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引热议 榕几代高考人讲述文理分科的故事
2014-09-06 08:47:07 来源:东南快报 责任编辑:张海燕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第一代高考人(50年代) 师大教授 孙绍振 处在文理分科的分水岭 孙绍振,出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如今年近八旬。1998年发表《炮轰全国统一高考体制》而走红后,此后开始投入高考语文命题和文本解读研究。他1955年参加高考,恰好是新中国高考开始的第4年,无疑可以算得上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高考人,而更巧的是,孙教授恰恰就处在文理分科的分水岭处。 “学的时候是不分科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什么都学。之前的考试也是不分科的,也是什么都考。大家都很肯读,因为学不好的就坚持不下来了。学习好,功课好,响应毛主席号召要全面发展嘛。当然,成绩不好的留不下来,都做工或者做生意去了。”孙教授说,“还记得那年5月,忽然一下子就宣布文理分科了。我们班上的人当时一听到都懵了,一下子不知道什么是文科?什么是理科?到底要选文科还是选理科?最后还是我的老师说,我以前在上海的报纸上发表过散文,就选文科吧!后来就选了文科考上了北大中文系。” “别看我是文科的,选的是中文,那个时候英语、物理、化学都还很好呢,数学也很好。因为之前的学习是不分科嘛,所以都没人偏科。虽然以后上的是中文系,可是那个时候我还是化学课代表呢。另外因为英语特别好,英语老师忙不过来的时候,还会让我帮忙改卷子,那个时候一个晚上进去,卷子就改完了,全班的英语成绩都在我的口袋里。”孙教授说。 孙教授告诉东南快报记者,1955年前的高考是不分科的,所以大家都学,学得很均衡,很系统。这点对于后来的人生发展还是很有好处的。比如在后面的发展中,化学知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这并不是说某某个化学知识会用到,或者是某个化学元素会用到。而是说元素周期表让我思考更严密更系统。比如上大学后,只教俄语,不教英语,可是英语还是很好。班上的其他同学也一样,不但懂俄语、英语,还会学法语,有的还会多国语言。后来到了60多岁,发现以前打下的自然科学基础让创造性思维特别好。”孙教授说。 |
相关阅读:
- [ 09-05]解读高考改革10大焦点 福建将不早于2017年实施
- [ 09-05]高考改革实施意见出炉 厦在校高中生不受影响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