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报讯 (记者王潇雨 首席记者刘志勇)7月15日,中国医学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医改蓝皮书:中国医改发展报告(2020)》。该书在简要回顾医改十年进展的基础上,重点总结了2019年医改进展,并面向2020年和“十四五”规划提出改革推进策略;选取部分改革进度推进较快且改革有成效的典型地区,对其医改经验进行总结。 医联体、信息化、家医签约 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蓝皮书》指出,推进医联体建设、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远程医疗成为推进分级诊疗的3个主要抓手。 开展城市紧密型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试点,成为医联体建设重点,各地在探索医保基金总额付费、构建权责清晰的治理体系和医共体运行机制等方面,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核心做法和相关配套政策。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进一步提质增效。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共有开展签约服务的家庭医生团队38.2万个,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覆盖3.2亿人。各地围绕提高签约服务质量,从完善配套政策、建立家庭医生激励机制、落实签约居民优惠政策等方面做了诸多探索。 目前,我国已逐步形成“国家、省、地市、县、乡”五级远程医疗服务体系,覆盖所有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重点覆盖国家级贫困县和边远地区。 多层次、提效率、完善运行 促医保保障能力提升 《蓝皮书》指出,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基本建立起了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保障方式实现从单一制度到多层保障的转变,政府投入不断加大,进一步理顺医保管理体制,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在大病保障水平方面,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由50%提高至60%,贫困人口报销比例达65%。城乡居民医保地市级统筹全面做实,部分地区开始探索省级统筹。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加快推进,截至2019年8月,97.5%的统筹地区开展了付费总额控制;75.1%的统筹地区按病种付费数量达到100个以上;62.3%统筹地区开展按人头付费;67.4%统筹地区开展按床日付费。 异地就医结算由住院到门诊,公共服务能力有所提升。持续推进商业保险发展,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正在完善。开展医保信息化顶层设计,全流程信息管理体系逐步成型。 抓采购、改支付、合理使用 构建药品供应保障制度 《蓝皮书》指出,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进一步落实公立医院政府主体职责,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促进医保相关政策协同。要实施医保基金区域总额预算管理,建立药品支付标准及其动态调整机制,理顺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完善医保定点机构“协议管理”,探索“定点机构”医保基金绩效考核,调动医疗机构规范基金使用的自律性和自觉性。 《蓝皮书》认为,公立医院药品耗材采购的政策目标、政策环境、焦点问题发生了改变,与药品集中采购相关的“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呈汇合之态,进一步完善药品耗材集中采购和使用政策的时机已成熟。 运营、治理机制、需求挑战 公立医院改革仍需持续 《蓝皮书》指出,从试点改革到全面推进,再到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公立医院改革实现了阶段性发展目标,今后要在一些痛点和难点上持续推动,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 《蓝皮书》认为,随着我国医药分开和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等多项政策出台,公立医院的扭曲激励被逐步矫正,但各地发展不均衡,阻碍协同合作的利益壁垒并未完全打破。同时,针对个人的激励机制设计不合理,致使各层级医疗机构和医生缺乏以患者为中心提供连续、整合服务的积极性,医生行为模式并未真正改变。除政府与医院的责权利之外,涉及其他政府外部治理机制的问题,比如出资人制度、支付制度、筹资补偿制度等制度安排也尚未完全理顺。 公立医院内部运行管理也面临新挑战,公立医院需要在战略规划、运营模式、利益相关者互动上做出系统改变。 传承创新、人人享有 中医药重要作用得到发挥 在中医药建设方面,《蓝皮书》指出,目前,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顶层设计顺利完成,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目标初步实现,覆盖城乡居民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已经基本健全。 截至2018年年底,每千常住人口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数达到0.62张,每千人口卫生机构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41人,提前完成2020年规划目标。 下一步,应在建立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中发挥中医药作用、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推动中医医院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符合中医药事业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严格中药质量监管等方面持续发力,为破解医改难题、实现健康中国目标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