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戏曲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从中央到各地政府普遍重视,“传承与发展”也成为引人注目的关键词。
戏曲传承工作通过几年来的平稳运行,逐渐深化、细化,例如很多剧种传统剧目的重排由折子戏、单本戏向连台本戏过渡,由传统经典剧目走向优秀剧目,力求尽可能保存传统、全面展示。2017年北方昆剧院演出全本大戏《狮吼记》,创排了原本中从未见于舞台的“归宴”,恢复鲜少演出的“三怕”,使之形成完整本。江苏省昆剧院30年来则致力于整理搬演在昆曲演出史上已失传的《桃花扇》,但不再以案头关目为定尊,而更注重以表演为出发点来梳理结构、精简关目,所有的舞台呈现尽量遵守昆曲本身的表演规范;2017年该剧以“全本加选场”的形式进行全国巡演。既已失传,创作者只能新“捏”——“捏戏”,用符合昆曲规律的手法,运用传统程式,把“案头”立体为“场上”。可以说,这些全本戏、“新老戏”走的都是“整新如旧”的路子。
这样的一种创作或者说“捏戏”“新老戏”,已不止于传承传统,而且发展了传统,可以说是新古典主义思潮的进一步深化,是该思潮向新创领域浸淫、诞生的结果。换句话说,当下整理改编传统戏的新古典风气(即着力回归传统又符合当下观众审美心理与欣赏习惯)也“蔓延”到了新创剧目领域,使其也依秉传统戏思维、折子戏思维来创作。原创与整理改编的界限在悄悄淡化。2016年上海昆剧团新创昆曲《南柯梦》遵循传统戏的创作规律来写与演,呈现出了“写新如旧”的特色,使汤显祖之“临川四梦”得以完整呈现。这已不止于传承传统,而是挖掘传统,使那些湮灭的传统剧目得以重现。而上昆在2007年推出的全本《长生殿》,结束了300余年该剧没有全本演出记载的历史,2017年该剧亦进行了10周年巡演。可以见出昆曲复兴的时代已经到来。
这种返古风潮在京剧及地方剧种中也均有显现。2017年国家京剧院新编传统京剧《徐母传》也呈现出传统戏的风貌。它根据传统京剧《徐母骂曹》等多个与徐母、徐庶人物相关的老戏提炼改编而成,是首次将过去仅作为折子戏或保留唱段、念白的徐母题材剧目改编扩充为剧情完整、形象生动的老旦行当唱功戏。唱腔设计方面,在恢复传统剧目的同时,也适当加入了符合当下人审美的改动。福建的莆仙戏《目连救母》(上中下本)、梨园戏《陈三五娘》(七天全本)、打城戏《目连救母》(三天全本)也得以排演。尤其《目连救母》保留了古老而独特的莆仙戏表演与音乐艺术(曲牌和锣鼓经),有大量的形式、程式是剧团中青年从业者未曾见过的(“银奴吊”与“蛤蟆拜”更仅见于这个剧目),因此,该戏的复排不仅挖掘抢救濒临失传的技艺,而且在老艺术家的倾囊相授下,演员与乐师的技能也有了极大的丰富和提升。
这样一股复古的风潮使戏曲更接近本体,让更多人更深地认识传统。近来国家艺术基金扶持项目中就出现了“古代戏曲编创人才培养”,旨在改善当前古老戏曲样式如南戏、杂剧、昆曲等现存剧目的整理改编及新创剧目创作方面人才严重缺乏的困境。可以预见,随着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新老戏”将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审美享受。(方李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