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社会 > 正文

留住文脉,古街更添新韵——走进福建省文化遗产系列报道之三

2024-06-28 07:47:34 作者:蒋丰蔓 李闽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玮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6月2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蒋丰蔓 李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

“东西两座塔,南北一条街”,这条“街”,就是泉州中山路。

中山路修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下南洋经商致富的华侨,在路两侧盖起了南洋骑楼。这些骑楼,建筑风格各异,有闽南传统的红砖古建,也有西洋风格的石砌楼房,是多元文化的融合。

6月20日,中山路。钟楼静静矗立在十字路口,光阴流转不息。

漫步在修缮一新的中山路上,不经意间抬头,见骑楼屋檐下整齐排列着滴水兽。它们有着多变的形象,有狮子、金鱼、麒麟等,狮子是镇宅神兽,金鱼寓意年年有余,麒麟意味吉祥如意。经过复原,已重现亮丽的色彩和精美的造型。

老街居民说:“这是雨漏,是我们特有的排水构件。看着它,感觉老城的过去又回来了。”

2018年启动的中山路修缮工程,不求一味复古。工匠们在原有滴水兽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升级。比如剪瓷滴水兽,在灰塑技术基础上镶贴瓷片,能减轻传统构建受到的雨水侵蚀,从而保存更久。

留住历史文脉,融入时代发展。这是我省保护传统街区的一个缩影。

老街:留住“形” 传承“神”

目前,我省历史文化街区总数达49个,其中福州三坊七巷、泉州中山路、厦门鼓浪屿、漳州台湾路—香港路为“中国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得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修旧如旧”“微改造”,不动根基。

为保护古城,泉州市确立了两个基本原则:一是保护,把历史遗存的保护放在第一位;二是发展,通过改善街区商业居住环境,让居民受益,通过共享共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中山路修缮工程,一直坚持着这两个原则。”泉州市古城保护发展指挥部有关负责人介绍。

坚持“原真性保护”。回收数万件烟炙砖、清水砖等旧砖旧瓦旧构件,邀请当地古建筑修缮技术领头人、非遗技艺传承人进行施工指导,保持骑楼窗楣、檐口、柱式等特色,重现出砖入石、蚝壳堆砌、石雕砖雕等传统工艺。

采取便民修缮措施。施工过程中,边勘测、边设计,边定方案、边施工,多次优化修缮,尽可能减轻对居民生活干扰。这是因为,“每户居民同意修缮的时间不一,而且在上下班、上下学,街巷拥堵时,无法进行连续施工作业,只能采取跳跃式、间断性施工”。

立足于提升生活环境。通过小型公共空间“针灸式”植入,口袋公园、袖珍绿地多了起来。古榕巷深处,新改建的街心公园里聚集了不少居民休闲聊天。“这里新改建的小公园,成了街巷里一道新风景,我们有了日常休闲娱乐的地方,真的非常开心。”

泉州市鲤城文史学会执行会长林建强认为,在“原真性保护”过程中,打造宜居生活圈,增加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满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样的保护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

多年来,泉州对历史街区实行原貌保护,成果斐然。泉州中山路2001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2010年列入第二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名录,2015年入选首批30个中国历史文化街区,2023年3月被认定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当地还为中山路立了法——《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条例》。

留住古街的“形”,传承古街的“神”。虽然城市各异,古街特色不一,但保护过程中有一点是共同的:守正创新。

位于福州闹市区的三坊七巷,文化气息氤氲。从这里的青石板小巷,走出了林则徐、沈葆桢、严复、林觉民、林旭、冰心、林纾等数百位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