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卫生健康新闻网 > 急救常识 > 正文
“救命神器”AED,要扩面增量更要会用敢用
2021-06-18 15:31:28 张静雯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王姗菲  

东南网6月1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静雯)13日凌晨,在欧洲杯丹麦与芬兰的足球比赛中,丹麦队10号队员埃里克森在没有对抗的情况下突然倒地,出现呼吸心脏骤停。现场球员与队医立即展开了13分钟的生命救援,最终将埃里克森从死神手中夺回。这场教科书式急救,让我们看到了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在心脏骤停抢救中的关键性作用。

AED,是一种便携式、可供非专业人员使用的、抢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医疗设备,可以诊断特定的心律失常,并且给予电击除颤,可让心脏骤停患者获得更多生存机会,被称为“救命神器”。据统计,发生心源性猝死后,如在1分钟之内通过AED对患者进行电击除颤,救活概率为90%,此后每延迟一分钟,抢救成功的概率约下降7%~10%。

近年来,AED也逐渐走入广大民众的视野。2017年,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健康福建”2030行动规划》中明确,到2030年,全省公共场所每万人AED配备率达到1~2台。2019年起,我省各级红十字会组织积极开展“救”在身边募捐项目,在轨道交通、火车站、大型商业中心、学校、体育场馆、旅游景点、文化体育服务中心等人流密集、心搏骤停高发的场所率先投放了AED。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目前公共场所投放的AED设备在1000台左右。

但与先进地区相比,我省AED总体配置数量较少,仍处于起步阶段,且出现了“投放难、推广难、管理难”和“不愿用、不会用、不敢用”的发展困境,原因不外乎几点:

一是设备昂贵,维护成本高。每购入一台AED设备需要花费2万~3万元,每两到三年需要更换一次电池,还有检修和维护成本。由于我国目前没有对公共场所AED配备进行强制规定,因此管理者缺乏主动性。

二是急救意识淡薄,公众知晓率亟待提高。AED虽然操作简单,但多数民众认为突发心脏问题属于偶然事件,学习这个技能可能也记不住,用不到,不愿意花时间精力了解正确的操作时机和配套的急救方法。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群众从未听说过AED;即便是在选修了急救常识的人群中,能够准确说出AED使用方法的也不多。

三是救助者心存顾虑,不敢贸然出手。虽然《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但不少受访民众表示,就算不用承担民事责任,现实中如果出现救助不当带来的损害,也可能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国家心血管中心201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达55万人,相当于每天约1500人因心脏骤停而离世。因此,有必要建立健全急救体系,加大AED的配置力度。

业内专家呼吁,应加大AED在公共场所的投放力度,建议以政府为主导在公共场所配置AED,同时鼓励企业、个人的捐赠。

强化普及救命知识,打通AED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建议大学、中学将急救知识纳入必修课程,在青少年人群中树立正确急救意识,并确保遇到突发病人时,能及时、正确地进行施救。可以用视频、漫画、动画、文字等通俗易懂的形式,在全社会扩大急救知识、技能的普及。

对于现有的AED设备,要加强管理,提高使用效率。譬如,建立覆盖全省、一键可查的“AED地图”,并将信息发布到百度地图、微信小程序等应用软件上,确保民众能够快速、准确找到AED。比如深圳,将AED装在交警铁骑上,让每天穿梭在整个城市大街小巷的交警铁骑载着AED,第一时间赶到需要救护的人身边,成为“路上最灵活”的急救者。

此外,应加强对“现场救护”行为的褒扬和宣传,让“只有人人都有救人能力,人人才有获救机会”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只有努力消除民众普遍存在的怕做好事惹火烧身而“不敢救”的顾虑,才能让民众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让AED充分发挥出救命的“超能力”。

更多》图片新闻

周宁发力中药材产业

泉州市儿童医院医护人员现场开展儿童急救培训

新华全媒+|中医药助力疫情防控

生死一线救还是不救? 生命课堂教你如何救

疫苗接种“不断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