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州> 正文
分享到:

福州串珠公园告别“千园一面” 秀出个性美

2019-03-18 07:26:54 来源:福州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培欣  
近年来,借水系治理的东风,我市在各内河沿线同步开展串珠公园建设,以内河沿岸步道和绿带为“串”,以有条件、可拓展的块状绿地为“珠”,串绿成线、串珠成链,建设串珠式公园绿地。

福州串珠公园告别“千园一面” 秀出个性美

  流花溪公园内的步道。

福州日报记者 阮冠达/文 池远/摄

清澈的河水潺潺流淌,嫩绿的柳枝迎风招展,长凳廊架随处可见,整修后的广场格外宽敞……春节过后,金港河畔的金港公园华丽转身,变身全新的串珠公园。

改变,并不仅局限于金港河和金港河边的公园。在流花溪、台屿河、梅峰河……近年来,借水系治理的东风,我市在各内河沿线同步开展串珠公园建设,以内河沿岸步道和绿带为“串”,以有条件、可拓展的块状绿地为“珠”,串绿成线、串珠成链,建设串珠式公园绿地。目前,全市已建成168个串珠公园,400公里长的滨河绿道,市民家门口的公园网络已逐渐成形。

三种模式

公园不再千篇一律

沿岸分布的步道,一排排整齐的行道树,小巧精致的广场与长凳……提起串珠公园,市民脑海中总会跳出这些关键词。然而,在市园林局绿化处副处长王永强看来,分布于全市各地的100多处串珠公园,每一处都有自己的鲜明特点。

“串珠公园的位置是相似的,但所处的位置各不相同,设计与建设上自然不能千篇一律。”王永强表示,目前,全市的串珠公园按照功能与区位不同,按照生态型、社区型、文化型三种模式进行建设。

位于山脚、地处防护林带与城市间过渡地带的斗顶雨洪公园与八一雨洪公园,便是生态型串珠公园的代表。为了做好山体林带与城市的衔接,园林部门在河道旁种植了不少树木,打造绿色廊道。

官路小区旁的马沙溪串珠公园,则是社区型串珠公园的典范。公园的面积虽不大,各类配套设施却一应俱全。林荫广场、凉亭和石桌椅让老人有了乘凉散步的好去处,加装塑胶地板与滑梯的儿童游乐场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而在文化底蕴厚的区域,园林部门则深挖名人故事和民俗特色,彰显当地文化,建造文化型公园。在设计上着重展现古色古香的特色风貌,而色彩与材料上着力体现古朴与厚重感,河道两旁的古树和古建筑也会进行修复提升,打造全新景观。

六个不断

公园建设有了标准

“在建设过程中,我们的总体要求是一个不少于,六个不能断。即沿岸绿带不少于6米,同时保证树不断、路不断、林荫不断、景不断、灯不断、设施不断。”王永强表示,建设导则在绝大部分的串珠公园内都得到了贯彻和落实。

河道漫长的台屿河、白湖亭河,滨河绿道仍旧一通到底;一些内河位于市区中心,沿线狭窄,施工单位便找到沿线小区一点一点往外“抠”地。除此之外,市园林局还针对林荫、生态、当家花旦等提出12条设计导则,在因地制宜进行设计的同时提供一以贯之的标准,公园的质量因此有了保障。

设计与施工有了统一的导则,但在众多的项目面前,具体情况往往比导则更加复杂。在建设过程中,市园林局也创新思维与机制,派出12个基层单位与100多名技术骨干前往一线,开展全程跟踪与全方位服务。“很多一线施工人员不了解标准,摸底不详尽,容易导致最终成果不符合标准而延误工期。这就需要我们来到现场摸准问题,找对方法,尽快落实解决。”市园林局副调研员江敬轩表示。

为了最大化体现各地公园的特色,市园林局还推行了体验式设计把关。将图审会的会场放在现场,对方案进行现场联合会审。

“园林 ”理念

让园区功能更多元

漫步台屿河畔,除了郁郁葱葱的柳树与整洁清爽的步道,市民们还能在路边发现一些特殊的廊架。据介绍,这些廊架原来都是便民自行车停放点的车棚。“我们对车棚进行了翻新、修补后改造为廊架,还增设了椅子,原有的停放点则陆续种上大树,让它继续发挥便民作用。”王永强表示,已有超过50套此类廊架在串珠公园安装使用。

“串珠公园已经修到了许多市民的家门口。我们也提出了“园林 ”的理念,期望结合其他部门的工作,探索公园的综合服务模式。”王永强介绍,除了改造便民廊架,他们还与规划部门协商讨论公园地下空间的利用,计划在串珠公园下建设停车场。目前,已初步筛选出14处地块。

依托“园林 ”的发展理念,越来越多配套设施在各处公园内生根发芽:结合平安福州建设,许多公园内装上了监控探头和WiFi;24小时图书馆的安置,令文化建设更进一步;随处可见的体育健身设施,是“园林体育”的最好代表;便民环卫公厕在园内也愈发常见。

更多>>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