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季度“中国好人”候选名单公布,福建11人上榜!
2024-07-16 17:14:33 来源:中国文明网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
近日, 2024年第二季度 “中国好人榜”候选人 评议通道开启! 在此次评议中 福建共有11组候选人上榜 一起支持他们吧! 福建候选人名单 助人为乐候选人: 李 琴(福州) 卢秀毅(厦门) 叶茂清、周秀美(宁德) 周雪梅(龙岩) 见义勇为候选人: 邓 彦(厦门) 杨 明(三明) 诚实守信候选人: 林首水(三明) 敬业奉献候选人: 吴志雄(漳州) 施建忠、郭丽蓉(莆田) 郑贞良(福州) 孝老爱亲候选人: 吴华内(南平) 一起学习他们的事迹 ↓↓↓ 李琴,女,1983年2月生,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南华书院”负责人。19年前,她选择扎根乡村、致力公益。她创立“南华书院”,免费为乡村儿童提供阅读和借阅;她创办“润物细无声”志愿服务项目,利用周边图书资源,举办阅读活动,启发农村孩子的阅读兴趣,用知识照亮农村孩子的未来。李琴曾获福建省优秀阅读推广人、“福建好人”等荣誉。 创办书院 点亮阅读梦 书院的创立,源于2005年的一次偶然。李琴是一名中学英语老师,班上有一名孤儿,从小缺少父母关爱和教育,李琴收养了他并经常带他去书店看书。后来,李琴用工资购买书籍,让他在家中阅读,同时也供附近学生免费翻看。随着购买的书籍和阅读者的增多,“南华书院”诞生了。曾有一名被收养的孩子留学归来后,主动为书院设计院徽。李琴说,“孩子的成功,更让我坚信阅读能够改变人生,这也是我一直坚持免费开办书院的原因。”19年来,在李琴的坚持下,书院一直对外免费开放。书院整洁明亮,高低书架上摆满书籍。每到中午,附近学校学生吃完饭,便会来书院阅读、休息。 成立团队 倡导共享阅读 李琴善于用独特的方式把各学科知识趣味化、通俗化,她经常组织父母带着孩子,到田野、草地、山林等开展亲子阅读,不仅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也点燃家长的学习热情。19年来,她凭着坚强毅力和满腔热情,为乡村家长和孩子举办了300多场大型活动和500多场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帮助他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为推广乡村阅读,她带领各行各业的乡村妈妈创办“润物细无声”志愿服务项目,引导他们通过自家流动书箱分享书籍,实现资源共享,引导孩子阅读学习。 公益互助 传递社会温暖 2015年,李琴成立“家长互助会”,共享学习方法和优质资源。2017年,她亲自培训图书管理员和志愿者,轮流负责志愿服务活动。疫情期间,她带领团队为各村庄儿童分发学习资料,把书香送进千家万户。2023年,她举办了200场“行万里路”户外阅读活动,带领家长与孩子了解身边的历史与风土人情……目前,李琴的团队有200多名志愿者。在李琴的影响下,大家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传播社会正能量。 19年的公益路,李琴总是默默付出。她以身示范,借众人之力为灯,照亮乡村孩子的未来和希望。 卢秀毅,女,1964年5月生,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医院退休职工,“卢妈妈爱心队”创始人。2014年卢秀毅创建厦门市集美区卢妈妈爱心队,截至2024年3月,爱心队已经有144名实名注册志愿者,开展了近600场活动,服务约8300多人次。十年来,卢妈妈爱心队精准一对一服务70多位困难老人,让老人更有尊严地生活。卢秀毅曾获福建省“五星志愿者”、“福建好人”等荣誉。 不怕脏不怕累 只为满足老人需求 “老人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这是卢秀毅的初心,也是她一直在做的事。 有一位家住厦门滨水社区的郭爷爷中风落下腿疾,生活无法自理,一日三餐全靠外卖维持,家中十分脏乱。听闻郭爷爷的情况后,卢秀毅立即带队上门,进门一瞬间还是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快餐盒堆了一地,蟑螂到处爬。卢妈妈爱心队成员连续上门,把屋子收拾干净。还有一位长期独居锦园社区的智障人士,家里的垃圾长期无人清理,甚至连家门都没法打开。卢秀毅听到这个消息后,马上组织了6名队员带上工具前去清理,经过一整天的辛苦付出,终于将垃圾清扫一空。 暖心陪伴多年 与受助老人成为亲人 住在老人公寓的林爷爷因双脚残疾无法走路,非常渴望有志愿者前去探望,经多方辗转,他找到了卢秀毅。卢秀毅接到求助信息后,第一时间来到林爷爷的身边。林爷爷非常开心,看着卢秀毅就像见到自己久别重逢的家人,找到了精神上的依靠。经过多年的相处,他们彼此关心、相互陪伴,产生了亲人般深厚的感情。 像林爷爷这样的受助者还有五十多位,一旦与受助老人形成帮扶关系,卢妈妈爱心队队员就会陪伴他们至生命最后一刻。 长期结对帮扶 用爱心传递正能量 “2024年,档案上有52户54位老人接受我们的长期帮扶,3月又与东辉村结对共建,新增了3位受助老人……”卢秀毅对每位帮扶对象情况都如数家珍,这位是空巢老人,那位双脚中风……她都一一记在心里。 李林村魏某是卢秀毅近期最牵挂的帮扶对象,魏某从出生时就只有头部和一只手能晃动,不能说话但能跟人进行基础互动,目前的日常生活由父母照料。卢秀毅的团队介入后,除了提供爱心物资之外,还给予魏某心灵的陪伴。爱心队还每月定期为他理发。 在卢秀毅的不懈努力下,一支有爱心、高素质、勇于奉献的志愿者队伍逐渐形成。她身体力行,带领志愿者们传递社会正能量,为社会贡献力量。 叶茂清,男,中共党员,1975年4月生,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中心副主任、家庭教育指导师;周秀美,女,1975年10月生,福建省寿宁职业技术学校教研室副主任、心理咨询师。20多年来,叶茂清、周秀美夫妻二人利用休息时间,坚持做公益,倡导爱心帮扶教育。他们帮助1000余名因焦虑、抑郁等原因出现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学生走出困境,回归正常学习生活。周秀美曾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叶茂清、周秀美曾获“福建好人”。 倡导爱心帮扶教育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周秀美是福建省寿宁职业技术学校的一名教师,1998年开始担任高职班班主任。她发现在这个心理情绪波动最大的年龄阶段,部分学生存在厌学、早恋、青春叛逆等现象。为让存在这些问题的学生能坐得住、学得进,周秀美利用课余时间用行动温暖帮助他们,使他们重拾生活和学习的信心。 有一次,周秀美帮扶的学生与父亲产生激烈的冲突。孩子情绪失控,不仅砸烂了家具,还要用刀砍向其父亲。周秀美赶到现场,制止了悲剧的发生。这件事对周秀美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她下定决心要学习心理学,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叶茂清既佩服又心疼妻子,便产生了与妻子一起学习心理学帮助更多家庭的想法。夫妻俩一拍即合,他们通过书籍自学,还自费到专业院校、心理机构学习专业知识,考取相关资格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夫妻共同坚守公益 帮助大批孩子走出困境 在学校,周秀美不断探索,运用不同的教育模式有针对性地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她推广的“爱心帮扶教育”模式作为优秀教育经验在宁德市各县(市、区)巡回分享,得到高度认可和广泛引用。课余时间,“和谐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同步开展。夫妻俩经常说:“哪怕是微薄的力量,但在关键时刻,能伸出援手改变一个孩子、帮到一个家庭,这就足够了。” 叶茂清、周秀美夫妻俩相互扶持,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始终坚持免费为广大青少年学生提供心理危机干预和情绪疏导,帮助了一大批孩子走出困境。 结合“一站式”服务 为更多群众提供公益服务 2022年11月,叶茂清、周秀美在寿宁县敖东社区设立“心灵绿洲”工作室,利用社区党建小院、近邻学堂等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开展家庭、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提供个体心理干预服务。 工作室成立后,影响力越来越大。他们在寿宁县职专及各中小学开设大型公益讲座11次,开展心理团体辅导4次,个体心理危机干预200多例。工作室开展的“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及情绪的释放和疏导公益行动”于2023年9月被福建省终身教育服务中心推荐为“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叶茂清、周秀美希望能有更多的志愿者加入工作室,一同把这份温暖的事业传递下去。 周雪梅,女,1980年12月生,中共党员,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宣和镇培田村村民。2018年以来,周雪梅开办老人食堂,组建助老志愿服务队伍,通过无偿运营老人食堂,搭建邻里互助平台,用实际行动发扬助人为乐精神品质。周雪梅曾获得“福建好人”等荣誉。 无偿运营“爱心食堂” 解决老人就餐难题 培田村大多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或者定居城市,留下320多位60岁以上老人在村里,没有人照应,吃饭更是成了一个大问题。为解决这些老人的就餐问题,周雪梅萌发了开办老人食堂的念头。她先是说服家人支持她的公益事业,又马不停蹄地走访、劝说有意愿从事公益事业的妇女,组建了一支有5名队员的巾帼志愿服务队。在周雪梅的不懈努力下,2018年8月29日,培田村老人食堂正式投入运营。 “红烧肉、西红柿炒蛋、炒青菜、排骨汤”,每天中午11点半,都是老人食堂最热闹的时候。周雪梅一边说着菜名,一边将刚出锅的饭菜端到就餐老人面前。“三菜一汤,荤素搭配”是周雪梅5年来秉持的经营理念。为保障老人每日能吃上新鲜蔬菜,周雪梅带领志愿服务团队起早采购、义务帮厨,无怨无悔。老人食堂还设有棋牌室、泡茶室等,极大地丰富了老人们的晚年生活。“雪梅就像我们的亲闺女一样,平时非常照顾我们,特别负责。”可口的饭菜加上温馨的服务,让就餐的80岁大爷吴力钦连连称赞。 积极探索助资渠道 帮助更多特殊群体 老人食堂共有5张圆桌,可容纳70余人。2018年8月至今,每日都有30至50名老人到食堂就餐,90岁以上老人免费用餐,60至90岁老人2元一餐。食堂每个月花费约5000元,仅靠运营所得远远不够。缺钱、缺人、缺米……食堂面临的困境接踵而至。凭着为老人服务的满腔热情,周雪梅积极探索资助渠道,主动与乡贤、外出村民、社会各界人士对接。“赡养老人的任务我们来分担,你们才能更好地在外服务社会。只要有你们的支持,我们一定能坚持到底!”在周雪梅的号召下,许多乡贤和村民纷纷捐钱、捐米、捐油。2021年4月以来,食堂收到各方捐赠的爱心鸡蛋、大米、油等1万余斤。 周雪梅身体力行,用行动关爱长者,以实际行动影响身边人,带动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参与爱心行动,让更多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体获益。 邓彦,男,1973年7月生,中共党员,福建省厦门市某餐饮店老板。2023年11月,在海边晨跑的邓彦发现一女子落海。来不及多想,他从距海面约8层楼高的大桥一跃而下,靠路人扔的救生圈将女子带到岸边。海警和消防员及时赶到,将两人救起。 翻过栏杆 不惧危险跳海救人 2023年11月的一天早上,邓彦送完孩子后,在福建省厦门市五缘大桥附近晨跑。没跑多久,他看到有群众聚在岸边朝海面指指点点,跑过去一看,远远的海面上有名女子正在挣扎。围观群众都不会游泳,不敢贸然下水,只能打110报警求助。 “我会游泳,我去救她!”邓彦脱掉衣服裤子,翻过栏杆,准备跳海救人。“底下可能有礁石,你这样跳下去很危险。”边上有人提醒,但邓彦还是毫不犹豫跳了下去。跳入水中调整好方向,邓彦便迅速向落水女子游去。看见他跳下水,岸上有人找来一个救生圈用力抛给他。邓彦游了100多米,终于靠近了落水女子,当时她已经意识模糊、全身发抖,嘴角还流着血。 邓彦将救生圈套住女子的胳膊,怕她抓不住,他用右手从救生圈里侧抓住她的手,左手托着她后背,慢慢往回游。距离岸边十几米时,已经赶到现场的海警和消防救援人员引导邓彦在一个较低的岸边靠岸,一名消防人员跳下水,用绳子将女子绑好后拉上岸,由救护车送往医院。 爱管闲事 生活中是个热心人 跳海救人时,邓彦的脚被礁石划破了几个伤口,走路还有一点跛。“当时只顾着救人,都没发现脚被划伤了。”邓彦笑着说。在妻子和孩子的眼里,邓彦见义勇为救人并不意外。他们知道,遇到这样的情形谁都拦不住他,因为他一直都是个“爱管闲事”的热心人。 1993年,邓彦在江西九江入伍,多次参加抗洪抢险任务,每次执行任务总是冲在第一线,曾荣获个人三等功。他说,自己是班长也是党员,危难时刻必须第一个上。退伍后,邓彦到厦门工作,并扎根成了新厦门人。退伍不褪色,“第一个上”的思想一直贯穿在他生活里。“平时路上遇到堵车,他都会下车去疏导交通,协助交通快速通畅。” 邓彦的妻子练金香说,从两个孩子上幼儿园开始,邓彦就是家委会成员,为大家忙前忙后,学生、家长和老师都叫他“邓哥”。在邓彦的影响下,他的孩子们也都很热心,节假日会跟着爸爸一起去薛岭山的养老院慰问老人、捐赠物资。 邓彦说,作为一名退伍军人,虽然明知可能面临危险,但依然会选择毫不犹豫挺身而出。部队锤炼了邓彦的意志品质,让他始终保持军人本色 ,这是他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杨明,男,1992年7月生,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灵地镇杨源村村民。2023年8月,在福建省泉州市石狮黄金海岸,一对母子在礁石上拍照不慎落入海中。杨明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不顾个人安危跳入海中,救出落水母子,在场群众连连点赞。杨明曾获“福建好人”。 湍急海浪中勇救落水母子 2023年8月7日下午,一对母子在石狮黄金海岸的礁石上拍照,男孩脚一滑掉入海中,救子心切的母亲也跳入海中。实际上母子二人都不会游泳,只能抱在一起任由湍急的海浪把他们打到深水区,不时呼喊着“救命!救命!”同在礁石上拍照的几名游客都不会游泳,不敢贸然下海营救。当时的海浪又比较大,大家只能在岸上着急呼救。 “快,有人落水了!”此时,远在200多米外乘凉的杨明听见呼救声,急忙跑了过去。事后杨明回忆说:“听到呼救声也就一两秒钟,我就冲了过去,没有时间多想,第一反应就是救人。”刚到礁石上,他与另外3名男子手拉手试图将这对母子拉上来,却因海浪太大无法够到海里的人。“危险,带上救生圈再下去。”岸上有人带着救生圈边喊边赶过来。“来不及了!”杨明看着海里的母子回答道。此时情况已经万分紧急!杨明毫不犹豫跳入海中。海浪一个接一个袭来,杨明游得有些吃力。每当他奋力往前游了一段距离,一个巨浪袭来,又把他狠狠打了回去。加上在海边奔跑了200多米,杨明有些体力不支。当时又正值涨潮,海浪接二连三地拍打在杨明身上。但是他没有放弃,越挫越勇,找准时机鼓足劲儿向落水母子游去。10米、5米、3米、1米……终于,他靠近了落水的母子。在水中无法同时抱起两个人,杨明只能顺着海浪拍打的方向,艰难地将母子慢慢地往岸上推。快游到岸边时,另一个小伙赶来帮忙,和杨明一起将人拉到沙滩上。幸运的是,落水母子经过简单处理和休息后并无大碍。 英勇救人传递社会正能量 “这个小伙子确实很勇敢。海浪那么大,万一有什么闪失,自身难保。”“谁也不知道有没有暗礁,加上那么大的浪,一般人不敢轻易跳下去。”“那天海浪很大,在礁石密布的海域是非常危险的。一个海浪袭来,如果打在人的身上,身体极有可能会触碰到礁石上,发生危险。”在场的游客纷纷对杨明竖起了大拇指。 回想当时情形,杨明的妻子黄女士仍心有余悸,她说:“我觉得杨明很勇敢,给孩子树立了好榜样。”救完人后,细心的群众发现杨明手臂被石头划伤了。杨明却说:“这点伤没什么,回去上点药就好了,只要母子俩安全就行。” 杨明在千钧一发之际,置个人安危于度外,挺身而出、临危不惧,挽救两条生命,传递了满满正能量。 林首水,男,1949年11月生,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武陵乡红君村村民。30多年来,林首水牢记父亲嘱托,坚持为革命烈士刘元嵩扫墓,并通过各种途径帮助烈士找到亲人。为了一句承诺,他坚守了几十年,充分彰显了诚实守信、一诺千金的宝贵品质。 守护英烈 代代相传 林首水的父亲林通道是大田县第一个党支部的接头人,也是烈士刘元嵩的战友。从记事开始,林首水就常听父亲讲刘元嵩烈士的故事。父亲说,刘元嵩烈士牺牲的时候,身边一个亲人也没有,所以他要像守护自己的亲人一样守护这个为国捐躯的英雄。 刘元嵩烈士是江苏常州武进人,生于1924年。1950年,刘元嵩任副连长,负责福建漳平厚德村剿匪工作。战斗中他冲锋在前,但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6岁。林首水的父亲眼睁睁地看着战友牺牲,但是当时通信不便,无法联系到他的家人。战友们只能把他拉回与厚德村相邻的大田县武陵乡,葬在百束村。小时候父亲就带着林首水给刘元嵩烈士扫墓,到父亲离世后,林首水就带着下一辈继续给烈士扫墓,几代人风雨无阻、默默坚守,一晃就是70多年。 重修墓碑 告慰英烈 2004年3月,刘元嵩生前战友俞志南等6名老同志来到武陵乡百束村勘察墓地,准备为刘元嵩重新修墓。2004年9月,俞志南、邱清和、林英才3人再次研究,决定让林首水负责复修,相关修建费用共同筹集。 2005年1月,刘元嵩烈士墓重修完工。林首水与俞志南、林英才等人按照大田县的传统风俗习惯,重新立了墓碑,举行了简单的祭奠仪式,宣读祭文,以告慰刘元嵩烈士。 探寻亲人 信守承诺 在守护英雄的过程中,林首水一直想方设法为烈士寻找亲人。2021年,大田融媒报道了林首水一家为烈士守墓的事迹,引起了多方关注。众多爱心人士、志愿者努力搜寻,寻访到了刘元嵩烈士的家乡武进县孝都大河小刘家村,找到了其堂弟刘元喜。 虽为烈士寻得亲人,但由于烈士直系亲属已都不在世,刘元喜也年事已高,林首水还是继续承担着守护烈士墓的使命。每年清明节和冬至前后,林首水都会带着一家人,风雨无阻为刘元嵩烈士扫墓。他说,和平安宁是革命先烈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记住他们、缅怀他们、守护他们是他应该做的事,他也教育自己的后人要继续不遗余力地守护好这座烈士墓。 吴志雄,男,1967年10月生,中共党员,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四都镇西梧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自2014年4月上任以来,吴志雄通过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使西梧村在短短几年内完成了华丽蜕变,经济、文化、生态、乡风等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后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福建省文明村。 用真心引领乡风 在吴志雄带领下,村里制定了村规民约,破除陈规陋习,抵制铺张浪费。他推动每年组织开展乡风评议,在村里组织推选“贤媳孝妇”“卫生标兵”等先进典型,有效形成崇德向善、尊老爱幼的良好乡风。他牵头成立诏安县第一家村级“奖学奖教基金促进会”,鼓励师生求知求学。他建设幸福院,成立老人协会,使老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依。他倡导举办元宵节联欢会、乒乓球比赛、猜灯谜等活动,丰富村民文娱生活。吴志雄主动公开了自己的电话号码,对于遇到问题的村民,第一时间入户关怀并给予帮扶慰问。他也因此被村民亲切地称为“西梧村110”。吴志雄用心用情调解村民纠纷,设立“诉源治理工作站”,长期稳控排查矛盾纠纷,减少法庭诉讼案件,实现该村“零上访”。 用细心盘活资产 吴志雄带领村“两委”回收村集体资产滩涂地、虾池等,重新发包搞创收。他积极推动对村里滩涂和虾池的科学规划和规范化改造,带领村民经营鱼苗和泥蚶苗培育、对虾养殖、牡蛎吊养,经济效益在原来基础上翻了4倍以上。对于没有中标的村民,吴志雄鼓励他们发展海上捕捞。这些做法让一方百姓致富,也聚拢了民心,使村民安居乐业,为西梧村实现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用恒心整治环境 吴志雄通过“改建、改水、改污、改厕”等四改工程提升村民人居环境面貌,提高村民生活品质。他精心规划梧桐小区,亲自参与设计民房64栋,结合闽南建筑风格和本村人文风貌,用红瓦斜坡屋顶打造具有闽南特色的田野风光建筑群。为优先照顾村里住房困难户,吴志雄提出实施“一户一宅”措施。他积极推进旧村改造、裸房改造320栋,在全省率先实行屋顶“平改坡”工程,现已改造85栋,其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他推动实施“雨污分离”,建设“西梧村牡蛎加工中心”,将废弃牡蛎壳加工后制作为土壤调理剂,实现变废为宝,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作为西梧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吴志雄十年来不遗余力,用真心、细心和恒心使西梧村从路颠、水咸、人人嫌的后进村蝶变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施建忠,1968年8月生,福建省莆田市南日罗盘小学教师。郭丽蓉,1975年6月生,南日罗盘小学教师。施建忠和郭丽蓉是南日罗盘小学仅有的两名老师,他们是同事,也是夫妻。30多年来,他们秉持初心使命,尽心尽力教书育人,改变了一批又一批海岛娃的人生,成为他们的指路明灯。施建忠、郭丽蓉曾获评“福建好人”。 条件虽艰苦 夫妇俩为了海岛教育选择坚守 罗盘岛,是莆田最为偏远的小岛。这里居住有900多人,是个少数民族建制村。许多人都外出捕鱼或者养殖,在镇上或者城里购房置业,但是一些孩子仍留在岛上就学。罗盘小学建于1966年,是岛上唯一的学校。“35年前的罗盘小学条件很艰苦,煤炉烧饭,烛光照明,干粮充饥,海风做伴。”1988年,施建忠师范毕业后,就来到罗盘小学。当时岛上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一艘小舢板,生活上的柴米油盐,要划小舢板一个多小时到大岛上购买。后来通了水电,但只要海风稍大些,岛上就会断电。夜幕中,全靠蜡烛、煤油灯撑起昏黄如豆的一点光去备课、批改作业。 由于罗盘岛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条件艰苦,这里的学校难以留住老师。在25年时间里,学校先后来了30多名老师,但都相继调走或辞职了,最短的仅呆了15天。可施建忠说:“我也是海岛长大的,更懂得知识对海岛孩子的重要性,因此我坚守下来,让孩子们能获得更多知识,为将来走出这个海岛插上知识的翅膀。”后来,施建忠在岛上遇到了开朗伶俐、同样热爱教书的郭丽蓉,二人结为夫妇,以校为家。“说好相守一生,如今这前半生已经悉数献给了海岛教育。”施建忠说道。 坚持“自我充电” 不想耽误孩子成长 “即使是现在,生活用品和物产丰富了,但是罗盘岛上依然很难买到新鲜的猪肉。”施建忠说,最难熬的还是工作之余的单调,不容易与岛外亲人团聚,又没有任何娱乐场所和设施。但是他认为,“只要心中有梦,生活就不会孤单。”施建忠夫妇的精神力量来自原来的老校长魏亚建,他是全国师德楷模,也曾在罗盘小学度过最艰难的20多年,但他始终乐观,爱校如爱家,爱学生如爱自己的孩子。施建忠夫妇接过担子,一晃就是十来年。他们认为,生活孤单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精神孤单,知识匮乏跟不上时代,耽误了孩子的学业和成长。于是夫妇俩每天晚饭散步后,就开始钻研教材,针对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补课方案,有的放矢地精心指导,有力促进了教学质量的上升。 “要教书育人,自己要品行端正、知识丰富,才能在教育学生时游刃有余,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这些年,施建忠从不放弃进修机会,他根据学生查缺补漏的方案,带着问题出岛,通过探讨交流,再带回理解与心得。每到假期,都是他“自我充电”的时间,除了在网上参加继续教育,他还常常自己查找名师精品课程聆听学习,掌握新理念,钻研新教法。 妻子郭丽蓉为了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大量阅读文学作品,观摩名师教学,硬使自己从数学老师转变成了语文老师。最近几年,罗盘村小学通了网,郭丽蓉开始凭着自己的高中英语基础,结合网络电视来教学生英语。为了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郭丽蓉还经常带孩子们转呼啦圈、跳踢脚舞,在网上学一些简单的瑜伽动作教孩子们一起做。“我要做一株岩石缝中顽强生长的小树,用一抹绿为海岛教育添一点彩。”郭丽蓉说道。 “只要还有一名学生,我们都会一直教下去” 最近几年,在省、市教育部门的重视支持及外来单位的帮扶下,罗盘小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的瓦片平房早已换成了宽敞明亮的教室,破旧的课桌黑板也变成了设备齐全的多媒体教室,还有功能齐全的图书室、乒乓球室、电脑室、美术室等。学校增添了教学设备,教学条件大大改善。施建忠夫妇更希望留下来,希望让渔家的孩子能和城里的孩子一样,有个美好的起点。 夫妇俩教过的400多名学生,考上本科院校的有40多人,其中5人考上了重点大学。学生们经常回岛看望他们,这让他们感觉更加充实,师生情谊成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2023年秋季开学,学校仅剩2名三年级学生、2名四年级学生和2名五年级学生。“只要这所学校还在,只要还有一名学生,我们都会一直教下去。”在坚守海岛这一点上,夫妇二人的想法从未改变。 郑贞良,男,1970年11月生,中共党员,福建省福州市红庙岭垃圾综合处理中心监管服务一科科长。他勇于担当、不畏艰苦,扎根红庙岭填埋场,每天驾驶重型特种机械铲车处理生活垃圾,不辞辛苦来回穿梭在垃圾堆里,日工作时长最高达20小时。他用二十多年如一日的坚韧付出,兑现了“宁愿一人脏,换得万家洁”的承诺。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扎根一线不言苦 红庙岭填埋场地处福州北郊山区,海拔500多米,气候条件差。春季大雾弥漫,夏季烈日炎炎,冬季北风刺骨,垃圾填埋现场气味刺鼻。1995年,红庙岭填埋场一期建成投用,郑贞良从红庙岭村的农民变成了处理垃圾的机械操作工人。他每天起早贪黑,风雨无阻无害化填埋城区运来的生活垃圾。每天凌晨四五点,便驾驶重型特种机械铲车,一遍遍将堆积如山的垃圾铲起、推平、压实,填埋,来来回回、披星戴月,最忙的一天工作达20小时。 与身体的疲劳相比,最令人难受的是弥漫在垃圾填埋场的气味。刚到垃圾场工作时,郑贞良被熏得吐了一次又一次,每天换洗的衣服也需用肥皂水浸泡几个小时才能除味。每天一身臭,郑贞良也曾动摇过,可每当坐进驾驶室时,他的心情又平静了。郑贞良说:“既然干上这一行,就不能朝三暮四,因为城市需要我。” 恪尽职守显担当 前些年,随着城市生活垃圾量不断增涨,加班加点成为郑贞良的工作常态。越是逢年过节,越得及时清运成堆垃圾,他经常匆匆吃完饭后就直奔红庙岭,与超量生活垃圾彻夜战斗。长年累月坐在狭小的驾驶室里,郑贞良患上了严重的腰肌劳损。同事曾好心劝他申请换个轻松的岗位,领导也想提任他,将他调离机械操作一线岗位,可他坚决留在与垃圾战斗的第一线。若遇上非常时期,郑贞良更是带头冲锋一线。每当强台风来临,他无畏风雨,提前到红庙岭过夜,随时准备着“战斗”。有一次,一场台风来袭后,垃圾专用道被滚落的石块阻断。垃圾车若无法上山,便可能会造成“垃圾围城”。郑贞良二话不说,迎着狂风暴雨驾驶重型机械,第一时间到场清障。他来回穿梭,只为打通垃圾运输填埋的最后端口。 2020年底,福州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机械操作工种因此退出了历史舞台。但郑贞良依旧停不下来,仍然和他心心念念的红庙岭形影不离。垃圾处理场虽华丽“转身”,但他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郑贞良说:“过去把垃圾推过来、埋进去就行。现在要守护绿水青山,很多东西需要从头学习,责任更大。” 身在肮脏处,心存皎月间。多年来,郑贞良艰苦奋斗、无私无畏、吃苦在前、不计回报的精神,深深感染和激励了周围的许多同事。 吴华内,女,水族,1978年3月生,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永兴镇永平村村民。22年来,吴华内毫无怨言地照顾身患残疾、智力低下的大姑姐,照顾体弱多病的公婆,学习开插秧机、种竹荪,用柔弱的身躯撑起一个家。 照顾脑瘫姐姐不言悔 一座三层高的小洋楼,阳光轻洒在宁静的小院子里,微风不燥。吴华内正仔细地帮姐姐梳着弄乱的头发,姐姐开心地笑着,像个孩子一样依偎着这位比她还小的弟媳身上。吴华内的丈夫搀扶着婆婆慢慢走动着,公公满脸笑意看着眼前其乐融融的一幕。这一切美好离不开吴华内的用心付出。 22年前,吴华内嫁到永平村。第一脚迈进丈夫家中的那一刻,她看到的是几间低矮破旧的瓦房、先天脑瘫的姐姐、年迈体弱的公公、常年哮喘的婆婆,这让她产生了想逃离的念头,但她也因此深感丈夫的不易。于是从结婚第一天起,她就毫无怨言地照顾着先天脑瘫、智力如孩童般的姐姐,这一坚持就是22年。 吴华内的大姑姐今年53岁,先天脑瘫导致她的智力和行为举止都像个三四岁的孩童,无法与人正常交流。吴华内刚结婚时,姐姐吃饭、穿衣都需要她帮忙。帮姐姐洗澡更是一个大难题,她分不清冷热水,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被热水烫伤。洗澡时,姐姐又喜欢像孩子一样玩水,把水泼得到处都是。所以每次帮姐姐洗完澡,吴华内都会全身湿透,整个人都像虚脱了一般。尽管如此,吴华内还是会每天都把姐姐照顾得干净清爽。22年过去了,姐姐和吴华内的关系越来越好,每天都黏着吴华内,也最听她的话。 悉心服侍公婆不言累 每当天气变化,或是早晚转凉时,吴华内的婆婆就会身体不适。吴华内总是耐心地询问婆婆的症状,为她抚背顺气,洗脚按摩。一得空闲,她就坐在婆婆身边,陪婆婆聊聊天拉拉家常。在吴华内无微不至的照顾下,婆婆的身体状况得以好转。 可是,两年前的一场大病又让婆婆的情况急转直下。如今,婆婆双手颤抖、腿脚不便。公公又年老体弱,只能佝偻着背,一脸担忧地看着老伴。于是吴华内坚持每天起早贪黑,一如既往地照顾着婆婆。在吴华内的坚持下,被阴霾笼罩的家又重新充满了欢声笑语。 柔弱身躯撑起幸福一家 婚后,吴华内生育了一对子女,一家7口人的生活重任都压在了夫妻俩的身上。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吴华内学会了使用插秧机,尝试种植食用菌竹荪,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慢慢地改善了家里的生活。 2023年9月,吴华内被一辆小货车撞伤,盆骨骨裂做了手术。为了多赚工资补贴家用,身体尚未完全恢复的她又立马上班,还常常主动申请加班。幸运的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得到了政府和爱心人士的关心关爱,大姑姐享受低保金和残疾人补助金,爱心人士还经常去看望和慰问她们。吴华内说:“我相信,有大家的关心和我们的努力,生活一定会越过越好。我永远也不会放弃,因为他们是我的家人。”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