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传艺中心园内的戏楼,年轻艺校毕业生的精彩表演,吸引了纷至沓来的游客和观众。 会原封移动的古建筑 宜兰是台北的后花园。不过,在以前,宜兰人要去一趟60公里以外的台北市有多么不容易,爬山越岭不说,还要费一整天才能到达。在2006年台湾第一长遂“雪山隧道”开通之后,从台北去宜兰就只要不到一小时的路程。 随着现代生活对宜兰传统文化的冲击,可是,宜兰的乡民却依然以守护农耕社会的文化遗产为荣。近日,记者访问的二结乡,发现这里曾是宜兰乃至台湾北部地区的粮仓枢钮,却还至今保存着农耕古迹“二结谷仓”及“二结王公庙”。在“二结谷仓”里,记者见到,这里的古早稻米种植、加工设备一应俱全,有簸箕、碾谷机、陶瓮、镰刀…… 保存这些古早农具,究竟缘于怎样的念想?宜兰文化资产守护志工林奠鸿告诉记者,上世纪九十年代,上千的乡民自发将旧王公宙搬移,并保存了面临拆除的谷仓。“其实,我们对文化遗产并没有太多的概念,也不懂得雕梁化栋、历史建筑等。当时我们大伙儿只有一个念想,那就是我们生在此、长在此,对旧有的生活空间有着很深的感情,有着很多共同的记忆。保存旧有空间,就是保存我们对庄头的感情,保持人与人、人与这片土地的关系。” 林奠鸿说。 “王公很灵验,王公很吃糕”,这则流传在乡里的俗谚,讲的是信徒供奉给王公宙的糕点。一天祭拜下来,供品成了桌案下孩子们的零食,信徒们还会误认“王公很灵验”,“这就是我们大部分乡民儿时的共同记忆。”当地的一位志工说道。 正如二结乡原汁原味保留着乡土文化遗产,位于宜兰五结乡冬山河畔的传统艺术中心也保留着两座原封不动挪移过来的古建筑,那便是广孝堂和黄举人宅,迎来纷至沓的八方游客。当地导览志工李小姐说,这两座古迹,也是从都市更新计划中迁移过来重建的,但尽量保留原有木构件来恢复建筑物之原有风貌,旧宅中的物品摆设也都是原汗原味的古早物品。广孝堂内的两块金斗石,还是当年来自福州的压舱石。 传艺中心主任秘书赖铭仁告诉记者,传艺中心的设立就是为了保存和发扬传统文化,除了设立戏剧馆、曲艺馆、文化艺术广场和戏楼等等,有不少挪移来的古建筑。这座有着80多年历史的广孝堂,原系为宜兰的郑氏家庙,现如今作为传艺中心的传统家庙建筑的展示空间,室内依传统格局摆设布置家具器物,以推广传统祭祖仪式活动等功能。在园区的文昌祠前的戏楼,每天都有两三场的戏剧演出,融合传统与现代,由刚毕业的艺校学生在此表演,也为今后的一流剧团做准备。 有了这样的古建筑和传统艺术展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游客前来游玩。据统计,自2006年起,台湾传艺中心每年入园人数达到130万人次,每年为宜兰创造大约六七亿元新台币的经济产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