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朱俤:做家乡巨变的见证人
fq.fjsen.com 2016-06-21 08:41:52 来源:福清侨乡报 我来说两句
不惑之年初返乡 按照新加坡旧时的法律,旅居新加坡的外国人必须等到40岁时才能回故乡省亲。1985年,林朱俤在事业有成之后,第一次踏上了返乡之路。 林朱俤说,那时,从南洋回大陆的乡亲几乎都是从香港转道的。当时国内的彩电、电冰箱还是紧俏货,国内华侨政策是,允许从国外回乡探亲的华侨在香港用外汇买单,国内华侨商店提货。林朱俤是在香港买了台大彩电,尔后在福州华侨商店提的货送人的。 当天,从福州义序机场出来后,林朱俤才知道全福州仅有福州华侨大厦这一家还算称得上“豪华”的酒店。入住酒店后,他随即给在港头公社工作的叔叔挂了一个电话,告知他次日早上到福州来接应他回乡。叔叔不在,由工作人员转告,叔叔以为是别人“开玩笑”,并没去福州接应他。 笠日早上,左等右等,不见叔叔的影子,林朱俤只好雇了一辆小车回乡。司机只知道去福清的路,港头在什么方向,他没听说过。就这样,一路停停问问,车子从林朱俤的家门口开过去了,都到了南郑村了,林朱俤还不知道。林朱俤回忆说,那时的福清到港头是沙子路,尘土飞扬,路面很窄。从港头镇到汕头村的乡路是土路,一路颠簸,既没有路标,也没有路牌。 回到阔别30年的故乡,林朱俤发现,这30年来故乡压根就没变过,乡亲们还像他儿时一样缺衣少穿,顿顿吃地瓜片。邻居们节俭得几近于吝啬,因为在贫穷时代,穷人们都是恨不得“一分钱能掰着花”。有一回,叔叔带着林朱俤游览石竹山,山上那时还没有缆车,登上1400多级的台阶,林朱俤大汗淋漓,口干舌燥。下山时以为会容易些,却没想到上山容易下山难。“我的腿一直在颤抖,脚筋抖个不停。”林朱俤说。下山后,林朱俤看见有卖茶水的摊位,随即要了3杯茶水,掏出1元钱给摊主说:“不用找!剩下的给你!”谁知道被叔叔瞧见了,死活要找回零钱。叔叔告诉林朱俤:“你傻呀!一杯水才2分钱,还剩9毛4分钱你咋就不要呢?9毛4分钱可以买6斤酱油或者47块光饼呢!”林朱俤说了“一大箩筐的话”,才把叔叔劝回。 又有一次,林朱俤带上叔叔到福清华侨大厦进餐。点菜时,他要了一份“螃蟹”。谁知,叔叔说“很辣!”林朱俤以为叔叔说的是味觉上的“辣”,便说:“我在新加坡也吃辣椒,辣点没事!”叔叔一听,却火了,大声说道:“我说的‘辣’,就是福清话‘很贵’的意思,你点,我心疼!” “其实,当年国内的物价实在是便宜啊。”林朱俤说,因为那时他回乡用的都是外汇券,所以对人民币没有什么概念。只到有一天,叔叔特意带他到福清吃家乡风味小吃光饼、扁肉。到了店里,叔叔为他点了一碗3毛钱的扁肉,自己只点了一碗一毛钱的扁肉。林朱俤问叔叔:“3毛钱的扁肉能吃个啥?新加坡一碗2元坡币的扁肉才7、8粒呢!”“你急啥!端出来你就知道了!”叔叔笑着说。令他没想到,端出来的3毛钱扁肉,居然是满满的一大粗碗。 见证家乡的巨变 林朱俤第二次返乡是在1989年。当他从福州回来路经宏路时,看到改造中的宏路至福清城区的路面上,只有三三两两的工人手捧着畚箕往路面石块上倒沙子,还有几个人在打夯。他忍不住问开车的远房亲戚:“这条路是我4年前回来时修的路吗?都这么多年了,怎么还没修好呢?干吗不用机械呢?在新加坡,7公里长的路,几天就能修好的!”那时,国内的建设速度令林朱俤唏嘘不已。 那一次返乡,福州终于结束了只有华侨大厦一家入住外宾的历史,新建了20多层高的“闽江饭店”。林朱俤想入住闽江饭店,服务生告诉他“没有客房了!”随后,他却看到一个身着西装革履的从香港来的客人入住。他感到十分纳闷:“明明有客房,为什么却说没有呢?”经过一番周折,他找到大堂经理后才知道,不让入住的原因竟然是林朱俤身穿外套,不像华侨模样,所以,第一关就被拒绝了。那天,林朱俤想要2间标房,一间给从乡下来的叔叔住,但对方只给他一间12楼的客房,不让他的叔叔入住,理由是“你的叔叔不是华侨,只能住外面的招待所。”最终,在林朱俤的再三恳求下,酒店方面说入住可以,但前提是:住6楼以下的客房;没有服务员,一切自理;不能到林朱俤的客房探访;进入饭店时必须由林朱俤到门口迎接;得用外汇券结账。林朱俤答应以上条件,叔叔才得以入住。 如今,林朱俤依然珍藏着许多张面额不同的外汇券,他说:“它是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见证着改革开放初期侨务政策和人们的服务观念。” 此后的20多年间,林朱俤经常返乡走走看看。他说,福清的巨变始于上世纪末。在他眼里,福清犹如“姑娘长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 “岂止十八变,是大变三十六,小变七十二,变得连过去的影子都没有了。”林朱俤说,过去,我们祖孙三代居住在破房子里,现在,乡下农民的新房比新加坡还好;过去,华侨返乡时,常常带布料回来送给乡亲,可现在,国内穿戴超过了新加坡,什么样的名牌都有;过去,乡亲们稀罕入住华侨宾馆,现在星级酒店遍地开花!“能做家乡巨变的见证者,我感到特别的开心。”林朱俤笑道。 心系桑梓美名扬 “福清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与过去相比,有着天壤之别!”这是采访中林朱俤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也是他常向新加坡乡亲推介的一句话。 新加坡福清会馆是融籍乡亲的团聚地,“福清通”的林朱俤为新加坡福清会馆的工作忙前忙后,古道热肠的他受到许多乡亲的称赞,在融籍华侨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十多年前,他被选举为新加坡福清会馆理事,后兼任副总务。2015年,他被推选为新加坡福清会馆总务,即“大管家”,负责迎来送往、馆务会务、社团活动等工作。 多年来,林朱俤虽然身在海外,但心系桑梓,竭尽全力造福家乡,他先后捐赠村路、学校、老人会、芦华初级中学、港头侨联、南少林寺、一都培青小学等项目,金额达近百万元,在新加坡华侨中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林朱俤还极具善心,常常借返乡之机扶贫济困,捐助孤寡老人、贫困户,做了很多的善事,却低调处世,从不张扬。 除了带新加坡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夏(冬)令营来融省亲外,他还经常带儿子、孙子下一代人回乡寻根谒祖,回家乡走走看看,教育他们要沿着父辈爱乡恋土的道路,做到薪火相传,把根留在福清。 尽管林朱俤已步入古稀之年,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期盼着在有生之年还能继续为家乡的繁荣与进步,贡献出自己一份绵薄之力,以报答故土家园的养育之恩。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2016-06-12 ]王圣芳的“功夫人生”
- [ 2016-06-06 ]《王基文文集》出版
- [ 2016-05-25 ]福清哥义卖书画筹建公益基金会
- [ 2016-06-06 ]“林把头”二三事
- [ 2016-05-30 ]林建民:年轻的心驰骋海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