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场全景
2015年11月20日至25日,由中国文联、中国曲协、福建省文联共同主办,福建省曲协、晋江市委市政府联合承办的第五届海峡海峡两岸 两岸曲艺欢乐汇在晋江市成功举办。
艺欢乐汇下 2015年11月24日,第五届海峡两岸曲艺欢乐汇研讨会在晋江举行。研讨会聚焦“传统曲艺与中华美学精神”,参加本次曲艺欢乐汇的领导、嘉宾、专家、学者等共聚一堂,交流两岸曲艺发展的新理念,探寻两岸曲艺发展的新路径。与会者深入探讨了曲艺艺术的
丰富内涵,并就密切两岸文化互动、推进曲艺创作与创新、深耕传统曲艺传承、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
出席本次研讨会的领导有中国曲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曲华江、黄群,福建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林瑞发,四川省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李兵,中国曲协理论委员会主任常祥霖,山东省曲协主席孙立生,台北曲艺团团长叶怡均,财团法人台北艺术家文教推广基金会主任郭忆如,香港教育学院客席粤曲讲师黄琦雯,马来西亚“飞蒲相声社”相声演员纪庆荣、苏维胜等,以及来自全国各省的曲协负责人。研讨会由中国曲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黄群主持。
研讨会上,福建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林瑞发致辞。“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核心区,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林瑞发说,“第五届海峡两岸曲艺欢乐汇内容丰富、规模大,精彩纷呈,名家汇聚交流广泛,是海峡两岸优秀曲艺作品和曲艺人才的一次集中展示。作为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热爱的说唱艺术,曲艺既是地方文化精粹,也是民族文化瑰宝,为传播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传扬社会正能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福建省在曲艺方面注重精品创作、人才培养,下功夫做濒危曲种抢救工程,加强八闽曲艺文化的传播。”
中国曲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曲华江表示,在当下环境中,曲艺文化如何做到不丧失本质与特色,不盲目地“革新”与“创造”;曲艺工作者如何做到坚守责任,从中华美学精神中汲取营养,创作出优秀作品等,是大家共同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曲协理论委员会主任常祥霖:
对艺术形式“动刀”要慎重
随着时代变化,曲艺内容与形式在变化,评判曲艺的具体对象和价值指向也在变化,不变的是中国特色与风格。“我们要挖掘曲艺从哪儿来,以及曲种的分类和体系。”常祥霖说,“但是,对艺术形式的‘动刀’要慎重,要懂得尊重当地民间的情感。”
他感慨,通过本届海峡两岸曲艺欢乐汇,领略到福建人民用文化自觉和担当,保护了最纯洁的福建各地的方言语音。
“比如南音,就不能随意改,它有恒定因素——民族文化的积淀和凝结。从吹奏乐器到古典服饰,这些都不能变,但唱的内容可以变。”常祥霖说,“粗暴的改革等于文化流氓,会阉割了艺术本真。”
“艺术具有教育、欣赏等功能,和流传千百年的艺术对话,还能治愈‘社会病’。”常祥霖说。
面对日益变化的文化环境及观念影响,实用主义至上等文化乱象频出,或造成失去曾经的乡愁般的纯洁情感。
“我认为在传统美学精神的影响下,曲艺的继承发展应当‘理解艺术法则坚持活态流变’。曲艺既不是随心所欲、人人可为之,也不能把它变成高阁供奉的牌位。理解艺术法则坚持活态流变,是目前我们珍视曲艺、保证曲艺健康传承发展的基本立场。”常祥霖说。
山东省曲协主席孙立生:
“曲艺家的肚是杂货铺”
“我始终认为,民间文化是曲艺安身立命的源头活水。曲艺发源于民间文学,以服务劳动者为荣,曲艺应该重视从民间文学中吸取养分,做足幕后工作。”孙立生说。
优秀的曲艺传统提醒着,“礼失而求诸野”,让曲艺回归到哺育它生长的民间去,那里才是曲艺之花永开不败的“源头活水”。
“我从来不认为曲艺作品是
‘小玩意儿’,更没有因为从事传统曲艺而妄自菲薄。我坚信‘曲艺家的肚是杂货
铺’,包容吸纳是优秀的曲艺传统,是传统曲艺生存、成长的基础。”孙立生说。
“优秀民间文化是曲艺薪尽火传的智慧。”孙立生说,曲艺文化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旁收博采,化他为我”,重视“书外功夫”,强调“探底寻根”。
“眼下传统曲艺的衰弱,根本原因是曲艺传统的‘价值观’‘审美观’出现偏移所致。一些从事传统曲艺的人不再扎根民间,评断乡情乡音之曲艺的‘标准’只剩下获奖率与上镜率。”孙立生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说到底,曲艺依附的皮还是它与人民群众的真情实感。”
孙立生认为,中华美学是曲艺生生世世的寄托。“故事和人类的语言共存。”他说。
张家港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世海:
曲艺应当深入当代生活
“我认为,当下的曲艺发展应当做到尊重当地曲种特征、打造曲艺队伍、知情意行的统一这三点。”陈世海说。
在他看来,“曲艺传统”除了包括优秀传统曲目外,还包括深入当代生活、描绘群众喜乐、尊重历史传统、继承前辈技艺、坚持发展创新、学习优秀外来文化等多重含义。
“如果只允许曲艺人唱传统曲儿、说旧段子,不仅是不思进取,也会对曲艺发展造成毁灭性的打击。”陈世海说。
“侯宝林大师曾经说,相声是一种民间的喜剧形式,它用笑作为艺术手段,用艺术手法让人发笑。”陈世海说,“他进行的相声改革今天看来极富长远意义。侯宝林大师锐意革新的眼光与态度,才是推动相声向前发展的动力,这才属于曲艺传统的范畴。”
台北曲艺团团长叶怡均:
曲艺作品要拓展观众对象
“在教育方面,我认为曲艺可以以其说唱的优势加入到中小学授课中。”叶怡均说,“当习惯养成了文化,曲艺的传承也就顺其自然。在这个过程中,自愿很重要,‘高压式’不适合培养‘文化基因’。”
“我认为,早先的相声、评书
之所以能够风行,往往是创作表演者有领先于观众感知的地方。”叶怡均说,“现在信息量大,新兴娱乐样样比之更刺激、更前卫,如果我们的作品走在后面,观众不会理睬我们。”她提出,曲艺作品也要试水“市场化”,拓展观众对象。“虽然票房不是最终目标,但我们还是得在市场上试试,因为票房是一个探测器,可以评估发展方向。”叶怡均说。
她表示,目前台湾的娱乐市场对传统曲艺的发展并不有利,前景在哪?“我想,至少有一点,是无论如何必须要赢的,那就是从今往后,经过说唱曲艺熏陶出来的孩子,不论他干不干曲艺专业,都应是优秀的。”叶怡均说,“不单是技术,更是人品、人格与智慧的优秀。这样我们才能证明,说唱曲艺的文化基因是优质的、是有竞争力的。这个基因才有被保存的价值与必要。”
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曾宪林:
传统曲艺的异化值得思考
“传统曲艺曾经历曲种纯化的阶段,而眼下,传统曲艺概念是否应该重新界定,值得学界的
讨论。”曾宪林说,“当今民众的审美习惯已被现代声光科技审美方式所操控,不满足于传统曲艺那种纯粹的听觉艺术效果。”
当视觉审美充斥着传统曲艺舞台,当民众习惯用眼睛替代耳朵时,当歌舞化、戏曲化、音乐化甚至流行化的异化曲艺形式越来越成为新潮流时,曲种进入了新的混乱,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否定之否定阶段。在曾宪林看来,学者眼里的传统曲艺本体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西洋乐器可否成为地方曲种的伴奏乐器?中国传统音乐有着兼收并蓄和包容性极强的特点,隋唐的七部伎、九部伎、十部伎就是很好的说明。西洋乐器大提琴现在已在各地方曲种乐队使用,合不合理呢?此外,在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曲种问题上,该采取什么样的做法,这也值得思考。
山东省聊城市曲协主席贾振鑫:
曲艺演出形式的简便是“四两拨千斤”的博大
贾振鑫说:“传统曲艺表演规模较小,一般在一人至数人不等,大多是演员自弹自唱,或者只有一件或数件较为简单的伴奏乐器,这种简便的形式,艺谚称之为‘千军万马一张口’。”
当前,曲艺的表演规模有着一味求大的趋势,一段台词,分成了几人甚至十几人来说,有的还颠倒了曲艺的艺术主体、客体的位置,加进大规模的伴舞而影响了正常的艺术表达,成了“大而空”的华而不实,存在有损曲艺美感之嫌。“我们提倡创新,因为曲艺的发展道路是在改良与适应中逐步前进的,但我们反对无原则地生编乱造,反对简单、粗暴地把一些不相关的东西强加给曲艺。”贾振鑫说。曲艺演出形式的简便并不等于简单,而是有着“四两拨千斤”的博大,浸透着“大道至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东快记者刘媛/文图由福建省曲协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