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卫生健康新闻网 > 图片新闻 > 正文
厦门:心力逐步走向衰竭 男子植入人工心脏重获新生
2022-06-09 17:59:39 邹玒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王超  

单忠贵为患者进行出院前的检查。(东南网记者 邹玒 摄)

东南网6月1日讯(本网记者 邹玒)6月1日,51岁的黄先生迎来了他的新生——成功进行人工心脏植入手术的他就要出院了。4月26日,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多学科团队在他的胸腔里植入一枚左心室辅助装置,也就是“人工心脏”,让黄先生重新焕发活力。据了解,这也是福建省首例正式获批临床应用可长期使用的人工心脏植入病例。

6月1日一早,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外科病房,心外科主任单忠贵为黄先生做出院前的检查。与入院前时不时会胸闷、气喘的状态相比,如今的黄先生已行动自如,今后他需要随身携带保障人工心脏动力来源的电池背包,靠着其中两块充电电池,可持续为“人工心脏”供电8小时以上。单忠贵表示,该设备还配有两组备用电池,可随时更换。这意味着,患者康复出院后,其行动时间、活动范围基本与正常人一样。

三年前,黄先生开始出现了胸闷、气喘。他在外地的医院检查后被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他吃药后,虽然有好转但是活动以后仍然会胸闷、气喘。一个月前,药品似乎起效不大了,黄先生一下床就喘,就连平躺着也会顺不过气,即使用了药,也无法下地走路。

4月19日,黄先生来到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外科主任单忠贵团队发现黄先生左心室功能严重降低,仅靠药物无法延缓患者的心衰进程,心力可能随时出现衰竭,“因此我们建议患者进行心脏移植手术或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而目前缺少合适的供体且难以预料等待时间。”最终,经过反复论证,团队决定为老黄采用另一种治疗方法——植入式左心室辅助系统,即“人工心脏”。

植入“人工心脏”,并非要摘除患者的心脏,而是将一枚人造的心脏植入患者体内,代替其左心室,起到“发动机”的作用。人工心脏,实际上只是在心脏旁边加了一个“机械泵”,辅助左心室向全身泵血,更专业的叫法是“左心室辅助装置”。“人工心脏”由纯钛制作的,重量为420克,其核心部件是一个如水管三通接头的金属血液泵。工作时,它如同螺旋桨的涡轮,通过“泵”的工作原理来辅助或代替真实心脏的泵血功能,将血量推向全身。

4月26日,手术开始。人工心脏植入前,还有个棘手的事儿。黄先生的左心房室有不少血栓,如果血栓掉到左心室,引起脑梗,那后果不堪设想。单忠贵切开左心房,将心房血栓一一取出,反复冲洗干净后,接着在心尖部打孔,将“人工心脏”入血管插入心尖,并行褥式缝合,每一针都比绣花还精细。接着,他小心翼翼地将升主动脉与“人工心脏”出血管进行吻合……在麻醉医生与手术医生、体外灌注师的密切配合下,心脏慢慢恢复跳动,患者逐渐脱离体外循环,不一会儿,监护设备上显示其右心收缩较好、血压稳定,符合启动“人工心脏”的条件。

“开机!”随着单忠贵一声令下,这个如同“血液泵”一般的“人工心脏”正式运转。紧接着,医生们结合患者室间隔位置和瓣膜开放情况,不断调整“人工心脏”的转速,确保每个环节平稳衔接。最终,在“人工心脏”的辅助下,黄先生的全身血流循环再次恢复了正常人体的需求量。那一刻,所有人终于松了一口气。

“人工心脏”植入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就是出血和右心功能衰竭。术后,心外科人工心脏小组必须时刻紧盯患者的心功能,昼夜监测“人工心脏”的运转情况,以及肺功能、肾功能、脑功能、凝血功能等情况。术后4天,黄先生顺利拔管,术后一周,他的心功能已基本接近正常人,顺利转入普通病房,进行康复训练。同时,他也跟着医务人员学习如何适应并使用身体里这朝夕相伴的“新朋友”,比如带着电池组散步、洗澡等。将来,他就能像普通人一样正常生活。


更多》图片新闻

宁德援沪医疗队:党建引领 全力守“沪”

奋战31天!上海城市足迹展览馆亚定点医院闭馆

福建援沪医疗队接管的上海世博方舱休舱 福州队累计收治患者2542人

“积分制”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可为居民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

“福”文化,进了上海亚定点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