南山村文正公屋、文新公内祠等30余户闲置农房户主协商租赁方式,启动修缮程序,聘请专业古建筑修缮团队对破损房屋进行保护性修复。
“由专业团队开展修复,既可以为村民省钱,又方便镇里对古村落进行统一风貌管控。”许伟超进一步说明,结合客家特色文化与整体建筑风格,对古建筑做到修旧如旧,在不破坏村落原始风貌的同时,突出不同的建筑特色,为下一阶段的开发利用打好基础。“古民居里还住着一些老人,他们习惯了村里的生活不愿离开,政府同样出资帮助修缮。老人们的存在既能帮助守护老屋,又可以为古村增添一些烟火气息。”
为更好保护古村,赖坊开启新尝试。去年,赖坊镇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清流支公司展开合作,创新“保险保障+文物保护”模式,为赖坊古民居等51处文物保护单位购买保险,总面积1.8万多平方米。
第三步,文化“活”起来。
在村口的古戏台旁,数幢古建筑已改造成为非遗传承所与展示馆,展出各式各样的赖坊文化:色彩缤纷、造型各异的大漆葫芦,独具匠心的“赖坊三雕”,墙上的宣传栏图文并茂地介绍赖坊的特色民俗,院子里搭建的简易版“冲炮阵”,让游人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古村节日的盛况……停留在书本文字里的非遗,在此变得鲜活起来。
“让非遗走进古村,讲好我们的赖坊故事。”赖坊镇党政办公室主任廖傑分享自己的看法,赖坊现有省级非遗2项、市级非遗7项,其中大多是些时令民俗活动,不能随时进行展示,非遗展示馆很好地填补了这一空白。“在馆内布置一些活动场景,展出一些民俗用具,配上生动的图片,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解说,更能让大家感受到客家文化的别样魅力。”
文化的展示不仅让外乡人大饱眼福,也让本地人拍手叫好。赖武村党支部书记赖清发就对村落里修葺一新的东方军纪念馆赞不绝口:“我们赖坊也有不少红色文化,可这些故事老一辈知道的多,年轻人了解的少,再过个二三十年可能就失传了。”赖清发说,“有了这间纪念馆,可以给村里的年轻娃娃们上上课,让他们不要忘记自己的根,把我们的文化一直传下去。”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挖掘赖坊非遗文化IP,持续推出更多互动式、沉浸式体验项目,吸引、支持年轻人返乡创业,为古镇带来新业态,让赖坊古建筑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真正‘活’起来。”许伟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