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刍议
2021-07-19 08:43:16 来源:福州新闻网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
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强烈愿望和推动力量,近年来被提升到增强民族自信的高度。综合开发利用文化遗产正成为提升地区乃至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深层动力。坚定文化自信,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建立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是发扬光大中华文明、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 杨济亮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正在福州举行。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延续城市文脉、保护文化遗产是各级政府责无旁贷的使命。福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讲话精神,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不断加大人力、财力、物力投入,由点及面地推进保护利用,不断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留住城市文化基因。 在三坊七巷文儒坊的一家闽菜馆里,工作人员(左)向来自浙江的游客介绍福州名菜佛跳墙。 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福州是文化资源大市 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2200年建城史,吻江派海、河网密布,气候宜人、四季如春,走出林则徐、严复、林觉民、冰心等历史名人,形成昙石山文化、三坊七巷文化、船政文化、寿山石文化等文化品牌。 福州现有1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24处历史地段(其中历史文化街区3处、历史文化风貌区8处、历史建筑群1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处,不可移动文物4758处、可移动文物24923件(套);有中国传统村落47个,省级传统村落113个,16项国家级非遗项目,75项省级非遗项目,109项市级非遗项目,是名副其实的文化资源大市。 构建名城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福州树立科学理念,强化立法、完善规划,用法律法规为历史文化遗产撑起“保护伞”,公布实施《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福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福州古厝保护工作的意见》《福州市海域水下文物保护若干规定》《福州市廊桥保护管理办法》等法规、规范性文件,以及《福州新店古城遗址保护规划》等一批文物本体保护规划;制定实施了《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定》等4项非遗保护地方法规,古厝普查核查工作覆盖全市175个镇(街)。聚焦2个遗址公园、261条传统老街巷、180处重点文物工程建设,推动对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的分类保护,形成全市域、全体系、全要素的名城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促进城市历史和文脉传承。 强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2016年起,福州每年开展传统工匠培训,强化名城保护技术队伍建设;持续推进名城保护管理平台系统和历史建筑保护规划管理系统建设,建立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名录数据库,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信息化管理,常态化开展历史文化遗产展示、宣传等工作。 全面推进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福州在持续开展历史建筑普查等工作的基础上,以全国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城市工作为抓手,建立了1套机制(4份导则、1份研究、1部办法),不断总结福州经验、贡献福州智慧、形成福州典型,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与传承。 推动古厝活化利用,激发文化遗产活力。近年来,福州累计投入380多亿元用于名城、街区、文物、历史建筑等保护。对传统老街巷进行分级整治保护,延续修复老街巷传统,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注重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模式,形成历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新途径。重点实施三坊七巷、朱紫坊、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和烟台山历史风貌区、船政文化遗址群保护修复。实现旧城改造、水系治理与历史文化保护有机结合。将相关文化遗产逐渐开辟成为传统文化的展示中心、交流平台及文创基地等,在延续历史文化遗产原有使用功能、传承其所包含文化血脉与精神的同时,嵌入现代生活。 持续挖掘历史文化遗产。2016年以来,市财政累计投入近3000万元用于海丝史迹点保护修缮和相关文物展陈宣传,相关县(市、区)财政也投入1400多万元用于对海丝史迹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和提升,美化史迹点整体面貌。2019年底,福州市委托清华大学团队启动“福州市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申报世界遗产策略研究”,编制实施《福州市海丝史迹保护和申遗三年行动方案》,系统规划并推进落实海丝申遗工作。 福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虽然取得不少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包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专业化程度及其监管水平有待提高,在文物保护资质单位及人员数量、公共空间建设、文化产业提升等方面还有提升空间,历史文化遗产开发的规划相对滞后,缺乏资源整合与整体包装叙事宣传,历史文化遗产开发的专业性人才不足、缺乏培养机制,对历史文化遗产开发的监督、执法力量还有待加强;福州文化遗产价值的传播方式还比较传统,城市品牌的认知度和城市形象的影响力有待提高。 福州历史文化遗产 保护和利用的建议 完善文化遗产资源管理。建议成立福州市遗产管理(研究、保护)中心,建设文物数据库管理平台,将文物资源动态管理平台嵌入福州“城市大脑”,努力实现文物管理的精准化。提升文物建筑资源管理效率,全面开展全域文物资源专项调查,定期评估文物资源,持续完善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报告制度,定期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情况。借助智库专业力量加强区域内文物的历史研究、规划设计、修缮保护和活化利用。 加强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利用。一是学习借鉴北京、旅顺、苏州、延安等国家文物保护示范区建设的先进经验,积极申报创建国家文物保护示范区。同时,积极推动福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争取列入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制定完善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系列法规规章,夯实工作基础,确保有法可依,从立法层面保护古建筑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按照《福建省传统风貌建筑保护条例》,做好城市传统风貌建筑的保护工作。坚持规划引领,加快健全完善全市域、全体系、全要素名城保护机制,推进保护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等联合编制、同步报批。除了政府部门统筹推进,还可兼顾学术、建设、运营和法律等领域,组建福州文物保护的专家智库。要唤起全社会的文化自觉,上下通力合作,一起保护名城。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活化利用。如,由街道和社区搭建平台,发挥老百姓和商户之间的桥梁和管理作用。政府只做基础设施的改造工作,引导和支持居民自我修缮房屋,并给予一定的政策补贴等。更加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的方式进行街区更新,活化历史建筑,打造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延续历史街区或名镇名村的烟火气、文化氛围。 二是开展重大文化遗产保护,推进文化遗产的国际影响力。建议加快建设南岛语族起源地昙石山考古遗址公园、壳丘头国家海洋考古遗址公园,以办好世遗大会为契机,建立世界文化遗产大数据中心,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福州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推动永泰庄寨列入世遗扩展名录,增强福州文化遗产群落的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三坊七巷、朱紫坊、上下杭、烟台山等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区)保护建设品质,推动中法近代工业的合作典范——船政文化景区综合保护利用。加强海丝门户的福州海洋文化遗产、红色革命(北上抗日先遣队)遗址遗迹、侨批档案、涉台文物等保护、挖掘、研究和展示,新建福州海事馆。统筹开展全市文保单位(点)、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工业遗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和修缮,打造“福州古厝”保护样本。 三是进一步创新文物建筑活化利用机制。利用福州古厝“文化育人”,建设闽籍榕籍院士馆、商务印书馆滨海分馆,重点探索“文化育人”引领社会精神和审美追求,促进高雅文化活动交流的开放利用。加强名人故居保护利用,系统调查和保护修缮福州市域内的古今名人故居,梳理名人在品德、学术、治绩、艺术等方面的突出成就,总结和提炼展示主题,结合学校、社会和干部教育培训等相关空间和活动需求,探索新的利用方式,讲述地方人文故事,跨时空弘扬经世致用的家国情怀。同时,将更多历史名人题材纳入城市雕塑。将历史文物保护与城市更新、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传承“以文筑城”的人居智慧,系统性保护和传承“三山两塔三街区一中轴”的城市历史景观山水特色。进一步加强对民居类文物建筑的保护利用,合理革新修缮技术与材料,实现研究性修缮、渐进式更新和适应性利用,创造与现代城市和谐共生的城市景观。树立“生态保遗”的观念,持续开展生态环境提升工程。深入挖掘温泉、内河水文化内涵,部分恢复历史水系脉络。进一步完善提升福道等网红旅游点的文化品位和公共服务。在“两江四岸”建设中,把乌龙江沿岸的林浦、螺洲、阳岐、洪塘、淮安等环岛路沿线古镇村历史街区打造为展现美丽宜居榕城魅力的文化活力区,修复整体空间形态、促进传统建筑保护利用,提升公共空间品质,打造开放给大众享受的公共水岸,优化服务功能与活力、促进社区生活与文商旅相融合。“以文兴业”,扎实推进船政文化遗产群保护利用,谋划推动闽剧大观园、福州美食城(闽菜博物馆)等重大项目建设运营。引导社会投资建设茉莉花茶文化博物馆和大众茶馆。将福州海防文物遗产、船政历史、游艇旅游与福州海洋美食、海岛观光等多种元素整合开发福州版的拳头海洋旅游产品,打造福州的网红地。系统调查市域范围内的工业遗产,形成工业遗产资源目录。按照不同类型的资源禀赋,探索分类保护利用方式,在保持使用功能基础上,挖掘其文化、技术和艺术价值,融入工业旅游、研学、文创等新型业态,延续“以文兴业”的经济模式。 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深入实施“名城历史记忆工程”,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记录、品牌培育、传承人群培养等工作。进一步做好寿山石、闽剧、茉莉花茶、漆器等东方传统文化元素的活态传承。设计开发闽都文化创意产品,支持企业申请注册闽都文化元素商品商标,推进老字号品牌转型升级、活化振兴。争取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研究中心在福州市设立分中心,突出海疆地区特色的非遗保护,重点考虑福州的海防建筑和海洋民俗的展示和研究。推动建设福州工艺美术馆,积极申报国家级非遗展示馆。加强民族村落和传统村落非遗保护,建设闽侯方庄、长乐琴江、鼓山樟林等非遗特色村镇、街区,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 推动历史文化遗产和文旅融合传播。拓展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社会参与和文化传播渠道。面向社会公众开展创意竞赛和交流活动,征集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的活化利用方案。激励和支持基于文物元素开展文化创意、设计文化产品、发展文化产业,推出古厝文化、船政文化、海洋文化数字化沉浸式体验项目。创新福州表演类非遗艺术,有机融入文化旅游景区。通过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文物保护、爱上福州。建立口碑运营团队,积极设置文旅网络话题,延请文化名人和非遗传承人等解读,通过抖音等新媒体传播福州历史文化名人、非遗项目、老字号产品和旅游名胜。 加强福州古籍保护研究利用。深化福州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和研究,持续编纂出版“讲好福州故事”的优秀传统文化丛书。打造蕴含闽都历史底蕴和历史记忆的传世精品,以反映时代特点和民族精神的文化精品夯实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充分发挥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福州文史馆、闽都文化研究会等的作用,统筹推进福州古籍文献的普查登记、保护修复、数字化建设、整理出版和宣传推广等工作。启动《福州大典》全媒体出版工程,着力打造传世精品,有利于挖掘、保护福州传统文化中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思想精华,积极发挥文献保存历史、传承文脉、涵养文化的巨大作用。 (作者单位:福州市社科院;本文系2021年福州市社科院“新时代提升福州文化软实力研究”前期调研成果)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