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运会筹办的“福建经验”将可供传承 ——专访青运会首席专家刘清早教授
刘清早教授接受记者专访。 本报记者 陈信云 摄 东南网10月18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林侃) 这几天,青运会首席专家刘清早教授更加忙碌。除了对组委会、执委会的各项工作提出建议外,他还亲自带领检查组一遍又一遍地在海峡奥体中心内外检查,小到垃圾桶摆放、医疗站点标识这样的细节,大到控制设备的安保职守,只要有问题,都没能逃脱他的“法眼”。 刘清早是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国际奥委会官方荣誉证书获得者、我国知名的体育赛事运作管理专家。自1975年第三届全运会以来,他已连续参加十届全国运动会,并先后担任在国内举办的各类大型运动会专家工作。本届青运会,他的身份是组委会秘书长助理兼首席专家,以及福州市执委会首席专家。 逮住他巡查现场“歇脚”的时间,刘教授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他说,青运会首次举办,具有里程碑意义。 “青运会并非由城运会改名而来这么简单。”刘清早说。青运会的任务就是为青奥会和全运会培养选拔后备人才。“往远了说,本届青运会就是面向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从国家培养竞技体育人才体系更科学这个层面上看,首届青运会意义显得格外重大。”而刘教授更看重的是,福建能否通过筹办首届青运会,留下一些可供传承、可复制的经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留下的无形资产”。 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对大型运动会屡遭诟病的“节俭问题”,首届青运会创造性地建立了一整套资金管理与使用的规章制度。 “过去,我们办运动会为节省经费经常会讨论一样东西能否少买,或买得便宜,但很少去论证它该不该买。这届青运会组委会创新地从‘节约’的概念上升到‘节俭’的管控,探索性地设计了一套既满足需求又能有效管控的制度。这是种突破。” 据介绍,本届青运会各部门若要“花钱”,得先由部门根据职责、参照全运会和上一届城运会开支标准做初步预算,然后报送财务部进行初审,并提出初审预算,后反馈给各个部室,由各个部室提供开支依据;最后还需经过首席专家牵头与财务、监审联合审核逐一“过堂”。“过堂”后再返回重新编制预算,如有异议,各部室还有一次面对面的“申诉”机会。 “规定了流程、设计了流线,才能把权利关在笼子里。而这,可以说是福建省为我国运动会所作的贡献。”刘清早说。 其次,创新了“管办分离”的管理运动会模式。 刘清早告诉记者,以前大型综合性运动会一般都是省里统管、省里主办。这么做的好处是由省里统一指挥;但带来的问题也不少,比如:主办方无法直接有效地配置承办城市资源,不能使资源、人员与管理权限有效匹配。另外还有省市沟通协调管理的问题。 “而福建在筹办过程中是将权责下放,能让城市办的事,省里不办,省里只负责制定政策、指导、培训、督查,以及省市间、城市间跨区域的协调以及省属场馆的管理。管办分离,让资源、责任与管理权限相匹配。” 第三,重点专项工作实施流程化管理。 本届青运会在筹备阶段,一共梳理出开幕式、证件、安保、医疗卫生、交通运输、新闻宣传、接待等56个大类工作,组委会为这些事关运动会成败的每一类“专项工作”制定了“五个一”标准,即每一项工作明确一名责任人、一个工作团队、一份工作方案、一个工作进度表、一个工作预案。然后组织督查。 “大型运动会最大的特点是时间不可逆,所有事件要确保一次成功”,实施流程化管理后,每项工作什么人干、干什么、怎么干、什么时间内完成都有了明确规定。筹备组织青运会的三项创新性工作机制将是本届青运会给我国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留下的可供传承的“宝贵文化遗产”。 在刘清早眼中,本届青运会筹备阶段还有一些做法值得“点赞”。比如在场馆设置上,本届青运会并未把所有的比赛都集中在福州,也没有把所有的场馆都集中在市中心。“把筹办青运会和促进全民健身相结合,在进一步完善体育设施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体育需求,这在发展体育事业、以体育产业拉动内需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数字为证,2011年福州市人均体育场馆面积为1.73平方米,到2015年达到1.84平方米,人均增长了0.11平方米,已经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而且道路、环境进一步优化。 青运会开幕即将进入读秒时间,刘清早的日程表已按“分”来排,而他的心愿和千千万万为青运而忙碌的人一样:为全国人民奉献上一届精彩、圆满、难忘的青春盛会! |
相关阅读:
- [ 10-18]盛装 迎盛会
- [ 10-18]福建日报社论:激发青春活力 同享体育精彩
- [ 10-18]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今开幕
- [ 10-17]青运会会标“超越自我” 设计理念与北京奥运相同
- [ 10-17]青运会各项筹备工作已就绪 展现青春风采和福建地域特色
- [ 10-17]明日青运会开幕式期间天气以多云为主
- [ 10-17]第一届全国青运会开幕式18日直播 去哪儿看
- [ 10-17]榕城巨变道路畅通景色更美 青运会带来大发展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