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年初,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人民同心合力,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为了更好地推进“防疫情、管慢病、治未病”,从“以治病为中心”转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大健康工作格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强调,要加强医防融合,强化基层常态化疫情防控,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在我国东南沿海,厦门作为境内外经贸交流密切、人员往来频繁的经济特区,面临的疫情输入压力尤为突出。疫情发生以来,厦门市通过强化医疗救治能力、应急保障能力,建立完善协同防控、数字防控、制度防控“三防一体”的联防联控体系,织密织牢疫情防控网络。国务院指导组高度评价厦门防控工作“有力、有序、有效”“为全国提供了非常好的典型经验范本”。截至9月8日24时,厦门共收治本土确诊病例35例,实现了患者100%治愈,全市从2月17日起无本土新增确诊病例;收治境外输入确诊病例36例,治愈27例,住院病例9例,患者“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 这些亮眼的成绩得益于厦门在医防融合方面的积极探索。多年来,厦门以慢病管理为切入点,强化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融合服务;疫情期间,通过“医、防”战线信息共享、工作协同和防治结合,筑牢“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防火墙;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发挥医疗机构哨点作用,持续推进“三师共管”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厦门模式”,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擎起健康之伞。 平战结合 疫情防控有力 疫情初期,患者总量大,重症患者多,且病况复杂,如何有针对性地实施救治,特别是对重症患者进行有效治疗,考验着各地的疫情救治能力。厦门市依托三甲综合医院,建设传染病院,以厦大附属第一医院杏林分院作为定点医院,实现患者、专家、资源、救治“四集中”,达到平战结合、医防融合的效果——在常态化阶段,医院开展日常诊疗,锤炼临床综合实践能力;在疫情发生时,即可立足三甲医院的医疗优势,迅速转入传染病救治,发挥“定海神针”的作用。 一位67岁、患有鼻咽癌的危重症确诊患者于1月30日入院,随后病情恶化转入ICU。由于患者处于肿瘤晚期放疗后阶段,淋巴细胞非常低,免疫功能低下,氧合指数极低,生命危在旦夕。重症团队通过多学科合力,打破常规,采用无创呼吸机,让病人氧合改善。随后,针对腹泻、肝肾损害、气胸等难题,医护团队实时调整治疗方案,严防死守病毒入侵,最终让患者气胸好转,脱离无创呼吸机,成功控制了病情。 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厦门第一时间成立防控工作小组。医疗救治组整合全市优质医疗资源,从多家三级医院中调派骨干医护人员支援定点医院;按照“战时医院”架构重新组建定点救治医院。仅用5天5夜完成32间负压病房改造;定点医院还建成市级急危重症远程救治和指挥平台,搭建了省级会诊平台,邀请省重症救治专家进行远程或床边会诊指导诊治。 截至目前,厦门市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35例,其中危重症患者7例,占比高达五分之一。医疗救治组科学救治、精准施策,实现100%治愈,无死亡病例,医务人员“零感染”。 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厦门市绷紧“院感管理”这根弦,通过质控中心进行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所有的二级以上医院都设立了发热门诊。严格规范发热门诊、隔离病房等高风险科室的布局建设,优化处置流程,完善消毒隔离制度及防护防控措施,加大防控知识培训。 充分发挥医疗机构“哨点”作用。实现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对于所有到发热门诊就诊的患者,必须扫“健康码”,并进行核酸检测。对于待排除和疑似病例第一时间进行隔离医学观察,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全面落实预检分诊制和首诊负责制,医务人员当好“守门人”,发现发热等可疑病例,严格落实分类处置规范,做好登记、报告、收治和转运。 把好五关 联防联控有序 7月18日,导演张纪中在个人公众号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分享了他归国后,在厦门隔离期间遇到的暖心事:“预想中的消极期待被一扫而空,从飞机到酒店,我们一直被温暖着感动着。” 看到厦门高崎机场检查程序严密、秩序井然,他感叹道:“正是这样严格的流程,才创造了迅速消灭国内疫情的奇迹!”“检测的过程非常合理和人性化,在工作人员的安排和导引下,孕妇和小孩得以优先排队……在整个过程中,工作人员们都在努力节省烦琐程序需要的时间,紧锣密鼓地帮助我们逐步分流到隔离的酒店。” 张纪中看到的暖心场景,凸显着厦门市因时因势优化管控措施,完善制度规程的成效。厦门实施“关口前移、联防联控”策略,坚决把好“入口关、检测关、转运关、社区关”。通过有效整合交通、卫生健康、港口、海关、边检等各方防控力量,建立了水陆空全覆盖的联防联控网络,坚决防止疫情输入和扩散蔓延。 把好入口关。按“一场一案”“一点一专班”原则,厦门在机场、火车站、码头、汽车站等交通枢纽严格排查管控,对入厦人员实行从登机值机到落地通关、从分流场所到定点酒店、再到转送转运等全程“点对点”、环环相扣的闭环管理,并统一妥善集中登记分流。 为了实现“流程最短、效率最高、时间最快”,对于境外入厦人员,在入境检疫前端将海关、边检和卫生健康的工作内容作了整合协同,机场入境通关时间从4~6个小时压减至2个小时以内;在分流服务环节将省内各设区市与各区工作专班进行归并协同,整个分流耗时从1小时以上缩短到20分钟左右。 把好转运关。独立建制的厦门市医疗急救中心作为市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突发疫情等应急事件的紧急救援,可进行全市统筹,统一调度指挥,统一管理考核。市医疗急救中心在全市设立了22个急救站点,87辆救护车(含18辆负压车)分配到了各站点“蹲守”,以便安全快捷转运各类患者。 把好检测关。面对当下境外疫情输入的压力,为了最大限度确保检测效果,厦门对入境人员在“14+7”的医学隔离观察期间,实行“4+3”的严格检测策略。即在人员入境时、14天集中隔离期满前,以及居家观察结束前,均实行核酸和血清抗体检测,集中隔离期间再加1次核酸检测,对每个入境人员共计实行4次核酸和3次血清抗体检测,织密织牢“外防输入”检测网。对八类重点人员,严格落实“应检尽检”。针对新发地等地疫情,第一时间主动开展农贸市场等重点场所的重点单位外环境监测工作,定期采集环境样本、食品样本及人群样本送检,保障群众生命健康。对于定点医院、隔离酒店的医疗生活垃圾等,做好处理工作。 把好社区关。厦门市充分动员社区、酒店、企事业单位等社会联防联控力量,坚决守住“最后一道防线”,确保“不漏一人”。通过广泛宣传和多环节查验,落实社区、酒店等属地责任;动员企业加强员工健康管理,用网格化甄别实现最后的兜底功能,有效避免“一失万无”现象发生。 把好心理关。在抓严抓实防控工作的同时,厦门坚持以人为本,做细做优个性化服务。对于隔离人员,妥善做好服务保障和心理纾解,用心用情帮助他们渡过特殊时期。厦门市成立心理危机干预小组,开通24小时免费服务心理援助热线,厦门市仙岳医院派出14名专职心理咨询师为一线医护人员、病患及普通民众免费进行心理疏导。至今该热线已接听了上千个与疫情相关的来电。此外,专家团队还通过文章、视频、广播、线上问诊等形式,为隔离人员送去心理慰藉。基层服务人员也共同行动,从政策宣讲、法律服务,到信息咨询、情绪安抚,再到爱心礼包、外卖快递代收等,为民众提供全方位的贴心服务。 数据助力 监测溯源有效 防疫常态化阶段,一边是复杂多变的人员信息,一边是专业化、高难度的防控要求,怎样准确跟踪重点人员、提高排查效率?厦门在全国率先开通大数据开放平台,迅速开发“入厦人员网上预登记系统”“新冠肺炎监测溯源系统”,实现对入厦人员的全员登记、对重点人员的全面排查及全程管理,不断加强大数据互联互通,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再上新台阶。 2月初,厦门某医院发现了一例确诊病例张某,自动触发报警机制。在“入厦人员网上预登记系统”“新冠肺炎监测溯源系统”中,与张某有关的密接信息拉网式铺开。此前与张某共同乘坐动车来到厦门的密接乘客、相关乘务员和动车站登记人员、张某乘坐的出租车司机、社区同楼栋住户、接触过的超市收银员,以及接诊张某的医护人员……近百名密接人员的排查只需要动动鼠标,即可通过大数据精准锁定,随即对其采取隔离观察。 这是厦门市借助大数据做实做细联防联控的一个缩影。其中,作为“防控利器”的新冠肺炎监测溯源系统于1月31日启动建设,2月6日正式上线,仅用了短短一周时间。“在社区网格化平台基础上,系统整合了公安、通信、交通、药监、教育等部门的数据资源,把社区摸排、入厦登记、卡口采集、酒店上报、线索申报、疫情监测、密接监测等功能模块进行全面归集,可以快速掌握在厦人员健康状况和流动情况,为市民安全筑起防护墙。”厦门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主任叶荔姗说。 据介绍,该系统能追踪病毒的蛛丝马迹,在茫茫人海中锁定重点人群,还能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定位交通轨迹和社会关系图谱,助力流行病学调查和溯源。 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助力,厦门市实现各区各部门防控数据互联互通、防控任务统一部署,形成闭环管理和精准防控,为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管理和城市治理体系提供有力支持。 一是全员登记。所有入厦人员均通过预登记系统申报个人健康、接触、旅居史等关键信息,实现从入厦(入境)提醒、到厦分流、到社区居家全程跟踪和特定人员的精准排查、锁定和布控,一旦发现疫情就触发预警、实施管控、快速处置。 二是全面排查。成立专门的信息工作小组,推动工信、卫生健康、外事、公安、边检、通管、火车站、机场等部门信息数据的联通共享。 三是全程管理。对所有重点人员逐一建立“数字档案”,将动态信息变动和核酸检测结果实时录入溯源系统,完成全链条闭环管理。 目前系统已在全市各大口岸、市区两级卫生健康委和疾控中心、定点医院在内的36家医院等机构和单位部署使用,并接入全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系统,实现全市联防联控。通过健康状态助力复工复产,包括旅游、教育、医疗等各行各业,累计查询量突破2000万人次。 慢病防治 健康管理走心 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除了“防疫情”外,“管慢病、治未病”依然是公共卫生服务的重点。国家卫生健康委6月发文要求,做好2020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明确要“做好深化基层慢病管理医防融合”。 关口前移,强化慢病管理,厦门让医疗渗透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形成“未病早预防、小病就近看、大病能会诊、慢病有管理、转诊帮对接”的防治体系,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了更优质便捷的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不久前,60岁的黄女士来到同安区西柯中心卫生院进行免费早癌测试,2次粪便潜血测试结果均呈阳性。卫生院立即联系市第三医院为其做进一步诊疗。第二天,市第三医院消化内科便为患者开辟绿色通道,经肠镜检查发现黄女士肠子长有一块长蒂息肉,并伴有许多小息肉。医生直接在消化内镜下对息肉进行了切除。短短半小时,黄女士的大小息肉被切除得一干二净,当天就可以下床活动了。 “幸亏及时筛查出‘定时炸弹’,我实在太幸运了,非常感谢政府和医生。”黄女士说,平时一点症状都没有,如果不是因为政府组织早癌筛查,三院医生尽职尽责及时为她诊治,后果不敢想象。 除了大肠癌筛查,厦门市针对本地居民疾病谱特点,不断扩增分级诊疗试点病种,在八大系统选择15个病种开展分级诊疗规范化管理。重点加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等工作,加快各病种专病防治平台建设,促进慢病诊治系统化、规范化,形成基层慢性病防护网,开展高危人群慢阻肺筛查、适龄人群大肠癌筛查等,提高呼吸疾病、胃肠道疾病早诊覆盖率,有效降低医疗费用支出,减少病人经济负担。2019年,厦门市接受肺功能筛查人数6.5万,接受大肠癌筛查人数4.5万。 做好慢病管理,基层能力建设是关键。厦门通过各类医联体建设,做实全市专家下社区制度,通过“传帮带”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的服务能力和业务水平,引导优质资源下沉社区,带动了常见病、慢性病患者从大医院回到基层首诊,建立上下转诊互通、服务规范便捷的分级诊疗体系。2019年,厦门市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通门诊量占全市公立医疗机构的55.9%,基层慢病门诊占全市公立医疗机构的76.6%,分级诊疗成效显著。 三师共管 分级诊疗走实 家住湖里区金安社区的陈阿姨,患高血压和糖尿病已经多年,以往去大医院复诊取药都非常麻烦,疫情期间尤为不便。近日,陈阿姨通过“厦门i健康”微信平台,向家庭医生发出长处方续方申请,医生结合线上问诊情况和医疗健康大数据系统评估,审核通过了续方申请。陈阿姨在线进行医保支付,次日便通过快递收到了可服用8周的降压药。 为了减少疫情期间医疗机构人员聚集,厦门建设千名医生“在线问诊系统”,家庭医生引导签约居民尽量采取线上预约、随访、复诊、续方形式,线上续方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动配送药品到居民小区门口或家中。据统计,从1月25日至9月14日,全市居民发起咨询75456次,线上续方发起量15550人次,长处方委托代开药165人次。 当家庭医生遇到疑难杂症怎么办?厦门市创设“三师共管”服务模式,推动大医院专科医生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全科医生、健康管理师组成服务团队,让百姓享受到“多快好省”的品牌服务。 通过厦门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平台——厦门i健康,签约居民在线可以享受到健康咨询、预约转诊、慢性病随访、健康管理、绑定智能设备实时监测体征信息、长处方在线续方、疾病早防早治、精准健康保健知识科普和健康提醒等服务,还可通过专病频道获得多项专病分级诊疗服务,进行健康档案、住院病历、康复管理以及物联网体征记录和健康评估等健康管理。另外,针对行动不便的患者,还试点开展通过平台预约上门看诊和护理服务。 近年来,厦门市持续深入推进“三师共管”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厦门模式”,不断丰富签约服务的内涵和形式。建立家庭医生对签约居民回访制度,特别是签约居民出现住院等重大健康问题时,及时了解居民的病情恢复情况及健康状态,进行相应的健康指导。 下一步,厦门市将借力“互联网+医疗健康”,提高签约居民获得感。开展“健康银行”线上积分活动。推广“上门访视”项目,为有需要的签约居民提供上门服务,将签约服务从医疗机构延伸至社区和家庭。完善专病频道,通过在线咨询、远程视频等方式,由大医院专科医生进行在线康复指导或者复诊,无须再到医院排队挂号。同时夯实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基础,持续完善合理用药系统、糖尿病智能决策系统、儿科智能辅助系统等,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效率。 截至6月30日,全市签约服务78万人,重点人群中65岁以上老年人签约服务15.37万人,签约覆盖率70.24%,续签率88.39%。2020年1月,根据第三方机构满意度调查,居民基层首诊意愿达88.32%,对签约基层服务的综合满意度达95.94%。 声音 □厦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姚冠华 加强医防融合 保障人民健康 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厦门市全面落实“四早”“四集中”措施,快速反应、跟踪监测、及时布防、全力救治,筑牢筑实疫情隔离墙;防疫常态化阶段,厦门市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日常工作,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 下一步,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将继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聚焦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加大医防融合与社区协同,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 同时,厦门将不断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发展多种形式医联体,坚持基层医疗卫生改革,强化慢病一体化管理,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打造信息化支撑平台,建立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厦门市建设高水平健康之城,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的健康获得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