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清频道> 侨乡> 正文

迳港:为福清上迳留下海丝古建筑群

fq.fjsen.com  2017-03-31 10:05:04  刘琳 陈坚 毛晨曦 杨勇 来源:福州晚报  我来说两句

走入唐寺,步过宋桥,踏步元街,登上明塔,你可以用一天,来一个畅快淋漓的千年海丝古村穿越游,这个地方在福清市西南部——

这里的风有丝丝咸味,这周三去时正下着忽大忽小的春雨,伸出舌头品品雨,发现也是咸的,这里离海太近。为我们当向导的是上迳镇老镇长林敦利,他说:“我们这里本没有村落,因为临海有了港,因为有港才有了村落。”

元街明祠清宅:

依稀能忆迳港市繁华

上迳古称灵德里,因迳港而繁荣,迳港市曾经闻名遐迩。明代《八闽通志》曾载:“迳港市在灵德里,及海舟所聚处也”。镇中心至今保存着一条据说始于元代盛于明清的商业街,可以让我们窥见当年这里商铺林立的盛况,引我们一起去做海上丝路调查的上迳镇党委宣传委员何传勤说:“如果当时张择端能来此一游,这里也能留下一幅《清明上河图》。”

上迳镇保存着二十余座明清红砖古厝,多为当年从迳港出发经商世界的海商出钱盖的。

我们到了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林氏祠堂。洪武三年(1370年),倭寇犯海,居于今平潭的林谷仁奉旨率族亲三百余口自海坛西渡,移居上迳避难,至今繁衍了25代子孙,遍布五大洲。历代成功海商不断捐款重修与扩建,祠中楹联“迳水翰林第,融城鼎甲家”能让我们感受到当年祠堂的不凡。林敦利说,林家世代延续着部分子弟出国经商,部分子弟在家读书的传统,出过状元、榜眼、探花及33位进士。

与祠堂相隔不远的是建于清代的林氏官厅,占地三亩,仅天井就有36个,今年74岁的林敦利在此住了几十年。

明代鳌江宝塔:

藏着许多关于海商的故事

上迳镇上迳村颇为有名的是一座当了300多年航标灯的石塔。老林领着我们向鳌峰山顶走去,穿过密密的相思林,石塔到了。林敦利指着塔下缓缓流动的河水,说:“右手边的这条水系叫迳江,左手旁这条江叫鳌江,迳江在塔下汇入鳌江,鳌江与东海相通。每当涨潮,海水涌入鳌江、迳江,一直流到我们的海头村,海头村的名字由此而来。”

迳港就在塔下,自古千帆竞发,商贾云集。后来因为围垦造田,海水被挡在了堤外。老林让我们登上石塔,说站在石塔二楼向东望就可以看到浩瀚的东海。

石塔大名“鳌江”,仿楼阁式,七层八角,高25.3米,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相传,万历年间,上迳林氏家族18位子弟合伙置了一艘三桅大帆船,18家男人每年春天,满载着唐山的杭纺苏绸、川芎秦归、茉莉香茶等,到南洋的上洲府、下洲府去叫卖,然后又装满南洋的土特产,回唐山销售。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结伴下南洋的男人逾期未归,盼夫心切的18位媳妇一次次登上鳌峰顶,看归帆中是否有自家男人的大船,她们嫌山不够高,就四处凑银子建起了这座七层石塔。塔建成后18位媳妇又共同出银,每日轮流登上塔顶点灯,为丈夫照亮归家的路。一年又一年,虽没有盼来夫君归家,但为无数中外商船导航。也有人曾称此塔叫“望夫塔”,但上迳女子不喜欢,说丈夫下南洋是去干大事,是好事,没必要凄凄惨惨戚戚。上迳女子将儿子养大娶了亲后,照样把他们送上去南洋的船。

鳌江塔保存甚好,塔门左右各有一尊“镇塔将军”石雕,每层塔的每个面都有浮雕和造型、神态各异的佛像,每一层还都详细刻着捐资建塔者的姓名和银两。每层塔都有门通向塔外石台,石台有栏杆相围,可沿着石台转一圈细观浮雕与佛像。越往上走,台阶越窄,要上最高的7层,须手脚并用,攀踩在陡峭石壁开凿的脚窝洞往上爬。

登塔虽未望见片帆,但老林依旧很自豪:“就在我们对面的江阴港,现在是中国十大集装箱港口之一,通向世界上每一个有海的国家,迳港被江阴港取代是进步。”宋代蹑云桥:

游子代代相传的家乡回忆

上迳的蹑云桥,横跨迳江之上,曾是莆田仙游一带行人前往龙高半岛、平潭的古道,也是福清其他地方商人来上迳驳货的往返古道。

宋元丰四年(1081年),翠林寺僧守思和乡绅李诚募捐建起蹑云桥。石桥本有十四孔十五墩,明末清初战乱时被毁四孔,抗战时被日机炸毁一孔,解放后修路又填了一孔,现余八孔,桥上石板还刻有当年捐建者功德。初建时,蹑云桥全长有120米,宽4米,还有板式结构带石柱栏杆。桥建成后,宋淳熙年间(1174年—1189年),福清一都籍状元黄定立碑,知兴化军潘畴书写碑文,并把仙游人陈伟题写的“亨龙桥”三个字刻在桥头石上,后来人们见桥下常常水雾弥漫,人行桥上有如在云中穿梭,故易名“蹑云桥”至今。

蹑云桥下淡水海水日日交汇,盛产出一种独有的红目金麟鲫鱼,味道极其鲜美,“油炸蹑云鲫鱼头”成为八府名菜,也成为海外迳港乡亲刻在记忆深处的家乡味道。

唐代印林禅寺:

中日文化交流使者隐元在此修佛

印林禅寺,是上迳镇历史最悠久的古建筑,始建于唐朝,历代多次重修,至今前殿保存着光绪十一年(1885年)重修时原样,前殿两侧围墙下方为唐时基石,上方是用叠加的红色碎瓦片辅以花岗岩石块砌成,寺庙管委会理事林振铨告诉记者:“这些红色碎瓦为唐瓦,属重修时旧物再用。”寺中还保存有唐代古井、砖头、宝盖、石柱、旗槽和明代马槽等。

印林禅寺有名,与所在的东林村为隐元高僧老家和其曾在寺中修佛有关。

隐元(1592年—1673年),本名林曾昺,明末清初临济宗高僧,出家于福清黄檗山万福寺并主持该寺十七年,大振临济宗风,中兴黄檗道场,对闽浙佛教之兴盛贡献甚巨。南明永历八年(1654年),隐元率弟子30多人,应邀东渡日本弘法,于1661年创建京都黄檗山万福禅寺,创立日本黄檗宗,他还把中国文化中的建筑、雕塑、书法、印刷、医药、音乐、饮食等传入日本。

2015年5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日友好交流大会上特别提到隐元禅师:“我在福建省工作时,就知道17世纪中国名僧隐元大师东渡日本的故事。在日本期间,隐元大师不仅传播了佛教经义,还带去了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对日本江户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印林禅寺前殿留有光绪十一年重修时的功德碑,从中可以看到出资出力者既有当地守军游击林向藜,也有县学训导、生员和商民,记者特别注意到,对主持重修工程的领导班子用了当时国人甚少用而南洋已流行的“总理”、“督理”、“监事”等称呼,看来这也是当年上迳海商舶来之品。

  • 责任编辑:卢家辉     标签:福清 迳港 海丝 古建筑群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