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卫生健康新闻网 > 膳食健康 > 正文
酷热难耐!没有风扇、空调的年代古人如何消暑度夏
2020-07-15 08:44:21 周冬 来源:东南网综合  责任编辑:王姗菲  

酷热难耐!福建省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大部地区最高气温可达35℃以上。截止今天13时,福州市气象台发布今年首个高温红色预警信号。在这个离不开风扇、空调的酷热时节里,你知道古人在住、食、穿、用各个方面是如何消暑的吗?

住“凉屋” 犹如空调房

资料图

冰是大自然赐予的降温神器,早在周王朝时代,人们就已经懂得藏冰之术,他们冬天把冰块凿出存放在冰窖中,夏天再拿出来解暑。

先秦有“窟室”,秦汉有“凉殿”,随后还有“冰室”和“凉窖”。

唐代有一种专门供人消暑的凉屋,它一般傍水而建,采用水循环的方式推动一个大扇轮转动,将凉气缓缓送入屋内,或者利用机械将水送至屋顶,然后沿屋檐而下,制成人工水帘,使凉气进入屋子。

还有一种更加简便的方式,能让房间保持凉爽,那就是被称为“土空调”的装置。石孔通往一两米深宽的地下井,让恒低温的地气与屋内热气形成温差对流,只要往石板上一站,就能感受到一股股凉气在往外冒。

也有一些老百姓有自己的纳凉方法。比如屋檐前挂帘子,院中搭凉棚,屋子里放竹床、竹凳,床头上放石枕或玉枕等。

食各式“冷饮”清凉爽口

就像现代人喜欢吃冰镇西瓜,古代人也喜欢把食物降温,起到更好的解暑效果。

在古代,冰块可是奢侈品,普通的老百姓一般会把西瓜、李子之类的夏季水果放在冷水里浸泡之后再吃。

到了宋代,已经能喝到绿豆冰雪凉水、雪泡豆儿水、鹿梨浆、卤梅水等各色“凉水”。

在清朝宫廷中,最出名的消暑冷饮当数冰碗了,它是用冰屑、瓜果块、杏仁豆腐、葡萄干、鲜胡桃、怀山药、枣泥等原料制成的,十分清甜爽口。

古代没有冰箱怎么保证冷饮不化呢?

其实,古人有特别的保鲜神器它叫做——冰鉴。

冰鉴分内外两层,外层用来盛放冰块,内层则可以放各种需要保鲜的食物。在它的上方有开口,冷气能从口中透出,可以说它既是“冰箱”又是“空调”。

这个保鲜神器“冰鉴”从陶制演变到青铜、木制,一直沿用至清代。

穿“开裆裤”时尚又凉快

古人在夏天穿的衣服主要是丝和麻两种材质,比较透气。尤其是一种叫做“苎麻”的纺织原料,用它做的成衣一直是夏季爆款。

孙机先生在《中国物质文化》一书中这样写道:“苎麻织物洁白清爽,清凉离汗,受人欢迎。”苎麻衣不仅吸汗,还散热快、干得快。

魏晋前,男人也和现代人一样爱打赤膊,女人们则喜欢穿“开裆裤”。

在繁荣开放的大唐盛世,“半臂装”和“袒胸装”都深受女性青睐。

用手摇扇子、冰丝茵

扇子是古代最常见的纳凉工具,多是用竹编的,古人称之为“摇风”,又叫“凉友”。

资料图

除了手动送风的扇子外,床上的纳凉神器也是必不可少的。竹、瓷、玉是三种最常用于纳凉的材料,它们被制作成枕头、席子。

当然,纳凉的“玩意儿”远不止这些。明朝的高濂在《遵生八笺》里就提到了这么几件奇物:用刷净的猪毛制成的“壬癸席”,含有能消暑毒的龙涎香的“澄水帛”,用冰蚕丝织成的“冰丝茵”等等。

资料图

当然,文艺的古人认为,“清心静气”才是避暑的最高境界。

有诗曰: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

古人在盛夏之时,会二三好友,在近水处的亭榭里下棋、垂钓、论诗、品茶……通过这些“平心静气”的活动来消除暑热带来的烦闷。(来源:新华网、中国文化报、新华网报、中国青年报)

更多》图片新闻

厦门翔安举办公益活动 提升居民应急救护技能

全省首家智慧健身房 在厦开放

福建两家三甲医院项目动工 医疗资源再升级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举办2020年度无偿献血活动

康复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