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冯久和说:“有一点巧色的劣质寿山石想象空间最大,如果利用得当,效果比一般的好石还要好。冯久和创作不断,作品中体量较大又影响最广的是“群猪”、“花果篮”、“梅雀”、“松鹤”、“鸟笼”等五类。
冯久和与儿孙三代艺人 福州晚报8月6日(记者 万小英 刘磊/文张旭阳/摄)其他雕刻师弃之不屑的粗石鄙石,在他手下变废为宝;相较传统印石为主的寿山石雕技艺,他创新并推广花鸟瓜果等题材,让众多不规则的原石也能绽放独特魅力,成为价逾黄金的艺术品……他就是2007年被授予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冯久和,是将寿山石雕从印石文化拓展到多元艺术的关键性人物。近日,记者来到福州华信花园,近距离触摸冯氏作品所展现的寿山石雕的多元魅力。 寿山石雕是“特种艺术” 冯久和1928年出生于福州,高龄的他现在依然耳聪目明、身板硬朗。冯久和13岁拜寿山石雕东门派传人黄恒颂为师,自此与寿山石雕再无片刻分离。说起师傅,冯老不禁眼眶湿润,“1949年以前,手艺人的地位是很低的,师傅有很好的技术,但是48岁就去世了,而且是在半饥半饿中去世的。” 如今四世同堂的他依然保持勤劳与刻苦的本色,每天凌晨四点多就起床,先相看构思一会儿石头,然后到五一广场锻炼一个小时再回工作室工作,即使在大年三十这一天也不例外。他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人在早晨的时候最有灵感。 冯老告诉记者,寿山石雕是“特种艺术”。它与绘画、音乐、雕塑等艺术不同,是无法重复创作的,每一块石头的色泽、形状等都不同,寿山石的雕刻家要利用石头的颜色、形状等进行不同的创作。 冯久和擅长意境构思和俏色利用,懂得好作品来源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为雕刻好“群猪”,他天天跑到农家去看猪,被人误以为是猪贩子。他雕刻的荔枝有一种很新鲜的感觉,起先他也是照着从水果摊买来的荔枝雕刻,不够理想,后来他观察水果摊上的荔枝与从树上刚采摘下的荔枝,终于发现了秘密:前者上面的小刺是发软扁平的,后者的小刺则很尖,有扎手的感觉。 |
更多>>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