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小时候每次到庙里祭祀,我都会学者用泥巴捏菩萨,后来用面团捏。”这就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亨云从事雕刻的开端。今日,记者来到晋安区后浦村,感受他的独特艺术人生。
林亨云与儿女两代寿山石艺人。 福州晚报8月6日讯(记者 刘磊/文 张旭阳/摄)“小时候每次到庙里祭祀,我都会学者用泥巴捏菩萨,后来用面团捏。”这就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亨云从事雕刻的开端。今日,记者来到晋安区后浦村,感受他的独特艺术人生。 13岁开始学习木雕 林亨云1930年出生于后浦,13岁起追随舅父陈发坦学习木雕,19岁时自学雕熊之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参加“象园木雕生产合作社”,雕熊之技得到大幅提升。29岁至43岁期间,他先后四次被厦门工艺美术学校(即现在的福州大学美术学院)请去教授雕刻课程。其间,他阅读了大量的美术资料和雕塑作品,开阔了眼界,还与周荷生等雕塑名家接触。教学相长的经历使他对构图比例、色调色彩等西方美术知识有了广泛的认识与了解,对他以后的创作产生了极好的影响。 上世纪70年代初,由于供职单位福建省工艺美术实验厂解散,面临重回木雕厂的林亨云却迷上了色彩更丰富的寿山石雕,并出人意料地选择到福州雕刻工艺品总厂任职。这个选择造就了雕刻界的一个传奇:在福州雕刻工艺品总厂他尝试牙雕、玉雕、角雕、石雕等各种材质的雕刻,并创作了人物、动物、仙佛等各种题材的作品,成为名副其实的雕刻全才。 林亨云对石头越来越痴迷,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与石头共度,他曾说自己“心在石头里”。他会几天几夜将自己沉浸在石的世界里,一旦灵感来袭,便喜不自禁,立刻将其最主要的部位雕刻出来…… |
更多>>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